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曾说美军可打击中国任何目标,只需要15分钟,做梦要有界限

郭嘉聊健康 2025-04-09 19:57:04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这场关于“15分钟打击中国目标”的喧嚣,从2008年到现在,居然还在互联网上不断被翻炒。

当年美国某些智库和所谓的“东亚问题专家”放话:凭借15分钟的常规武器突袭,就能打到中国任何地方。

如今的2025年,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博弈持续升级,一段陈年旧论再度被推上舆论风口,吸引了无数目光。

面对这套让人徒增焦虑的威慑话术,中国沿海的“钢铁长城”已然形成一道多层次的防御屏障。

甚至不少网友喊话到:“做白日梦也要有个界限!”

一、只需15分钟,便可打击中国任何目标

2008年的冬天,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的一番言论,让无数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声称美军依托关岛基地部署的B-2轰炸机群与战斧巡航导弹,只需15分钟,就能对中国境内“任何目标”实施常规打击。

当时,这番惊悚言辞不仅被一些西方媒体疯狂放大,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言论,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第一,技术层面:2008年前后,美军拥有相对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当时GPS-II卫星体系已较为成熟,关岛基地的B-2轰炸机群和潜射战斧导弹都具备远程精准打击能力。

第二,智库推波:传统基金会与企业研究所等机构在公开报告中不断渲染中国沿海地区有“众多战略性目标”,并提出“打击关键节点、削弱中国实力”的论调,夸大了美军速攻的可能性。

第三,时空错位:他们的论证基础建立在2008年的军力对比背景之下,而如今中国的现代化防御体系早已今非昔比。

尤其是2024年,中国成功建成北斗三号全球厘米级定位网络,这种技术跃迁彻底让某些“传统时间表”变得落伍。

时至2025年,随着美国全球快速打击系统(GMD)的扩容计划逐步推进,人们再度翻出当年的“15分钟神话”,但其合理性早已大打折扣。

GMD系统确实包括在阿拉斯加部署的地面拦截器(GBI)等设施,名义上的拦截速度可达每小时15000英里,但实战层面却可能耗费二十分钟或更久才能完成全流程拦截。

显然,这与当初所谓的“15分钟内完成打击”并不兼容。

更何况,如今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及重要战略要地部署了严密的防空反制力量,对突袭的战斧巡航导弹或战略轰炸机形成有效拦截。

换句话说,2008年的“15分钟打击论”在当时就带有浓厚的夸张与吓唬意味,如今被重新炒作,更像是一场“认知战”,目的是牵制中国的军事和外交精力,制造舆论恐慌。

美国一些智库在2023年至2025年推出的报告,如再提及“可以快速瘫痪中国东南沿海的7成目标”,也不过是“陈词滥调Plus”,既无全新的技术证据,也缺实战支撑。

随着区域安全局势日益复杂,这种虚张声势的言辞背后,或透露出更深的战略焦虑。

二、中国沿海“钢铁长城”的硬核防御

如果说当初不少人对“15分钟打击论”感到恐惧,更多是因为对中国自身防御体系还不够了解。

事实上,中国东南沿海早已形成一张环环相扣、多层次协同运作的防御大网。

人们常把它称为“钢铁长城”,而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防空铁幕:7层梯次防空区与岸舰导弹威慑联动

现如今,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布局了堪称“7层梯次”的防空区,这并非口号,而是层层相互支撑。

最外层,海空侦察预警系统协同作战,无论B-2轰炸机还是巡航导弹,一旦越过警戒线,就会被先进雷达与探测设备同步捕捉。

鹰击-12B岸舰导弹形成600公里的火力圈,加上PHL-191火箭炮集群覆盖台海空域,大大提高了打击与拦截的效率。

而在更深层内圈,则有导弹防御系统、防空导弹营,以及与海空兵力协同的全方位阻截能力。

简单而言,“第一岛链”内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已在中国的监控范围之内。

2、海底长城:水下监控网与潜艇编组力量

除了空中与陆上的防护,“海底长城”同样在默默发挥作用。

东南沿海和南海海域铺设了先进的水下监控网,可捕捉90%以上进入第一岛链的潜艇动态。

解放军的039C潜艇,因其静音性能可达115分贝(低噪水准更佳),比老式美军洛杉矶级潜艇更具隐蔽优势,为海域控制提供了强力支撑。

这里的意义在于:如果美军要对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突袭或封锁,水下力量极具关键性。

而039C潜艇的崛起,恰恰为中国在水下攻防博弈中增添了选择空间。

3、电磁天网:反隐身雷达与量子通信指挥系统

在信息化作战时代,比武器本身更重要的是感知与信息掌控能力。

JY-27A反隐身雷达组网,不仅能探测隐身战机的飞行轨迹,还可配合预警机形成强大的三维预警网络。

中国在量子通信指挥系统方面也有所突破,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数百倍。

对手如果想通过电磁干扰或网络攻击来“先发制人”,发现并不容易得手。

事实上,央视早前披露的一些演习画面,包含歼-35生产线和055大驱的实战射击场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外释放信号:你来我往,中国有足够的防守和反制手段。

4、战略反制力量:东风快递不是说说而已

所谓“能战方能止战”,并不局限于被动防御。

DF-26D等型号的导弹,可以在15分钟内覆盖关岛;歼-20搭载PL-21导弹,具备2000公里外拦截和打击能力。

如果对方真要诉诸武力,中国也能通过远程精准打击,“敲山震虎”,让对手意识到“后果自负”。

在2025年的现实背景下,当美国军方智库继续拿“东南沿海”“70%目标”这些词汇进行威慑时,被视作中国核心反击能力的东风系列导弹,极具威慑含义。

不管是战斧巡航导弹还是轰炸机临空,都得掂量掂量“东风”的分量。

整体而言,中国的“硬核防御”早已摆脱过去单纯依赖陆基防御的模式,海空天电协同,加之战略导弹部队的远程威慑,让所谓“15分钟闪电式突袭”显得更像是镜花水月。

这也难怪近年央视多次在公开报道中亮出歼-20和航母编队的最新进展,既是技术宣示,也是对外强力回击。

在现代化、多层次和联合作战模式的支撑下,“钢铁长城”所拥有的震慑力,已非当初2008年那个维度可以衡量。

三、国际法的威慑

除了军事层面,国际法对所谓的“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打击”同样有所约束。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任何国家都不得随意对他国进行武力袭击,除非面临迫在眉睫的武装攻击威胁。

多个国际法学者都认为,美军所谓的“速攻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口头威慑层面,算是一种“政治姿态”;若真实实施,则极易被视作侵犯他国主权的挑衅。

2005年海牙法庭的相关裁决也进一步明确了“迫在眉睫威胁”的三大要素,要求存在确凿证据来证明对方意图与能力。

然而2023年至2025年间,美国一些智库在报告中常常故意模糊“防御部署”和“进攻威慑”的界限,将例行演训、战备增强等统统包装为“防御措施”,却对外渲染“对方可能采取突袭”。

国际社会看得明白,这更像是一种舆论翻炒和心理博弈。

与之相对,中国已向安理会递交《反战略讹诈决议草案》,明确呼吁各大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尊重彼此核心利益。

舆论场上,美方也作出了一些不大不小的调整。

比如美国国防部在2024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开始低调处理“15分钟打击论”这种极具争议性的表述。

但又在同一时间,继续透过不同渠道释放“东南沿海目标清单”的舆论打压。

对此,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中国媒体,则通过“溯源揭批”栏目,让外界了解当年这一论调的历史成因和虚假成分。

所谓的“17年旧论新炒”,终究在一波又一波媒体追踪下越发失去公信力。

纵观国际法的准绳与实际操作,两者往往存在缝隙,但对于热衷于“威慑战”“心理战”的霸权思维,法律与道德层面的束缚依然不可忽视。

也正因如此,中国在展示硬核防御力量的同时,也不断强调多边主义与国际规则,这种平衡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大国责任感的体现。

结语

回首这十余年间,“美军15分钟打击论”经历了一次次包装与翻炒,却始终难以动摇中国沿海防御体系的日益成熟。

当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器划破长空,当歼-20挂载新型导弹在万米高空巡航,当东风快递在蓝天白云下呼啸而过,所谓的15分钟神话犹如泡影般破灭。

更重要的是,中国舆论与外交层面也持续发声,《反战略讹诈决议草案》已经释放了“捍卫和平、反对恐吓”的坚定态度。

未来的道路或许依旧充满曲折,但能战而不轻言战,自身强大而心怀善意,这才是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真正底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