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毛泽东为了支持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计划,四处奔波,历时两年,依然未能凑齐所需的经费。那时毛泽东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家中,许多朋友都曾为他提供帮助,但最终都未能解决资金的困境。就在毛泽东几乎要放弃时,他想到了一位极为重要的恩师——杨昌济。杨昌济与章士钊是多年的好友,于是毛泽东决定去求助章士钊。
毛泽东带着一腔诚意和期望,敲开了章士钊的门。在他阐述了自己的困境之后,章士钊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私人资金中筹集了两万大洋,毫不吝啬地支持毛泽东的求学之路。章士钊的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毛泽东,也让他一直铭记在心。毛泽东感激不已,认为自己从此获得了一个贵人的扶助,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时间如白驹过隙,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章士钊并没有随国民党政府一同迁往台湾,而是选择了留在了大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章士钊留在北平,面临着较为困顿的生活状况。那个时候,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都在这个新生的国家里努力寻求安身之地,而章士钊也不例外。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加之战后的动荡,许多知识分子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富足,章士钊便暂时寄住在他的老朋友朱启钤家里,过着简朴而艰苦的日子。
周恩来得知章士钊的困境后,深感关切。他认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和学术界的翘楚,章士钊理应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决定采取行动,解决这位学者的困难。在经过一系列的申请和审批后,中央政府最终批准了为章士钊安排住房的计划,史家胡同51号院便成为了章士钊的新家。
严格来说,这一住房并不属于“家属分配”的范畴,更多的是周恩来个人的恩情,是对老一辈文化学者的一种优待。这种安排显然带有某种特殊性质,而从法律角度看,章士钊去世后,国家完全可以依法收回这座住宅。由于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仍然住在这里,她在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政府决定继续让她居住在此,直到后续情况有所变化。
章含之作为章士钊的养女,她在文化修养和品德方面得到了极高的教育。她既继承了父亲章士钊的严谨学风,也受到了母亲的深刻影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媛。她的一生,虽充满传奇色彩,历经了许多风波,但相比许多人,她的生活算得上较为平顺。从学业到婚姻,她都走得相对顺利,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水到渠成。
生活并不总是如人所愿。章含之在她最美好的年华时,迎来了丈夫的背叛。丈夫的外遇对她打击甚大,这段婚姻的裂痕渐渐加深,最终她选择了离婚。
尽管经历了婚姻的破裂,章含之依然非常关注女儿洪晃的成长。洪晃从小便在母亲和外祖父的关怀下成长。她与母亲章含之、外公章士钊一同生活在那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史家胡同51号院。洪晃和母亲相依为命,章含之在尽力抚养洪晃的同时,依旧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独立与个人价值的梦想。
随着时光的流转,章含之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她与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后,生活又有了新的起点。乔冠华是中国外交界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职责让他们的家庭生活自然有了与其他家庭不同的节奏。婚后乔冠华也搬进了史家胡同51号。
直到1983年,乔冠华的去世才引发了史家胡同51号院局面上的变化。乔冠华的离世,使得这座房子的未来变得不再如往常那般平静。根据洪晃的回忆,当时并没有人来要求收回房子,外交部没有进一步过问此事。只是自乔冠华去世之后,房屋的日常维修和开销便由她和母亲章含之自己承担,外交部不再插手。洪晃与母亲继续在这栋带有深厚家族情感的老宅中生活,日复一日,岁月在这里流转,尽管许多变化都在外界悄然发生,但她们依旧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四合院里找到了归属感。
时间流逝,直到2008年章含之也去世,外交部才正式向洪晃发出了搬离的通知。毕竟,最初这座房子是分配给章士钊的,而后章含之与乔冠华也因其在外交部的工作而得以继续居住。然而随着章含之的去世,外交部认为是时候收回这处住宅。按照当时的法律和制度,章士钊及其家族对这座房子并没有所有权,仅有使用权。毕竟,在那个年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房产证,所有权并不明晰。所以外交部的行为从法律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多争议。
洪晃对此并未轻易妥协。她深知法律上的局限性,明白这座房子并不属于她,但她的诉求并非围绕着房子的所有权展开,而是集中在她与母亲在这座宅子里几十年来的感情和精神联系上。这座四合院可不止是居住的地方,它承载着无数记忆、情感与历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是她与家族历史的纽带。她的诉状中提到:“我在这住了五十多年,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现在让我搬走,等于要刨去我的根。
史家胡同51号院,作为章士钊的故居,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住宅。它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承载着无数文化与学术的积淀。在章士钊生前,周恩来曾出于对章士钊的敬重,将这座房子提供给他及其家人居住。虽然这座房子并不属于章家,而只是赋予了他们使用权,但无论如何,它承载着章家人对这片土地和历史的深厚情感。
随着诉讼的深入,法院最终对双方进行了调解,并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外交部同意向洪晃支付80万元人民币作为经济与人道主义补偿。洪晃在接受补偿的同时,也同意在十五日内搬离这座她与母亲生活了多年的家。尽管离别时充满感伤,洪晃也清楚,这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洪晃的搬离,史家胡同51号院重新被国家收回,但它不再只是一个空置的住宅。国家决定将这座富有历史意义的四合院改造为章士钊的故居博物馆,以保护和展示章士钊的手稿、诗词以及其他文化遗物。
时至今日,史家胡同51号院依旧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沉浸在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四合院里,感受一代文科大师章士钊的历史魅力。游客们在这里观赏古老的建筑与遗物,更是穿越时光,触摸那个时代文化与智慧的脉搏。而这座四合院,作为章士钊的故居,成为了这些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游客们走进院落,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章士钊学术精神的余韵,耳畔似乎还能听到他在这里孜孜不倦讲授的声音,脚步轻轻走过院中每一寸土地,感受到的是时光的沉淀与厚重。
家对于每个人而言,始终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不会轻易改变的寄托。无论是身处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年华已逝还是年轻气盛,家总是最温暖的庇护所。对于洪晃来说,史家胡同51号院是她母亲章含之和外公章士钊的家,它早已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象征着她与家族的深厚情感与历史根基。每一砖一瓦,都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她和家人共度的时光和记忆。
尽管经历了生活中的诸多波折与挑战,洪晃始终坚持着对这座房子的深情。无论是与母亲一同居住的岁月,还是在乔冠华去世后的孤独时光,史家胡同51号院一直是她最温暖的港湾。在她看来,能够看到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承载着过去和家族的情感,这或许就是她心中最好的结果。
对洪晃来说,能够把这座家族的历史与情感保留下来,并以这种方式传承下去,是她最大的安慰。虽然她与母亲已经离开了这座宅院,但它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与情感价值,依旧深深地铭刻在她的心中。
参考资料
2011-07-24 中国广播网 洪晃:史家胡同51号院是家 虽有不舍但应该放弃
《京华时报》:健康之星洪晃.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