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崔浩被杀的背后,大家真的读懂了吗?

梨评历史 2024-12-25 18:06:40

自古以来,修史是一个极为高危的工作,稍有不慎则大祸临头。

前有崔杼弑君后连杀三位史官,后有司马迁据理力争受刑而残,就连班固,仅仅因为私修汉书而差点弄死。

司马迁

而这次因修史被杀的是北魏大臣崔浩。

崔浩,清河崔氏子弟,七世祖是曹魏的司空崔林,自幼聪慧,自比汉之张良,世受君恩,辅佐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位君主,更是在六十四岁高龄的时候,被委以重任,负责教导太子拓跋晃,只要太子继位,崔氏,将会继续繁荣下去。

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前段时间,太武帝还热心地邀请因时间太晚回不去的崔浩,住在北魏皇宫,但没多久,却抓捕崔浩下狱,没几天就下令处死。

至于被诛的理由,自然是修史了。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太武帝拓跋焘命心腹大臣崔浩续修国史,并要求崔浩一定要秉笔直书,忠于实录。

既然修史,自然要遵循实录,就这样,崔浩详细的记载了拓跋一族到现在的历史,当然,也包括各种黑料。

崔浩

事成之后,又将国史刊刻在石碑上,让平城的百姓都可以瞻仰。

不少拓跋鲜卑贵族也好奇的去看了,这一看不要紧,先祖那些龌龊的往事,全部历历在目,什么屠城,什么收继婚伦理混乱,什么父子兄弟相残这些事。

心生怨恨之下,直接向太武帝告状。

说实话,这些龌龊往事,对于还没彻底成为封建王朝的北魏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谁家游牧民族崛起之间,不都有点黑料啊。

更何况,崔浩现在位极人臣,还是辅佐太子,几乎所有人认为,这些黑状,就是挠痒痒罢了,就连崔浩也是如此。

没想到,太武帝却当回事,直接下令拘捕了他,甚至还打算牵连亲信和姻亲的五族。

崔浩又不是谋反,仅仅就是写了史书记了一点黑料罢了,哪怕记载黑料,顶多自己身死,而这次却牵连这么多人,很显然,有些不太正常。

事实上,太武帝就是借题发挥罢了,看看太武帝想要牵连灭族的人,崔浩的清河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好家伙,都是当时门阀高族。

如此一来,这件案子的性质就变成了北魏拓跋贵族对汉族世家大姓的一次总清算,本质上,就是十六国以来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胡汉矛盾大爆发。

太武帝时期,靠着出色的战功,成功结束了长达百年的五胡十六国动乱,令北方重归一统。

一统北方不难,难的是为何维系统治

而这段时期,也是北魏从原始的游牧民族,转向半农耕半游牧文明以及彻底汉化的关键时期。

此时经过百年的动乱,北方汉族利用优势的汉文化,成功融合和吸收了不少少数族裔,虽说最后定型于孝文帝时期,但在太武帝之前,就已经开启了这样的汉化进程。

只是这个进程,充满了血腥和杀戮。

最先开始体现这个进程的,就是北魏的后宫。

在拓跋北魏崛起的路上,后宫力量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在后宫纳入这个部落的女子,充当笼络和外交手段。

比如道武帝的后宫,就有贺兰部、独孤部、慕容部、段部的女子,而拓跋珪也把自己女儿,如华阴公主嫁给柔然归附的部族。

到了明元帝拓跋嗣开始,后宫除了慕容氏(南北燕鲜卑)、姚氏(后秦羌人)之外,还有杜夫人、尹夫人这样的汉女,而拓跋焘,就是杜夫人所生。

很显然,北魏皇族,开始走上了胡汉融合的趋势。

至于太武帝本人,后宫有来自北燕的冯氏,柔然的郁久闾氏,北凉的沮渠氏,胡夏的赫连氏,还有越氏、舒氏、弗氏、伏氏等等,自然也包括汉女。

如此复杂的后宫,必然蕴含激烈的权力斗争。

比如太武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兄弟拓跋丕、拓跋范就选择叛乱。

表面来看,是兄弟不和,但暗地里,拓跋焘目前是汉女,拓跋丕、拓跋范母亲是慕容氏女,所以,拓跋焘的兄弟斗争,就是从母系引发的胡汉之争,这种斗争不仅仅在后宫出现,在前朝大臣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魏晋南北朝,也是民族大融合时代

毕竟北魏是异族入住中原,拓跋鲜卑处于统治地位,但人口较少,被统治的汉族人口众多,处理不好,就是十六国几个短命王朝的下场。

为了消除民族隔阂,从到道武帝时代就开始和汉族通婚,任用汉族官员,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毕竟异族入住中原,还没有能够稳定统治的先例。

此前后赵和前秦也基本一统了北方,但很快,这两个政权就因内乱分崩离析,哪怕是一统天下的大秦,也得好好处理秦人和六国旧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挑战,远比征战要复杂和难的多。

道武帝和明元帝毕竟是踩着前人经验一统北方的,也知道汉文化对于统治的好处,因而采取了离散部落、子贵母死等残酷制度,就是改变北魏部落联盟式的原始政治残留,然后向封建王朝制靠拢。

而清河崔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清河崔氏是当时北方最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之一,任用崔浩是必然选择,崔浩也积极辅佐北魏,本来就是一种示范效应,也是北方世家大族的一面政治旗帜。

五姓七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大族最为鼎盛的时期,哪怕汉人政权,也要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稳定统治,对于异族来说,更需要这些汉人世家大族的支持了。

崔浩的父亲崔宏,在道武帝时期与张衮一同总理机要大事,死后以亲王之礼下葬,极尽哀荣。

父亲死后,崔浩继承父亲的宏愿,入朝为官,深受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代帝王的信任。

当然,崔浩也没辜负这份信任,在太武帝时期,积极谋划,为太武帝一统北方,作出了巨大贡献,堪比萧何。

一时间,崔浩成为太武帝时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名臣。

随着崔浩的恩宠不断,汉族世家大族在北魏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加上一些政策的推行,隐隐约约已经触动了拓跋氏贵族的利益。

但先前太武帝要一统北方,还要面对南方以华夏自居的对手刘宋,北魏的生存压力很大,只能暂时压制。

拓跋焘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柔然可汗病逝,北方危机解除,南方宋文帝第一次北伐失败,北魏没了生存危机,太武帝就将目光放在内政上,尤其是集权。

可惜,崔浩联合士族门阀一起抱团的做法,已经引起太武帝的不满。

比如崔浩继续延续魏晋时期的九品法,定士族的高低,打算重建魏晋门阀制度来确定北魏的高门和寒门,并推荐高门士族子弟入朝为官。

崔浩之前,虽说北魏开始任用汉人为官,但基本都是文书之类的工作,没有触及到权力核心。

但崔浩上来后,大肆提拔,起步都是郡守级别的,甚至还和太子拓跋晃争夺官吏举荐权,已经引起拓跋晃的不满,更别说太武帝了。

加上高门之间联姻不断,持续下去,北魏怕不是成为下一个东晋。

但显然,北魏不是东晋,崔浩的表弟卢玄就劝阻他三思,但崔浩依旧我行我素。

除此之外,同为汉臣的高允也在劝说,但崔浩已经听不下去了。

而除了崔浩大搞门阀士族,触及鲜卑贵族利益之外,太子和太武帝之间,也矛盾不小。

此前太武帝多次征战,在崔浩的运作下,让太子行使监国的权力,但权力放下去可不好收上来,渐渐地,太武帝发现,自己很多事物都插不上手了,这就引起东宫和皇权之间的斗争。

而崔浩又是东宫的人,太武帝开始对崔浩颇有微词起来。

至于让太武帝下定决心要处理崔浩的,是关于灭佛的问题。

太武帝连年征战,脆弱的经济早就崩溃了,加上征服一大片区域需要治理,需要的钱粮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要命的是,北魏刚刚从游牧部落转向农耕王朝,经济恢复比普通王朝更加棘手,处理不好,北魏也要崩。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北魏已经穷的要命了,就连太武帝也是如此:

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无兼彩

另一方面,北魏也没有俸禄制,所有大臣生活都是靠贪污和掠夺,外加赏赐。

这么一来,有兵有权的自然不愁,无兵无权的文臣,自然没法过下去,比如高允,穷的住草屋、吃盐菜,儿子不得不上山砍柴贴补家用。

还是文成帝看不下去,给了点赏赐。

从这里可以看出,北魏从上到下,透露一个穷酸。

恢复和发展经济需要时间,但太武帝等不了,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掠夺。

北凉被灭后,拓跋焘迁徙卢水胡,并强征赋税,直接导致卢水胡首领盖吴起义,太武帝知道,底层是不能搜刮了,就把目光放在聚宝盆一样的寺庙。

太武灭佛

南北朝时期,寺庙盛行,聚集了无数财富和人力资源,太武帝大手一挥,灭佛。

从太延四年(438年)开始,太武帝多次下诏灭佛,就是为了名正言顺掠夺寺庙财富,充实国库,但这样的方式,却遭到东宫的反对,且屡次和太武帝唱反调。

灭佛是太武帝充实国库的路线,自己的继承人却在这个路线问题上唱反调,拓跋晃的老师又都是汉人,有着很强的汉化倾向,让太武帝不禁深思,这是不是崔浩这帮汉臣在反对自己。

更要命的是,太武帝灭佛的时候,拓跋晃居然营救不少僧人,让太武帝愈加不满。

拓跋晃要是继位,汉臣必然得势,更何况自己征讨的时候,听到不少崔浩专横且提高汉臣地位的传言,万一自己驾崩,崔浩和门阀士族力量要凌驾于拓跋皇族之上怎么办?

为今之计,只能打压。

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任命崔浩为主编,高允、张伟等辅佐,续修国史,而且特意叮嘱崔浩,一定要“秉笔直书,忠于实录”。

这时候崔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小心谨慎,彻底飘了,太武帝让他秉笔直录,他就真信了,殊不知太武帝就等着他秉笔直录。

在编修中,崔浩完全不加隐晦,照实之录,这么做,虽然忠于史家的道德,但背离的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

国史写成之后,两个佞臣闵湛、郗标又怂恿他将国史刊刻在石碑上,供人瞻仰,将拓跋先祖的各种黑料广而告之。

高允一听,这简直就是找死:“湛、标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吾徒亦无噍类矣!”

随着国史的刊刻,拓跋珪晚年滥杀大臣和太武帝屠城等黑料,通通爆料出来。

而早已看崔浩不爽的拓跋勋贵纷纷借机告状,太武帝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连根拔起。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初十日,是崔浩行刑日,在行刑路上,几十名士卒连番在其头上撒尿,堂堂宰相,居然落到如此地步,而他,至死都不知道,太武帝为何要诛连这么多人。

崔浩看不懂,但后人看得懂,本质上就是拓跋勋贵对世家大族的一次大清算罢了。

可惜这次案件断送了自道武帝一来的融合成果,胡汉融合,毕竟需要长期的过程,北魏的汉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太武帝,崔浩死了,自己还得面对和太子的权力之争,父子二人同遭横死,都没落到好的结局。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