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未成年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在逐渐降低。由于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和社会经验,未成年人更容易被他人利用,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通过哄骗、威胁等手段,对未成年人实施猥亵甚至强奸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名大三学生因犯猥亵儿童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据悉,这起案件中涉事男子通过网络“隔空猥亵”的儿童达四十多名,而这四十多名受害儿童居然无一人报警,如果不是其中一名受害女童的母亲无意中发现并迅速报警,涉事男子的罪行可能还不会这么快被发现。网络是虚拟的,但伤害是真实的,这起案件让人看到“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的危害性和隐蔽性,也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在以往,性侵儿童犯罪需要有物理接触、身体接触,而在网络环境下,性侵儿童犯罪出现了“隔空猥亵”新动向。为未成年人撑好网络安全“保护伞”,就要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势头,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猥亵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隔空猥亵”等新型网络犯罪的法律界定和处罚标准,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公安、网信、教育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打击网络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网络环境,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其次,学校与家长也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防性侵教育,多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情况,防范未成年人可能遭受的“隔空猥亵”等网络犯罪侵犯。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中,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家长也要主动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家校联动,共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用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自身防范意识,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最后,网络平台要履行好自身责任,建立完善的内容管理和审核机制,防止违法违规信息传播。通过加强技术防范手段,提升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监测能力,完善身份认证机制,优化内容过滤功能,确保“青少年模式”能够实质性运转,让“青少年模式”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盾”。必要时,平台应向公安机关报告,配合执法部门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对于“隔空猥亵”行为,必须打防结合、快打快防,坚决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恶手”,避免更多未成年人落入“隔空猥亵”的陷阱。同时,要凝聚各方合力,为未成年人上网筑牢“防火墙”。绝不能让网络成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法侵害的薄弱一环,更不能为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留下生存空间。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作者:戴先任 | 漫画:刘庆芳见习编辑:闫 钰|联系电话:(010)67550734|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