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病死白帝城那一刻,整个魏国都在欢呼,唯有一人流下了眼泪

星辰点亮黑夜 2024-12-17 09:44:09

黄权:三国乱世中的三次选择

三国时期,投降是一件敏感而又常见的事。

有人因为叛主被骂了千年,有人却在投降后依然备受尊敬。

黄权,便是后者。

他三次转换主君,从刘璋到刘备,再到曹魏,却始终被人称道。

刘备病逝白帝城时,整个魏国都在欢呼,唯独黄权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刘璋的手下败将

黄权是益州人,出身贫寒,年轻时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

那个时代,仕途讲究门第背景,像黄权这样没后台的人,想要出头很难。

但乱世终究是乱世,越是动荡,越是给了有能力的人机会。

黄权年轻时被刘璋发现了才华,被提拔为主簿,成为刘璋的心腹。

他的直言敢谏,深得人心,但也埋下了与刘璋关系恶化的伏笔。

益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兵强粮足,是个让诸侯垂涎三尺的“大蛋糕”。

当时汉中的张鲁开始对刘璋蠢蠢欲动,而刘璋却没什么胆量抵抗。

他听信法正的建议,邀请刘备入川合作对付张鲁。

黄权一听这个计划,立马反对:“一山不容二虎,刘备怎么可能甘心帮你打仗却不图益州?”但刘璋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因此疏远了黄权。

事实证明,黄权的担忧没错。

刘备入川后,迅速夺下大片益州领地,最终连刘璋都不得不投降。

黄权是最后一个投降的人,他对刘璋忠心耿耿,但眼看大势已去,也只能选择向刘备低头。

对黄权这一次投降不是背叛,而是乱世中无奈的选择。

二、刘备身边的直言者

黄权跟随刘备后,很快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他不仅能带兵,还善于谋划。

益州初定时,刘备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黄权却敏锐地察觉到危机:“曹操不会坐视不理,他很快就会来打汉中。”果然,曹操击败张鲁后,迅速占领汉中,对蜀汉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黄权的建议促使刘备提前布局,这才有了之后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的胜利,让刘备一跃成为三国中的重要一极。

但黄权的直言习惯却没改,总喜欢直接指出刘备的错误,这让刘备心里有些不舒服。

尤其是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一心要讨伐东吴。

黄权再次劝阻:“东吴擅长水战,贸然出兵,恐怕凶多吉少。”这一次刘备依然没有听。

夷陵之战的惨败,验证了黄权的判断。

蜀汉不仅损兵折将,还彻底丢掉了荆州。

更糟糕的是,黄权被安排驻守蜀魏边境,失败后,他被曹魏大军截断了退路,成了孤军。

三、“非权负朕”:无奈的归宿

夷陵惨败后,黄权被逼无奈选择投降曹魏。

对于一个忠诚的将领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但当时的情况,他别无他法。

黄权到了曹魏后,迅速赢得了曹丕的重用,被任命为侍中,地位显赫。

但蜀汉内部却有人提议,应该惩罚黄权的家人。

刘备得知后,反而感慨地说:“非权负朕,是我误了他。”不仅没有追究黄权家人的责任,还对他们加以照料。

曹魏内部有人挑拨黄权,谎称蜀汉已经杀了他的家人。

黄权却坚定地回了一句:“刘备和诸葛亮不会这么做。”这不仅是对蜀汉的信任,也是对自己忠诚的证明。

投降后,他仍然不忘刘备的知遇之恩。

几年后,刘备病逝白帝城。

消息传到曹魏时,许多人都在庆祝,毕竟这是蜀汉的重大损失。

黄权却一个人默默流泪。

他的情义和坚守,让人动容。

四、黄权的三次选择

1. 忠于刘璋,被疏远

黄权为刘璋出谋划策,但他的忠言逆耳,终究没被采纳。

刘璋因轻信他人,失去了益州。

黄权虽然忠诚,但也只能选择投降刘备。

2. 追随刘备,屡屡被忽视

黄权在刘备身边多次提出中肯建议,从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他的判断无一例外被验证。

但刘备的固执和猜忌,让他始终无法成为核心谋士。

3. 归顺曹魏,忠心不改

投降曹魏是黄权的无奈之举,但他依然保持了对蜀汉的情义。

他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家人的牵挂,成为他人格魅力的最佳注脚。

黄权的一生,像极了乱世中那些小人物的缩影。

他三次转换主君,却始终保持着忠诚和担当。

他的才华和人品,让他无论身处蜀汉还是曹魏,都得到尊重。

有人说,黄权的命运看似坎坷,但他其实一次次做出了最理智的选择。

在乱世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复杂的情感和不得已。

或许,这才是三国真正的残酷之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