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一般都把村里工作人员称作“村干部”,在他们朴实的观念里,这是带着他们致富的领头人。

我们从新中国的历史来看,很多村干部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当年的华西村等等,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村干部一般都是村子里的“能人”,早些时候都是“念了几年书”的人,他们有知识、有胆量、有闯劲,而且做起事来会认定、会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在好政策的加持下,他们利用本村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有外部的市场判断,很多村子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当年的村干部和村民打成一片,工作形式很多就是拉家常,在看似无意之中就把问题解决了。而且村干部平常也和所有村民一样,搞种植、管山林、做副业,说他们在村里工作是“兼职”也说的过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干部慢慢变了味,有些地方要想当上村干部,需要去“活动”,通过老干部的介绍和推荐,通过亲戚朋友的四处游说,通过自己个人的主动努力和出击,当上村干部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究其原因,现在的村干部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解决了生活来源,可以当做一份工作,村干部的工资够养活自己了,而且在村里工作,接触面也更加大,办起事来也更加方便了。有时候说“无利不起早”来形容部分村干部不是不可以的。
我们说村干部的存在价值就是解决村民的致富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抛掉,那这个村干部思想是不正确的。而我们在现实中,偶尔就会看到一些反面案例。
首先,村里经费很多是必须公开的,但现实当中有时候事与愿违。而且一个村的经费开支还停留在粗放式层次,经费来源不明了,经费支出也不明了,走的是大开大合路子,村民也很少去较真,于是开支端和监督端出现了真空地带,其实严格来说,这是不符合规定的,这也是缺乏对村干部的保护。我们说村民远一个人当村干部,是信任,通过日常扯扯袖子、拉拉衣角,甚至红红脸,这是对自己信任之人最好的保护。
其次,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村干部素质要求水涨船高,一般人已经不符合当选村干部的标准。即使在农村需要“懂专业”,比如你不懂农业就会出现不接地气的实际情况,你对种植一点不懂只会拍脑袋,做决策的时候很难和村子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或者说结合的那么紧密。有知识并不代表对农村知根知底,就像有些专家,从来没有走进田间地头,就对农村说三道四,一通乱弹琴。我们看水稻方面袁隆平老人,自始至终一直在农村工作,陪伴他的就是田里的水稻和一年连着一年的长期培育、观察、定型等研究体系。
再次,社会外部的影响也让个别村干部心态不再平衡。走偏门、捞油水成了他们的目标,当然这是少数,但是这类人的存在对村集体事业的破坏是巨大的。该做的事不去想,不过问,把职责高高挂起,让工作蜻蜓点水,几年下来也做不出一点成绩,对老百姓来说这个人有和无是一样的结果。
在农村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说农村的干部配备必须花一点心思了。让那些愿意且有能力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去领路,在某种程度上说,抓好农村不仅是粮食安全抓在自己手中的战略问题,也是日常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