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刷到过这样一个段子。
两个女大学生外出旅游,其中一个同学每到一个新地方就迫不及待地和母亲打视频,开心的和妈妈分享旅途中遇到的趣事。
一开始,另一位同学还以为这个同学家里经济条件很好,父母也都是成功人士。
直到有一次,好奇心使她看了一眼正在视频的同学的妈妈,才看到同学的妈妈正在地里种庄稼,才明白,原来同学的家境也不是很富有的那种。

可是同学的妈妈在视频中还会主动询问同学的钱够不够花,还让同学别太节省,同学体谅妈妈干活太辛苦,不想花钱大手大脚的,妈妈却说:你别操心家里,出去了就好好玩,才没有辜负花的钱。
听到这些,另一个同学想到去年她跟自己的妈妈要200块钱,为了买点化妆品学习化妆,结果被她妈妈无情地拒绝,还责骂她不懂得体谅父母。
后来,她就自己利用周末打零工,攒钱,这次才有钱出来旅游,而且她并没有告诉自己的爸妈,她知道,一旦告诉父母,迎接自己的是无休止的责怪。
02确实,一个家庭里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有一对擅于制造内耗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是把自己的辛苦全都怪到孩子头上,而且还会将这种情绪无限放大,让孩子内心从小就充满负罪感。
这样的父母,他们生孩子只是为了防老,为了将来自己老了有个使唤的人而已。
其实,父母和孩子不过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硬是被某些父母搞得乌烟瘴气,你生下孩子才是你的一厢情愿,都没有问过孩子的意见。
我自己小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我每天都像活在地雷区,小心翼翼,精神紧绷,就怕自己哪件事没做好,哪句话没说对,就会引来父母的责骂。
更可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也在无形中养成了这样的性格。

有一次,我正在和妈妈做孩子的晚餐,我妈妈问我晚上是否要给孩子的饭菜里加一个鸡蛋,其实我妈也就是问问,问完我的意见,无论我说加还是不加,她都会加的。
果不其然,这次又是这样,我回答不加之后,妈妈还是坚持说还是加鸡蛋吧,有营养。
我立刻下意识地怼回去:我说不加就不加,你要是想加就别来问我,别等我说了,又来否定我。
脱口而出的那一瞬间,我觉得真好,感觉我现在长大了,能替小时候的自己出气了,可是看到妈妈慌乱的把鸡蛋弄出来的样子,我又很后悔自己刚刚的态度。
03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是这样挣扎,他们心里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很讨厌从小到大来自于父母的伤害,一个又很心疼他们的辛苦,特别是看着年老的他们因为犯错而被自己责骂的时候,那不就是小时候的自己吗。

有时候,我都想不出我应该怪谁,最后只能怪自己,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每次暑假都不回家的,根本不想回到那个没有温度只有责怪的家。
前段时间有一档综艺《花儿与少年》中有件事一度受到很多议论。
迪丽热巴不小心碰倒身后的可乐,可乐从瓶子里喷了出来,她本身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所以那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天啊,完蛋了。
这时一旁的秦岚则脱口而出:节日快乐!
这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逗笑了,也治愈了当时陷入焦虑情绪的热巴。
不难想象,和秦岚做一家人该有多么快乐,而且从不会内耗自己。

很多人就开始议论,有爱家庭长大的孩子真幸福,而如果是像我那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把可乐打翻,听到的或许就是:你没长眼睛吗?之类的话。
这话和节日快乐当然是全然不同的体验。
04所以,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是“不孝顺”的,他们甚至为了能够逃离那个家而感到高兴。
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天下从没有完美的人,所以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尤其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父母,他们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他们的思想会有很多的局限与不足。
更多的父母其实并不是想指责孩子,看到孩子被开水烫到,他们会大声责骂孩子怎么要去碰那样的开水。
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有点让人无法接受,他们内心其实是心疼孩子,想让孩子以此为戒,下次就不会被烫到了。

所以,我们该学会原谅和放下,原谅父母也原谅自己,原谅那个现在长大会对父母发脾气的自己,因为你不用那么完美,小时候的伤疤,现在碰到就是会痛,就是需要发泄出来。
原谅父母的思想腐朽,还不懂得变通,其实,你想让父母改变的想法,不正是小时候父母对你做的事吗,请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