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一种爱叫“为你好”,连哭都是我的错

冰萍感感 2024-02-22 07:12:51

如果你看过电影《黑天鹅》,一定不会对美丽的女主角妮娜的母亲感到陌生。

这个曾经辉煌的芭蕾舞演员,因为意外怀孕生下妮娜,从而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

她将自己未完成的舞蹈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有一天替自己登上职业的巅峰。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对女儿的关心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甚至连指甲都会替妮娜剪,已经成年的妮娜如同一个小女孩一样的生活,没有男朋友,没有任何母亲之外的社交生活。

我们需要知道养育并不是养育者觉得心中有爱就可以。

养育者觉得好的,未必是真的对子女好的。

因为,这世界上就有一种爱叫做吞噬。

一个人,成为父母之前

……

在成为父母前,这个存在没有被自己的父母真正看到过, 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父母和家族看到与承认过, 在自己的存在最深处, 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着,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深深的价值。

当这个人成为家长,TA手里抱着襁褓中的婴儿,ta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己被从最深处需要的感觉, ta感受到了她从未体验过的与另一个存在的深度连接……

Ta 的内在从最深处体验着与这个婴儿的连接……

这样如此深度的连接,如此美好……

这样的父母, ta的存在深处,看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看不到自己深深的价值,从未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深深的尊重过。

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是ta自然而然认为这个孩子是ta的一部分,从未有过的深度连接的感觉, 要让这个孩子给ta带来。

从未有过的深深的价值感, 要让这个孩子让她感到……

ta的重要性, ta的无可取代性…… 都要通过这个孩子实现……

而当孩子是个婴儿时, 这一切都发生的如此容易,在婴儿的眼中, 父母是圣人、是救世主、是保证自己生存的最根本保障……

这个家长, 感受如此美好,(无法在没有外在肯定的情况下, 让自己感受到这样的美好)

……

要如何将如此 美好的感受不断的延续下去?

为了要让这个感觉不断延续,这个孩子,必须持续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存在……

给予孩子无限的付出:

我可以为你付出到“我的需求都不存在、我作为个体都不存在”的程度……

但是你作为交换的, 必须也是:你的个体性也不存在……

这是“共生关系”的核心……

多数的人,都在亲密关系中寻找那个理想的父母。

小时候,父母会说:“你是我生的,你属于我,你的日记我就得看。”

长大了,恋人会说:“我们都彼此属于对方,你的手机密码我得知道。”

自体(self):

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内在影像,是私密的。(外在观察者所看到的某个人并不是自体,而只是一个人,不能叫做自体)

客体(object):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客体是投注情感能量的地方,而对个人来说,会分为人内部和人外部。

因此,客体可以分为内在客体、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真正的,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者记忆)。

内在客体:一种心理表象,和某人(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者记忆)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许多家长的潜意识:

孩子学习成绩平平,这是表象。父母会有自己的内在客体:

是我对孩子的教育有问题,我没有做一个好家长。

家长给孩子各个方面的指导:

如何走路是更好的,如何感受和思考是最好的?

如何做选择是更好的……

选择什么是最好的……

母亲付出的无比多、无比多……

看似无条件,可是最大的问题是:

这个母亲,没有问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没有问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没有问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没有问孩子想如何选择……

没有问孩子, 他想做哪个选择, 并且愿意为哪个选择承担相应选择的结果……

(这本是一个成人正常的人生需要做的事情) ……

看似无条件的关怀与“牺牲”,隐性的一个条件是:

我照顾你方方面面,给你(我认为、你也应该认为的)最好,条件是:

你是我的一部分、你是我的延展……

你要实现我未实现的价值,你要成为我从未能成为的样子,你要给我带来源源不断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并且,从深度心理层面上,你永远不能离开我,去做与我关系不大的你自己。

我已经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年,没有了你,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我不知道我的价值在哪里?你几乎,就是我的全部。

有些人进入亲密关系的契机,并不完全出于「爱」,而是出于「虚弱」。

比如,童年习惯被入侵边界的人,可能会被极具支配性的伴侣吸引,重复创伤性的亲密关系。

这样的孩子,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

要么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吞噬”别人的人,要么成为, 自动交出自己的几乎全部力量和选择的“被吞噬的人”……

这样的关系,会很牢固。

因为一个吞噬的人, 不能没有“被吞噬了的人”而独立存在……

一个“被吞噬的人”, 不能没有“吞噬者”而独立存在……

这个机理和SM关系一样, 虐待与被虐是个“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整体……

互相需要对方才能存在, 所以这个关系因为这份心理模式, 变得异常坚固……

《黑天鹅》中女主的幼年,作为母亲的私生女,在没有男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妮娜一直被母亲严格教导。

母亲将自己对芭蕾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的身上,并固执地认为爱情与性是芭蕾的大敌。

这种控制笼罩着妮娜的生活,也抑制着妮娜的性意识。

女主妮娜处在受困于小女孩的状态。

后来,她的生活里出现了舞蹈总监托马斯,这个男性象征着父亲的角色,渐渐鼓励妮娜放开自己。

最终,电影用杀死白天鹅、成为黑天鹅的象征手法,表达了母女共生模式下的女性成为女人的艰难和决心。

“被吞噬的人”, 我把我的力量给了你, 你要对我负责, 你要承担我人生的所有责任、甚至所有选择……

我本没有力量、也不知道如何有力量, 甚至我已经早就不想有力量……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没有你, 我不知道我是谁?……”

“吞噬者”:我为你付出、我给你好处…

我照顾你的所有……我给你适当的纵容(不能是全部的纵容…… 因为这适当的纵容,是为了更好的控制…… 全部的纵容的失去控制, 是我绝对无法承受的…… ) “我给了你这些…… 所以你无法离开我…… 你给了我最缺乏的安全感与价值感……

你离不开我, 我也真的离不开你……

没有你, 我又是谁?…… ”

关系模式的核心,是两个内在最深处都未曾被看到的人

……

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

25岁的美月,是一名高中英语老师。母亲显子,50岁,家庭主妇。在外人看来,美月和母亲显子间的感情十分亲密。已经成年的美月,还像个小女孩一样依恋着妈妈:“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相对于和朋友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更轻松。”母女两人的关系一直是失衡的:全靠美月一直对妈妈察言观色、哄妈妈开心来维持。

女儿忠诚地扮演着妈妈满意的角色,穿妈妈想让她穿的衣服,做着妈妈向往的工作,甚至主动结束妈妈不想让她谈的恋爱。这种对妈妈的讨好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习惯。母女俩人,都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妈妈觉得女儿贴心、懂事;女儿觉得自己是好孩子,只要妈妈开心,就够了。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和谐美好”,直到美月的身体,出了问题。她浓密的头发下面,出现了一块很大的斑秃。身体诚实地表达了这份一直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痛苦。美月后来的男朋友松岛,看出了这对母女的不对劲。一次,为了给美月的新房间挑家具,三人一起逛家具店。

松岛发现,只要母亲显子一托下巴,表现出迟疑的样子,美月就会立刻改变自己的选择,直到妈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找了个机会,诚恳地对美月建议:

你无需处处迎合母亲的喜好,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喜欢最重要。

美月很惊讶,居然有人能看透自己。

渐渐地,美月越来越信任松岛。

有了工作上的烦恼也不再告诉妈妈,而是选择和松岛倾诉。

觉察出女儿变化的显子,非常不安,她开始跟踪美月,偷听美月的约会。

当发现美月的心越来越倾向松岛时,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惶。

为了使自己的地位不被松岛所取代,女儿结束约会刚回到家,显子就对女儿说:

松岛这个男人不靠谱,你以后不要再和他见面了。

没想到,一直听话的乖女儿,竟然坚决拒绝了她的要求,有生以来第一次顶撞了她。显子的世界崩塌了。

为此,她想出了一个荒唐而疯狂的办法:

勾引松岛,促使他们的关系破裂,使女儿回到自己身边。(日剧)

这属于共生绞杀。

什么叫共生绞杀?

就是父母和孩子分不开。

自己的价值,是由孩子来来建立的。

那么这个共生绞杀一旦出现各位,他就需要剥夺,那怎么样可以让孩子不离开自己呢?

就是让孩子无能,再说一遍,只要剥夺孩子的能力,那么孩子就不会离开自己。

这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一定要去指责孩子打压孩子的原因。

孩子一旦鼓励,让他成功了,孩子有了能力,翅膀硬了就会离开自己了。

那么永远长个翅膀,就给你剪掉,长个翅膀,就给你剪掉。

剪完之后,你自然就永远没有翅膀,没有翅膀的,你就永远离不开,我就可以满足我。作为母亲,作为父亲的价值感。

问问自己:你愿意你的孩子离开你么?

界限意识

这时,你是否隐隐感到,自己的空间被入侵了,内心感到非常不舒服。

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一个话题:界限意识。

界限意识分为心理界限、地理界限和身体界限。

上面的例子明显就是心理界限,地理界限是什么呢?

城市里的城中村,“握手楼”让家家户户之间失去了隐私,而高档住宅,讲究的是容积率,前者显然失去了地理界限,而高档住宅尊重邻里之间的地理界限。

当你坐电梯,只有两个人时,彼此会自觉地保持一定距离,当人非常拥挤时,每个人都力图保持自己身前那一小方空间,你去别人家做客,一般不会进入别人的卧室,这也是基本礼貌,不然一旦感到身体有被侵犯的可能,大脑就会自动升起强烈的戒备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身体问题,比如嗓子容易发炎,肚子容易痛,皮肤病、视觉损失等,都是在用身体表达界限,很多孩子从小近视,也是用视觉损失来表达“我不想读”。

宝贝们,界限意识的层次是这样分布的:

当人不能在空间上设置地理界限时,就意味着他守不住自己的界限了。

然后他会在身体上设置界限。

当身体都不能守住时,之后退而在心理上设置。

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

我是我,你是你,我们是不同的独立个体。

再有交集,也有独立的部分。

我们必须尊重彼此独立部分的存在,不随意侵入。

即使“亲密关系”,也要有一定距离,千万不要有以下想法:

“你是我的女朋友,你不能跟那男的一起玩!”

“你是我的男友,你删了那女同事,我心里不舒服!”

“我们是夫妻,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手机为啥我不能看?”

在恋爱和婚姻中,人们总是把“你是我的”这个词放在嘴边,仿佛有了亲密关系,对方就属于自己了。

这是大错特错。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每个人都需要隐私空间。

太多成年人,虽然年龄上早就成为了大人,却还是处于一种心智不成熟的状态,这很有可能是还没有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与父母停留在“共生状态”。

无法从原生集体中抽离出来,人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缺乏清晰明确的恰当距离意识,没有足够的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能力。

世界上对所有的爱都是想拥有,唯独对孩子的爱是要放手。

你放手了,才能让孩子建立恰当的意识,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作者简介:柏林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转载请注明作者,商业转载及纸媒用稿,请私信留言联系

0 阅读:0

冰萍感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