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Nike推出一双名为Air Zoom LWP的慢跑鞋,LWP是lightweight performance的缩写。首次使用了内置的Zoom Air气垫——不过在最初这气垫被命名为Tensile Air,直译接近于伸展气垫。Tensile Air气垫用于前掌下方,后跟依然是传统的air sole。

同年的Nike Air Go LWP篮球鞋,前掌zoom+后跟max,最有代表的穿着者都叫哈达威——蒂姆·哈达威和便士·哈达威,两人都有非常干净利落的脚步动作,打球风格也是迅捷轻盈类型,与这种新气垫技术非常吻合。


之后Nike正式确定这种气垫名为Zoom Air,并在Air Zoom Alpha鞋款上使用了前后掌合计4个的分区Zoom Air组合。同年的Air Pegasus 1996,Nike又用上了可视开窗的Zoom Air。
Zoom Air的设计原理——1️⃣气垫上下壁有一层织物,中间有多组尼龙纤维丝,通过热压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织物之间;
2️⃣因为气垫内压缩气体的气压很高,向外膨胀就会拉伸纤维丝。所以非受力情况下,纤维丝一直处于绷紧状态;
3️⃣受力后,气垫内气体被挤压形变,受力部位纤维丝不再紧绷,变为一团纤维球状;
4️⃣气垫压缩瞬间,未受力部位体积增加,转而变为气垫外壁形变后恢复形状、成为回馈足底的回弹力。这部分的力除了压缩气体外,尼龙纤维也提供了一部分,且较气体的回复速度更快,就让Zoom Air的变形回弹最为迅速,响应回馈最灵敏;
5️⃣因为纤维丝的存在,(较大面积气垫)未受力部位的形变并不明显,就实现了局部回弹的效果,更稳定。这也是其他气垫不具备的性能。

在所有气垫中,Zoom Air的变形回弹最为迅速,响应回馈最灵敏,加上它也是厚度最薄的气垫,放置在靠近地面的位置稳定性能得到保证,足够缓震之外并不会损失过多场地感,兼顾了最弹和最快的特性。

也因为这些特点,zoom air很快衍生出更多的形状结构,被用到跑鞋、篮球鞋甚至足球鞋上,比如1996年的Air Rio Zoom。为了满足多方向移动的需要,有些整片的zoom air中间有多处开槽设计,把气垫分为多个气室,增加了小接触气垫单元快速回弹、整片气垫提供必要缓冲的效果。

不同Zoom Air气压也不同。气压低更柔软,气压高更韧弹。Zoom Air比较常见的气压为20 PSI,约等于1.38bar,相当于职业联赛足球气压的两倍。
理论上面积更大的Zoom Air(比如全掌式)可以提供更好的避震表现,毕竟尼龙纤维数量更多。


不过Zoom Air的气垫外壁往往较其它气垫更薄,不少鞋款曾出现鼓包等情况,开窗式Zoom Air也更娇嫩,遇到路面崎岖有岩石利角也容易被划破。即便如此耐克的历代气垫都不会低调,总是试图最完整的把整个缓震单元展现出来。



如果说最初的air气垫奠定了耐克作为第一运动品牌的基石,Zoom Air则保证了气垫技术在性能方面的领先。
距离Zoom Air气垫技术的问世已经整整三十年,尽管最近几年层出不穷各种超临界物理发泡中底,也将tpu tpee peba……等化工材料玩出花,很多人依然认为,作为结构缓震的余晖,Zoom Air仍旧是那个最出色的中底材料。
反正穿耐克有配置前掌气垫的篮球鞋打篮球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