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8日,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城市建设杂志社中国宜居城市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全文7万字由《城市建设》杂志增刊出版发行,中国城市建设网同期发布。此次发布的分析报告,以全新视角和创新方法,深度剖析了我国城市的宜居现状与发展潜力。

《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综合分析表》
科学框架与创新方法:构建城市宜居性“四大支柱”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是城市建设杂志社基于各类国际专业宜居指数标准,结合中国国情,根据科学研究及算法模拟,选取90项数据指标,创新性地构建起城市宜居性的“四大支柱”——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治理与稳定以及社会文化与教育,对我国100座城市展开的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分析与对比。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采用标准化值法与夏普利权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标准化值法使各项指标数据在同一尺度下可比,消除量纲差异;夏普利值法则精准分配各指标、各城市在综合评价中的贡献权重,保障结果公平公正。与此同时,新加入的“假设模拟分析”为城市宜居建设带来新的启迪。通过对城市相对薄弱的20%维度进行强化模拟,从实验数据层面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决策与依据,科学助力城市精准施策、靶向提升。
排序揭晓:上海领跑,多元化格局显现
随着研究深入,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正式公布。上海市以2.9910的高分位居榜首,彰显其在经济活力、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治理与社会文化教育等维度的卓越成就。杭州市以2.4969的得分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其在城市规划与民生保障方面表现出色。北京、哈尔滨、扬州分别占据第三至第五位,海口、广州、淄博、南京和深圳跻身前十。这一排序结果打破了以往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充分展现了部分城市的强劲发展势头,凸显出我国城市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排序打破以往定式,呈现出城市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哈尔滨、海口、淄博等城市成功跻身前十名,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从区域表现来看,广东省在前二十名中占据6席,充分体现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均衡性与全面性。
结果分析:城市宜居建设任重道远
报告显示,在参与研究的100座城市中,仅有43座城市综合表现高于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城市宜居建设仍面临挑战,提升空间巨大。但从具体分数分布来看,大部分城市之间表现差距较小,反映出各城市在宜居建设方面不断推进,竞争态势激烈。这也意味着,只要找准发展方向、精准施策,城市宜居水平有望在短期内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凸显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失衡问题。报告指出,城市的宜居性不应仅仅局限于名次,更应注重从建设性方向出发,切实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模拟分析启示:精准施策助力城市跃升
通过“假设”模拟分析,报告发现银川市排名由第83位攀升至第8位,充分凸显出排名处于最差20%区间的指标对城市整体宜居水平的严重制约作用。这一结果为城市管理者提供重要启示:精准锁定薄弱环节,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有望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拓展研究范围,完善方法体系
未来,中国宜居城市研究中心计划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考虑纳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城市,以更全面、客观反映中国城市宜居水平。同时,还将引入Open AI、Deep Seek等前沿科技,深度挖掘城市宜居性的潜在影响因素和内在关联,使其更贴合不同类型城市特点和居民实际需求,为城市宜居性建设提供更精准指导。
此次报告的发布,不仅是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宜居城市发展的指引。“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旨在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高质量推动城市宜居性建设,助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期刊
上海,北京,深圳真的一点不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