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奉济驿,是一个地名,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他是杜甫故人,在其驻节成都期间,对杜甫一家老小多有关照。
杜甫曾经有诗写过“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里的故人是不是指严武,不得而知。
事实上是严武不但聘请杜甫做他的幕僚,还推荐杜甫做官,杜甫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就是严武举荐的。
饱经战乱之苦后的杜甫,拖家带口能在成都有了安居的栖身之所,过上了一段安闲无忧的时光,这是他倍感知足感恩的。所谓患难见真情,在失意的人生低谷有人扶持一把的恩情是刻骨铭心的。
宝应元年四月,严武应召入朝,杜甫把严武送到离成都两百里的绵阳奉济驿,写下这首赠别诗,因之前他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称“重送”。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
“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经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
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
这里用问句,是问诗人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在杜甫看来,像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
自己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受人恩果千年记,所以心中那种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02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唐·元稹《得乐天书》
一天元稹收到了乐天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要乐天就是指白居易,他们是一对铁杆的难兄难弟。
他们两人是同期诗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在政治上、文学上也有相似的主张,令他们惺惺相惜,他们自结交之日起,两人便结下了终身的友情。
元稹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你到底是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你如此伤心?
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大概这个时候的元稹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
妻儿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
大概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元稹收到知己的来信,大概也像极了我们读书收到笔友的来信这样的激动,他除了有我们的久别重逢之感,可能还夹杂了多少的意难平。
白居易早年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后来因坚决要求追查刺杀宰相武元衡的藩镇割据势力,被唐宪宗视为狂悖无礼,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清晰的记录的那段悲苦的生活,可能,他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境遇在信中细诉告诉了兄弟,元稹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持的泪流满面。
03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唐·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就前面元稹收到乐天的书信大哭了一场,也不枉白居易曾经也情深款款的思念元稹的一颗真挚的心。
秋季甫至,秋意却浓,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凋零飘落。他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
乐天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都说人闲生烦恼,心闲生杂念,这在早秋的闲适自得中,寂寥落寞感就扑面而来,不自觉的就泛起了思念。
自从与老朋友分别,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
“相知岂在多” 言简意赅,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是啊,人生在世,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来到这里,也算能明白、体会到了白居易年老之后,在元稹先他而去的时候,那是得有多么的痛彻心扉。
他的那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说的是乐天风烛残年,好兄弟元稹死后,他向故去好友哭泣自己的孤独寂寥。每每想到这他絮絮叨叨,悲悲切切的一边饮泣,一边为他烧纸,心里莫名的心痛。
04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宋·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唐代诗人李益说,他跟他表弟,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初见的时候两人互不相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惊问名和姓之后,才确切想起表弟旧时的面容。
今天的赵彦端与好友管倅,同样是相遇时俩人的形貌已憔悴不堪,早已不象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了。
漂泊他乡多年,已是心中愁苦人憔悴。不仅重逢在垂暮之年,且颠沛奔波于天涯海角,这就更令人感慨嘘唏了。
然而,友谊却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漠,人虽憔悴,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
为了生计,大家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别,怎能不伤怀、悲切呢!情之所至,开怀畅饮,唱一曲《阳关三叠》以遣情怀。
然而,唱到动情处,呜呜咽咽,实在无法再唱下去了。这是真情的流露。
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人,现在还要送漂泊之人远去。愁苦无边无际,秋蝉哀鸣,回首遥望,暮色一片苍茫。
在他乡遇故知,俩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过客。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天涯沦落人,聚散苦匆匆。今朝一别后,何日再相逢?一个“更”字道出这是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
“愁无据,塞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此时俩人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很难用言语尽情表达的。
只有在依依惜别,频频回首相望中,看着斜阳在寒蝉鸣叫的树林里降落,天色逐渐黯淡下来,这种感情才体味得更深切。
05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暮春三月,作者送朋友远行,心情本应是凄切,悲痛与不舍的,但是,王观却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十分欢快的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深厚的情谊。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他将山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形象地描绘出友人归途中的山水仿佛都在含情脉脉地送别。
接着,“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友人归去的地方,同时“眉眼盈盈”既指江南山水的清丽明秀,也暗指友人心中所念之人(有可能是爱姬),语意双关,含而不露。
作者抒发离愁别绪很别致,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通过时间的递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流逝和友人离去的双重惋惜。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作者希望友人能与江南的春光同在,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祝福之意,情感真挚而深沉。
全词构思新颖,比喻巧妙,通过描写别时的景物和离人的行踪,将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融为一体,没有哭哭啼啼,没有悲悲切切,送朋友远行,不给对方留下伤感的回忆,也是两人之间深长的友情。
作者以全新的姿态,将诗写得妙趣横生,不落俗套,也是耐人寻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