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提纲解读之厥阴篇(6)

和雅聊健康 2024-01-24 18:47:22

导读:厥阴病提纲,在伤寒六经提纲中最难解读,原因在于其字词高度精炼,且提纲当中隐含着内经中关于相火的知识,以及肝肾之间的关系。厥阴病提纲虽然解读困难,但又必须正确解读,因为很多慢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治疗,都会用到该提纲中的知识。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医圣仲景的伤寒六经提纲,若说争议最大又被严重忽视,非厥阴系统提纲莫属,原因有二,第一,厥阴系统提纲中涉及吐蛔虫,被部分医家认为蛔虫是厥阴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而目前蛔虫疾病已经被消灭,故而该提纲不被重视;第二,该提纲中虽然涉及中医非常重要的症状消渴、利不止,但历代医家未能非常确切的进行解读,并把其转化为切实的治疗方法。作为提纲解读,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使大家真正理解医圣仲景的淳淳诲人之心。

消渴,作为中医的一类重要疾病,在此处被重点提出,可见厥阴肝与消渴的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肝脏储存肝糖原,对于血糖调节非常重要。医家认为,肝脏寄存有相火,肝气挟相火上逆于胃,阳明胃燥合并相火旺盛,是形成相火的核心因素,所以有医家形容消渴本质为“胃虚之消渴”。医圣仲景在厥阴病提纲中提出消渴,为我们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体现了肝胃之间的一种病理关系,正常情况下,胃中有热则容易出现饥饿,且能食,可若这种胃热来源于肝,含有上逆之肝气,会表现出饥饿,但却又不想吃东西。临床中病人往往自我描述,感觉容易饿,但却不想吃饭,或者一吃饭就感觉很难受,原因就在于此。

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两句话在条文中作用非常关键,也体现出了古人观察入微,亲身实践的一种高超智慧。食则吐蛔的关键不是在于吐蛔虫,而是在于进食后会出现明显的呕吐,甚至严重的呕吐,这种呕吐原因不在胃,而在肝风之上逆。下之利不止,现代社会中该症状出现的特别多,就是很多朋友所经历的尴尬场面,餐桌腹泻。一些朋友在描述腹泻时讲到,正在餐桌吃饭,吃到一些油腻食物或者寒凉食物,立即就想去厕所,刻不容缓,就是此处讲的利不止,原因在肝。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原因在于肝气上逆,不得出路,此时进食则吐,进稍微刺激性食物则泻下,以此来疏解厥逆之肝气。

厥阴病提纲,作为伤寒六经的最后一个提纲,非常经典,为我们现代很多疑难及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方法。此处,作者也提醒大家,医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分为伤寒、金匮两个部分,伤寒讲外感、金匮谈内伤,但是在临床中,我们要认识到人体疾病的整体性,完全可以把外感和内伤疾病统一归属于伤寒六经体系,以方便进一步认识中医,践行临床。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和雅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