汉文帝对周勃进行打压,其背后的缘由说来并不复杂,归根到底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考量。毕竟在封建王朝时期,权力的掌控至关重要,汉文帝为了牢牢握住手中的权力,便有了对周勃的打压之举。
不论周勃内心究竟有没有过篡权的念头,只要其行径对汉文帝的皇权构成了威胁,那么他必然会遭受打压。即便他曾有拥立汉文帝的功劳,可这也丝毫改变不了最终的这一局面。
就结果而论,周勃的结局着实不错。其退休之后,又安然度过了将近十年光阴,得以善终。并且在周勃离世后,周家依旧维持着顶级豪门的地位,依旧受皇帝信任。相较于历史上那些拥立皇帝的其他权臣,周勃这般结果,已然是相当不错的了。
汉文帝与周勃之间的这段故事,得从周勃拥立汉文帝那时候讲起。要知道,在吕后离世之后,周勃会同陈平,联合其他开国功臣,还有几位刘姓诸侯王,齐心协力把吕家给推翻了,随后便拥立汉文帝成为新的皇帝。
在最初决定推选皇帝人选时,周勃等人选中了汉文帝刘恒,他们当时的盘算可真是打得挺妙呢。要知道,此前好些年里,刘恒一直都没什么声名,安安静静的。再加上刘恒母亲那一方,也压根儿没什么势力可言,根本没办法和他们去争权夺势。如此一来,在刘恒登基称帝之后,在他们看来,那大概率会是个能任由他们随意掌控的局面喽。
然而让周勃等人始料未及的是,刘恒看似毫无威胁,实则是个少年老成、精通权谋的高手。自刘恒入京起,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他会通过一番巧妙的极限拉扯操作,使得那些开国功臣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逐渐丧失掉手中所有的权力。
汉文帝与周勃之间的较量,大体上能够划分成四个回合。
首个回合的情况,不妨称作刘恒入京这件事。在这一阶段,有着特定的发展态势与情节脉络,其核心关键就是刘恒进入京城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也就开启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后续故事的序章呢。
在被拥立为帝之前,刘恒一直于山西之地当着诸侯王呢。彼时,是周勃率领着一众功臣在京城成功铲除了吕氏家族,将局势完全掌控住以后,才给刘恒发去消息,召他回来继承皇位,开启新的统治篇章。
当刘恒得知这个消息之际,其最初的反应实则是难以置信。
要知道,那如同从天上掉下来的皇位,不管落到哪个人头上,想必都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随后呢,在身边几个心腹给出的建议下,刘恒便安排自己的亲舅舅薄昭前往京城去探个究竟。等薄昭返回后,明确告知京城那边确实是打算拥立他的情况,刘恒这才带着几个心腹之人,赶忙往京城赶去。
待抵达京城后,刘恒并未即刻入京。他先是派遣自己的心腹宋昌再次进入城中去探查相关消息。与此同时,刘恒还向京城方面传去口信,要求京城这边所有的大臣,一律要到城外来迎接他才行。
刘恒提出的这一要求,确实谈不上过分。要知道,对一位即将归来即位的准皇帝来讲,大臣们出城相迎,本就是极为正常之举。然而,刘恒这般行事的真实用意,并非是要凸显自身的威严,实则是要于整个长安城内的所有人跟前,公然接受大臣们的拥立啊。
唯有如此,当刘恒踏入京城之际,他才能够顺利接手汉朝的至高权力,防止出现被他人架空的状况。要知道,在刘恒入城之时,大臣们已然行过参拜之礼,老百姓也都清楚知晓了谁是皇帝。即便底下的大臣权势再大,也难以改变这一既成的事实。
于是,后来应刘恒的要求,在他入城之际,长安城内的文武百官尽数出动,纷纷出城迎接。而迎接之时,汉文帝在众人面前,从周勃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自刘恒接过玉玺的这一时刻起,他便正式成为了天子,就此接管了汉朝的至高权力。
就说周勃吧,在刘恒进城之际,曾提出要和刘恒单独唠两句。至于当时周勃究竟想说啥,我们实在不清楚。或许他是打算用这样的方式,让刘恒悄悄进城,之后再一步步架空刘恒;又或许他是想跟刘恒讲,彼时长安城内,汉惠帝留下的那几个孩子都还在呢,他想问问该怎么处理这几个孩子。
不管周勃究竟有着怎样的想法,反正在此事之后,刘恒果断地拒绝了相关要求。就因为刘恒的这一拒绝举动,周勃想要架空刘恒的机会便全然丧失掉了,再也不存在这样的可能了。
至此,第一个回合宣告结束。待刘恒进入城中后,便意味着第二回合随之开启了。
第二个回合,我们能够把它叫做“执掌京城”。
在入城之后,刘恒便立刻着手安排手下对京城的军队展开全面接管事宜。其中,他的一位心腹宋昌,被直接提拔担任卫将军这一要职,得以全权掌管皇宫内部的军队。而另一位心腹张武呢,也获晋升成为郎中令,肩负起控制京城内其余军队的重任。
在军队得以被掌控之后,汉文帝渐渐有了更为充足的底气。想当初汉文帝才刚登上皇位那会儿,周勃凭借着自己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全然没把汉文帝瞧在眼里,每次上朝时的做派都极为骄纵。而面对这般情形,汉文帝起初未曾有丝毫异议,相反,每次上朝时还对周勃表现得极为恭敬。
并且,在刘恒刚刚登上皇位之际,为了能安抚周勃,刘恒毫不犹豫地将周勃直接擢升为丞相之位,随后还给他增添了诸多封地。总之,只要是能让周勃感到满意的事情,刘恒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
然而,待刘恒将军队掌控在手中之后,情形便有了变化。随着其对军队控制权的逐步稳固,刘恒对待周勃的态度也渐渐变得愈发严肃起来。
周勃对此其实也早有感觉。没过多久,他的不少下属纷纷提醒他,得防止出现功高盖主的情况,千万别惹祸上身。直到下属把这层利害关系点明了,周勃这才切实察觉到问题所在。只是可惜,等他意识到的时候,已然再次错失了机会。
周勃在失去军权之后,已然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境地,完全到了只能任由汉文帝随意处置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形下,周勃别无他法,只得再次往后退一步,做出了暂时辞去丞相这一职务的选择。
至此,第二个回合宣告结束。在这一回合期间,汉文帝采取了类似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不动声色地将周勃手中的军权以及行政权逐步收归己有。
第二个回合结束后,周勃虽已暂时告老还乡,可在京城当地,其威望依旧留存。要知道,身为开国功臣,周勃所拥有的人脉以及具备的影响力,那都是不可轻视的。于是乎,等到第三个回合开启,刘恒便着手针对周勃的影响力展开行动了。
第三个回合的情况,我们是能够将其称作“逐出京城”的。
周勃主动让位后不久,拥立汉文帝的大功臣陈平便因病离世。陈平故去后,汉文帝主动让周勃再度出任丞相。其实汉文帝此举并非是要再度重用周勃,而是意在维持平衡,保障刘氏宗亲和功臣集团双方权力的均衡状态。
周勃此次出任丞相后,仅仅是顶着丞相的名号罢了,实际上压根就没享受到丞相该有的实权。诸多原本应归属于丞相的权力,都被汉文帝一一给收走了,使得周勃空有其名,却难以履行丞相真正的职责。
并且,仅仅过了十个月的时间,汉文帝便又有了新的举措。要知道,那时诸多开国功臣还有诸侯王,都是居住在京城的。可他们所拥有的封地,往往与京城相隔甚远。这样的话,在封地完成收税之后,就只能长途跋涉地运往京城,由此产生了诸多不必要的浪费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径直下达命令,要求这些人统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鉴于不少人都流露出抵触的情绪,于是乎,汉文帝又一次找到了周勃,吩咐他凭借丞相的身份,率先主动地返回自己的封地。受到汉文帝如此要求后,周勃倒也很知趣,迅速主动上书请求辞官,接着便回到了封地。
在周勃离开封地后,汉文帝旋即运用诸多手段,将周勃的各种关系全然打乱。经此一番操作,周勃在京城所拥有的威望便渐渐消散了。待到此时,即便周勃再度回到京城,哪怕他有心振臂高呼去威胁汉文帝的皇位,也已经是有心无力,不具备那样的能力啦。
在那之后,周勃回到了家中。至此,也就迎来了双方相互较量的最后一个阶段啦。
在这一回合当中,我们完全能够将其称作是“平稳落地”。
周勃回到家中后,已然舍弃了全部的权势,可心里却始终担忧汉文帝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在那之后,每逢有客人前来拜访,周勃都会身着铠甲,还将自家府上的家丁召集起来编排好,时刻提防着,就怕这来的客人是奔着杀他而来的呢。
特别是每当有中央的官员前来巡视,并且是奉汉文帝之命来看望周勃的时候,周勃便会极度紧张起来,心里一个劲儿地担心汉文帝会不会暗中派人来刺杀自己,那种担忧简直到了极点。
汉文帝倒没太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可下面却有人去举报周勃,称其私藏甲胄,有谋反的嫌疑。要知道,谋反可是天大的事。如此一来,在接到举报后,汉文帝也只能下达命令,将周勃抓捕起来,好好审讯一番了。
至此,周勃已然彻底丧失了所有。其生死命运,全然取决于汉文帝的一念之差了。
好在汉文帝尚念旧情,未对周勃赶尽杀绝。周勃被抓后,赶忙给汉文帝的舅舅送礼,求其请太后出面说情。一番运作下来,汉文帝也明白周勃已被折腾得够呛,又有薄太后求情,最终汉文帝释放了周勃,使其得以平安无事。
此后,周勃全然没了权力与威望,不过也正因如此,让汉文帝彻底放下心来。打这往后,汉文帝便不再理会周勃,周勃遂得以回到自己的封地,安然度过晚年。在家享了数年清福后,周勃与世长辞。而周勃故去后,汉文帝对其后人颇为照顾,他的二儿子周亚夫还成了汉朝名将,于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当我们回顾周勃的经历时就会清楚地看到,周勃最终得以善终,其根源就在于他压根没有造反的心思。自始至终,即便面对汉文帝对他的种种打压,周勃也鲜少做出反击之举,更未曾依仗自己拥立汉文帝登位的功劳,去跟汉文帝形成对抗之势。
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容忍周勃,其根本缘由就在于此。
周勃这个人呢,带兵打仗确实很厉害,堪称一把好手。可要是说到权谋斗争方面,他就完全不在行了。也正因如此,汉文帝才能一步步地把他逼入绝境,到最后,周勃毫无办法,只能乖乖地等着任人处置了。
说到底,周勃着实应当感激汉文帝。毕竟周勃能够最终安然无恙,全因汉文帝念及旧情。倘若碰上的是其他那些心狠手辣的帝王,恐怕周勃到最后是很难有个好结局得以善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