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民间国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象征,这种经历再也不会有了

千亦评文化 2025-01-03 21:34:35

曾经在博物馆藏品极度空缺的时候,是很多人在山沟沟里、土堆里甚至废品回收站里,发现了很多国宝,不仅填充了馆藏,还被视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如今这样的经历,恐怕再也不会有了!

一、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在1976年那场震撼人心的唐山大地震中,远在扬州的轻工机械厂退休职工朱立恒老先生,同样感受到了地震波及的震感。出于对家中一件历经六代传承的珍贵宝物的安全忧虑,他决定将其托付给一个更能妥善保管的地方。

于是,朱老先生来到了扬州文物商店,工作人员仅以18元的象征性价格收购。后被选中前往北京参加展览,一亮相便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与艺术价值惊艳四座,然后被扬州博物馆收录为镇馆之宝。

二、西汉皇后玉玺

1968年的某一天,韩家湾小学的13岁学子孔忠良,在放学归家的途中,不经意间被小河旁一抹闪烁的光芒所吸引。好奇心驱使下,他细心挖掘,最终发现了一块方形玉石,其上雕刻着一只形态威猛、类似老虎的生灵,栩栩如生。

其父亲孔祥发深感责任重大,决定带着这块玉石前往西安,寻求文物专家的鉴定。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专家们震惊地发现,这竟是汉代皇后唯一遗留下来的玉玺。

三、西周早期何尊

1963年它被一位农民在屋后一个土崖里刨出,并不清楚它的真正价值,只是出于实用考虑,将其当作储粮的容器放在了家中。后来又交给另一人保管,结果他直接当作废铜烂铁出售,最终仅以30元的价格成交。

后来专家吴增昆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这件国宝,这件最早记录有“中国”的实物得以重见天日。

四、碧玉龙(又称C形龙、猪嘴玉龙)

1971年八月,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18岁青年张凤祥在修梯田时,挖出一个石槽,内藏一灰白圆形环状物件,初看似马蹄铁,被张家孩子当作玩具拖拉。

时间久了土锈脱落,显露光泽,被邻家老太太认出为玉非铁。张家遂将其珍藏,但因特殊时期惧祸患,欲上交。同年冬天,当地宣传部和文化部门得知后,派人员以200元奖金收购,现该“中华第一龙”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五、西周班簋

西周班簋命运多舛,带有198字的铭文,是绝对国宝,曾被乾隆收藏。后来被抢出皇宫,流失民间,在十年时期被毁成碎片,并被送到废品回收站、炼铜厂,等待回炉。

还是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块碎片,然后文物工作人员前来全部收集,经过长时间的修复,才完整展现出来。

六、武则天金简

1982年,一位名叫屈西怀的农民,在中岳嵩山采集药材时,意外地拾获了这件珍贵的宝物。意外透露出消息后,附近的文物贩子都蜂拥而来。出价从1万、3万、5万直达10万,甚至有人出一辆才引进中国没多久的崭新桑塔纳。

然而屈西怀不为所动,他认为国宝就应该属于国家,于是毅然将其无偿捐献,然后他获得了文博部门奖励的1500元现金,这在当年也不少了。如今,这件女皇武则天留下来的孤品级文物,已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七、多面体煤精印

1981年,陕西旬阳县的学生宋清,在放学途中偶然间拾得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文物。这件物品外表乌黑发亮,形似“煤球”,他明锐地觉得这件东西不简单,便跑到县博物馆上交。遗憾的是,当时工作人员并未立即认出这件物品的非凡之处,只是简单地收下后,便将其置于角落,这一搁置便是整整十年。

直到十年后,西安文史研究员王翰章先生,在一次参观中意外发现了这枚被遗忘的印章。他惊呼道:“这是独孤信的印章,一件稀世珍宝啊!”原来,这枚由煤精石制成的印章,曾是“中国古代第一岳父”,南北朝时期名将独孤信的随身之物。

八、战国杜虎符

1975年,西安郊区的杨东锋在翻整土地的时候,发现了这件杜虎符,他不识得此物,便交给妹妹当作玩具,这一玩便是三年。由于长期在地上拖拽,把表面的锈迹给磨掉,露出了里面的金色文字!

后来为了给家人看病,杨东锋带着杜虎符前往原来的碑林博物馆,但好几位专家看着都以为是赝品,看他可怜便给了50元作为鼓励。再后来由戴应新、陈直等专家多次考证,才确定这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国宝!

九、赵秉忠状元卷

明代万历二十六年,25岁的赵秉忠金殿献策,一举夺得状元,万历皇帝亲笔御书“第一甲第一名”。后来赵秉忠官至礼部尚书,在天启年间受到阉党迫害,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告老还乡。临走前还利用朝中关系带走了这份当年的状元卷。

回到山东青州老家后,将此物传给后人,循循告诫不可轻易示人。到了第13代孙赵焕彬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举世独一份的明代状元卷,无价之宝!上世纪80年代,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连续登门24次,才恳请他捐献给了国家。

十、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当年第一批不可出国展出的国宝文物,这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排在首位,一件陶器为何如此珍贵?原来它是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完整陶器,也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对华夏文明来说,具有无与伦比的“图腾”意义。

发现过程很奇妙,上世纪70年代,河南临汝县的李建安,听到一位果农在园子里挖出了一堆陶器,便果断前往挖出13个陶器并进行保护。后又多次前往文物单位希望派人来,结果因为工作人员不了解陶器被多次拒绝。还好李建安持之以恒,找到当地的一位馆长,最终才把这些陶器的价值给发挥出来,李建安也获得了5双线手套的奖励。

曾几何时,在民间发现了数不清的国宝,正是因为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才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让后人得以见到如此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0 阅读:34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