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位传承有多血腥?11位皇帝,正常继位仅有3人

梨评历史 2025-01-06 15:52:50

南北朝乱世,北魏算是少有的长寿王朝了,从拓跋珪复国称魏到北魏分裂,整个北魏前后享国一百五十年,不仅熬死了一大票北方割据势力,甚至熬死了东晋以及老对手刘宋和南齐。

孝文帝迁都

虽说北魏国祚绵长,但毕竟是异族,带有不少蛮荒底色,入主北方后,虽然吸收了汉文化,但对于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很不感冒,加上北魏独有的立子杀母的残酷方式,导致北魏皇位的传承异常的血腥,前前后后十一位皇帝,正常继位的仅有三人,能和他相比的,就是同样传承血腥混乱的大唐和元朝了!

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拓跋绍弑父,拓跋嗣上位

淝水之战后,趁着前秦四分五裂,拓跋珪带着族人复国,一起复国的还有慕容垂。

相比战无不胜的慕容垂,拓跋珪似乎有些不够看,在慕容垂南征北战,击败高句丽、贺兰部以及攻灭翟魏、西燕,力压东晋的时候,拓跋珪只能仰承其鼻息,向北方拓展。

慕容垂虽然强,但已经年近七旬,二十出头的拓跋珪有的是时间,面对这位孙子辈的对手,慕容垂既怀戒惧,又有爱怜。

后燕时期

北魏自立国开始,就与后燕联盟,但国与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雄心勃勃的拓跋珪早已暗藏征服后燕之心,慕容垂也早已察觉,两国虽表面交好,但暗藏机心,就等着撕破脸了。

北魏登国十年(395年),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带着五十万大军征讨拓跋珪,本打算让儿子刷点战功好顺利继位,但参合陂一战,后燕精锐尽丧,元气大伤,慕容垂不顾恶化的身体,强行出征,斩杀北魏悍将、拓跋珪堂弟拓跋虔,攻陷了平城。

可惜慕容垂英雄暮年,身体已经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能见好就收,而退兵的时候又路过参合陂,回想被坑杀的后燕将士,慕容垂百感交集,最终一命呜呼。

拓跋珪最大的对手去世,北方再也无人能阻挡他称霸的野心,而他带领北魏也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势力。

可惜北魏毕竟是胡人底色,留有不少部落习俗,为了集权,拓跋珪建立离散部落和子贵母死制度,靠血腥的手段,实现了北魏从蛮荒到文明的转变。

拓跋珪

但中年之后的拓跋珪开始崇尚长生,大肆修建佛寺,迷恋丹药,性格也变得猜忌多疑起来。

北魏天赐六年(409年),喜怒无常的拓跋珪打算处死妃子贺兰氏,贺兰氏惊恐,偷偷告诉儿子拓跋绍。

拓跋绍也早已不堪忍受父亲的暴虐,联合帐下武士,弑杀了拓跋珪。

一代雄主,就此陨落。

事实上,拓跋珪处死贺兰氏,就是打算遵循“子贵母死”制度,立拓跋绍为储君,可惜过于血腥,反遭拓跋绍的弑杀。

拓跋绍只是次子,弑君之后,未免有些害怕,也没做啥准备,反而在次日小心翼翼告诉群臣,让他们选择拥立叔叔、哥哥还是自己,百官一开始很惊愕,回过味后才明白拓跋珪死了,但也不管随意站队,毕竟还有皇长子拓跋嗣还在。

拓跋嗣是拓跋珪长子,当初拓跋珪要立其为储君,就杀了他母亲,拓跋嗣不满,离开了平城。

得知朝中有变,立即潜伏返回平城,联络百官和宗室大臣拓跋烈,诛杀了拓跋绍和其母贺兰氏,顺利登基,是为明元帝。

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父死子继,顺利继位

客观来说,明元帝算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在位期间,延续了拓跋珪的政策,任用贤能,安抚百姓,对外抗敌。

在明元帝时期,南方刘裕崛起,本打算趁刘裕北伐南燕、后秦的时候,出兵中原,却惨遭刘裕的痛击,明元帝自知不敌,固守北方,巩固北魏的统治。

北魏时期

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但延续了北魏强盛的基调。

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拓跋嗣搞了一次集中封王行动,将七个儿子都封了王爵,其中长子拓跋焘被封为泰平王,大将军,同时还担任相国要职,尽管没有太子的名号,但地位等同于储君。

虽然地位仅次于明元帝,但拓跋焘的继位可不那么顺,毕竟明元帝的后宫成分复杂,既有汉女,也有慕容鲜卑女子,而拓跋焘的目前是汉女杜夫人,双方对权力的争夺异常激烈。

刚刚继位的拓跋焘就遭遇兄弟拓跋丕、拓跋范的叛乱,拓跋丕、拓跋范的母亲慕容鲜卑出身,好在叛乱被顺利平定,但这次叛乱,蕴含这胡汉纷争,并且一直贯穿了整个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拓跋余:宗爱弑君,扶持拓跋余上位

拓跋焘是北魏武力的天花板,靠着出色的武力,击溃柔然,攻灭胡夏、仇池、北燕、北凉,仅仅十年,就成功一统了北方,而后又击败刘宋,让刘义隆的北伐无功而返。

拓跋焘

除了武功,文治上,拓跋焘也可圈可点,鼓励农业,发展生产,稳定了北魏的朝政。

但北魏毕竟是胡人政权,在北魏之前,还从未有胡人能够稳定统治中原的先例,可以说拓跋焘遇到的问题异常严峻。

在拓跋焘之前,前两位北魏皇帝都是启用北方的世家大族为官,比如清河崔氏的崔浩,任用崔浩,就是拉拢北方世家大族。

而崔浩一生受到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任皇帝的器重和信任,无意间相当于拔高了世家大族在北魏的地位,如此一来,就触动了北魏勋贵的利益,他们不断告崔浩的黑状。

崔浩不以为意,反而仗着宠幸,坚持秉笔直录国史,史书可不好写,毕竟写了太多黑料,就会触怒当权者。

崔浩

崔浩也是如此,直接写了拓跋先祖的黑料,虽说这样忠于史家道德,但却忘记了改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

国史虽然修了出来,但却将拓跋先祖的黑料都暴露世人眼前,加上崔浩得罪太多了,最终遭到拓跋焘的弑杀。

除了崔浩,其他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世家大族,也惨遭灭族,让胡汉矛盾再次尖锐起来。

除此之外,拓跋焘连年征战,将本就捉襟见肘的北魏国库雪上加霜,更要命的是,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官员生活要么靠贪污和掠夺,要么靠皇帝赏赐。

眼看国库日益空虚,拓跋焘心一横,灭佛,算是一定程度挽救了北魏国库。

晚年的拓跋焘和祖父拓跋珪一样,变得喜怒无常,加上太子拓跋晃是由汉人老师教导,在灭佛、国史之狱等事件中,多次反对父亲,让拓跋焘对拓跋晃日渐疏远,顺带着连太子背后的汉人势力,也遭到猜忌。

和拓跋晃失宠相反,胡人势力的代表幼子拓跋余反而得到了青睐,因而拓跋焘打算逼死拓跋晃,扶持拓跋余,而宦官宗爱,就是他的白手套。

拓跋晃死了,拓跋焘想要清算东宫势力,封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为高阳王,将其赶出平城,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这让宗爱懵了,东宫势力如此强大,拓跋焘必然要找自己背锅,心一狠,联合惴惴不安的大臣,联手弑杀了拓跋焘。

宗爱弑君

然而在拥立谁的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宗爱先下手为强,拉拢拓跋余,处死了一帮参与弑杀的兰延、和疋、薛提等人,拓跋余顺利继位。

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宗爱弑君,拓跋濬平乱继位

拓跋余上位,宗爱掌权,但拓跋余能力堪忧,在位期间昏庸好色,朝政大权都交给宗爱。

眼看宗爱势力越来越强,拓跋余心怀不满,打算除掉宗爱,没想到宗爱一回生二回熟,直接反杀了拓跋余。

北魏一统北方

可惜这次宗爱没有大臣帮忙,自身势力单薄,意味扶持一个宗室上位即可,但没人支持他。

相反拓跋浚在一帮宗室和大臣扶持下,反杀宗爱,是为文成帝。

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父死子继,算是比较平稳

文成帝继位的时候,算是北魏开国以来最为混乱的时候,一年间,两位皇帝被弑杀,朝政动荡,加上还有蠢蠢欲动的宗室,一个不小心,北魏就要走前辈的老路。

好在文成帝颇有谋略,大肆封赏功臣,安定人心,而后暗中处死两位对皇位觊觎的叔叔拓跋建和拓跋谭以及拥立自己的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顺利坐稳皇位。

皇权稳固后,文成帝内政上选择休养生息,恢复佛教,修建云冈石窟,将北魏拉回了正轨,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云冈石窟

可惜文成帝好色如命,天天在后宫耕耘,仅仅活到了二十六岁,死后由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献文帝,算是北魏历史上最有惊无险的继位了。

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被冯太后被迫禅位,后被毒死

献文帝一朝在军事上,要强于文成帝一朝,不仅继续压着柔然,甚至趁着刘宋内乱的时候,夺取了青徐之地。

但献文帝一朝的主线是权力斗争,即献文帝和嫡母冯太后的权力斗争,献文帝长大后,冯太后始终不肯还政,加上冯太后的男团实在太多,风言风语传到献文帝耳中,引起他的不满,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双方矛盾的爆发始于李弈被杀,李弈是冯太后男团里的一员,献文帝早就看他不爽了。

冯太后

趁着冯太后抚养皇孙拓跋宏还政之际,不仅召集大量宗室入朝拱卫皇权,更是找个借口诛杀李弈,如此明显的杀鸡儆猴,冯太后自然不肯忍下这口气。

北魏皇兴五年(471年),冯太后趁着献文帝巡视河西的时候,发动政变,被迫献文帝退位,扶持皇孙拓跋宏上位,是为孝文帝。

献文帝虽然成了太上皇,但手上还有军权,这也是他唯一可以翻盘的救命稻草。

年轻气盛的献文帝仗着太上皇可以御驾亲征的祖制,先带兵击溃柔然,而后表示要南征,明里暗里,就是想要夺权,这冯太后能忍?转身就毒死了献文帝。

献文帝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三岁,想想,也是蛮惨的。

孝文帝拓跋宏-宣武帝元恪:太子被废,元恪上位

孝文帝继位的时候仅仅五岁,朝政大权都在冯太后手上,实际上,孝文帝改革的前半场,就是冯太后主导的。

冯太后执政时期,又是整顿吏治、颁行俸禄,又是推行三长、发布均田令、执行租调制,算是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而后孝文帝掌权后,开始推行汉化融合,而孝文帝的改革,也算十六国一来,北方汉人和胡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影响深远,至此,北魏成为中原式的封建王朝。

孝武帝

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打算彻底巩固改革的成果,却遭到一大帮守旧贵族的反对,太子元恂在守旧贵族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失败被废,只能立另一个儿子元恪为太子。

当然,孝文帝改革也不是很完美的,也留下不少隐患,尤其是未能妥善处理好北方六镇的武人问题。

不过如果给孝文帝更多的时间,或许可以慢慢改变,但孝文帝天不假年,三十三岁就染病而亡,徒留太多的遗憾。

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父死子继

宣武帝怎么说呢,由于他被立为太子仅仅两年,根基不稳,孝文帝晚年也没太多时间培养,其能力过于平庸。

好在孝文帝改革的余晖还在,一度占据了益州,可惜一场钟离史诗级惨败,让南梁焕发新生。

钟离之战,韦睿一战成名

执政后期,又放任北魏吏治的腐败,北魏开始由盛转衰。

当然,宣武帝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废了“子贵母死”的继承制,在立了元诩为太子后,没有杀了其母亲胡氏。

从某方面来说,“子贵母死”过于血腥,废除是一件好事,但第一位没被杀的亲生母亲胡氏,转眼就掘开北魏的坟墓,还不如不废!

孝明帝元诩-元姑娘:元诩被母亲毒杀,元姑娘、元钊粉墨登场

孝明帝上位后,大权基本被母亲胡太后把持,虽说都是太后掌权,但胡太后和冯太后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冯太后虽然喜欢畜养男团,但男团大都都是贤才,但胡太后的面首只能说基本都是祸害,一群人搞的北魏乌烟瘴气,胡太后能力堪忧,偏偏权力欲望很强,导致孝明帝这辈子都没能掌权过。

胡太后掌权之前,孝文帝时期的埋下北魏六镇的雷终于爆了,当然,六镇起义很快就被平定了,但胡太后处置流民的时候欠缺考虑,将他们打散安置在河北。

六镇起义和河北起义

河北本来就被压制的厉害,日子也不好过,加上有造反经验的流民过来,索性再度反了,而伴随河北大起义的同时,一帮野心家也纷纷崛起,比如尔朱荣。

尔朱荣崛起,孝明帝打算让其进京,趁机夺权,但又怕尔朱荣尾大不掉,颇为犹豫。

胡太后得知儿子要夺权,心一横,直接毒死了亲儿子。

奈何亲儿子这辈子唯一的骨肉是女儿,没法当皇帝,胡太后就谎称皇女为“皇子”,拥立为帝。

考虑到元姑娘女儿身份会暴露,登基当天,胡太后又立孝文帝曾孙元钊为帝,继续掌控朝政。

元钊-孝庄帝元子攸:尔朱荣河阴之变,元子攸沦为傀儡

这边尔朱荣因为孝明帝反复无常的诏书而无法入京,没想到胡太后居然毒杀皇帝,正好有理由了,打着为孝明帝报仇的旗号入京,发动河阴之变,将北魏高层官员一网打尽,而后扶持孝文帝侄子元子攸继位,是为孝庄帝。

但孝庄帝只是傀儡,朝政大权都在尔朱荣手上,加上尔朱荣已经谋求九锡,谋权篡位之心日益严重。

尔朱荣

孝庄帝不堪沦为傀儡,暗中发展实力,联络门阀士族,后以尔朱氏生皇子为借口,喊尔朱荣入宫,直接诛杀了尔朱荣。

诛杀尔朱荣

尔朱荣既死,尔朱荣侄子尔朱兆直接发兵,直接攻破洛阳。

可怜的孝庄帝最终被杀于缢古庙。

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修:傀儡皇帝,无所作为,全部被杀

孝庄帝被杀,其他野心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傀儡,比如尔朱世隆先后拥立了元晔、元恭,而高欢则拥立了元朗,但乱世之中,傀儡皇帝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先后被诛杀,最终权臣高欢拥立了孝文帝的孙子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和孝庄帝相比,孝武帝的对手是更加谨慎和毒辣的高欢,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

除了高欢,还有在关中的宇文泰,既然高欢这里危险,索性投奔宇文泰。

乱世之中,傀儡皇帝的下场都不怎么好

但没想到宇文泰也不是怎么好说话的人,况且,孝武帝和孝庄帝的差距更大,孝庄帝还懂得笼络人心,体察民情,暗中夺权。

孝武帝倒好,啥也不装,甚至还和堂姐元明月公然淫乱,实在有些伤风败俗。

宇文泰本想让孝武帝交出元明月,这事就揭过去了,但孝武帝心浮气躁,当场翻脸,搞得宇文泰下不了台。

既然不肯合作,那就换一个就是了。

永熙三年(534年),孝庄帝被毒杀,宇文泰拥立元明月的兄长元宝炬为帝,北魏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以上就是北魏皇帝的血腥传承,可以说,只有少数几位皇帝是父死子继,大部分几位,都充斥着血腥的宫廷政变,值得一提的是,和北魏混乱血腥的皇位继承更要命的是,北魏皇帝普遍短寿。

开国以来,仅有拓跋焘活到了四十岁,余下的都是英年早逝。

更夸张的是,孝文帝和梁武帝算是同龄人,结果北魏覆灭后,梁武帝还建在,甚至还活了十几年,要是北魏皇帝长寿点,尤其是孝文帝,或许北魏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2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