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元年(107年)十一月,东汉发生了一场非常特殊的“政变”。
当时有一个叫周章的大臣在朝中担任司空。东汉的司空其实基本就相当于西汉的御史大夫。当年在西汉末年的时候,汉成帝给御史大夫改了个名,改名叫司空。等到东汉开国之后,东汉也就延续了这个称呼。所以,这个周章的地位还是挺高的,位列三公之一。按照东汉的官员制度,司空不但可以和御史大夫一样,负责监察百官,而且还负责全国的水利、建筑,绝对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位位高权重的东汉司空周章,做了一个惊人的谋划!“是时,安帝未临朝,邓太后摄政,邓骘为车骑将军,弟弘、悝、阊皆以校尉封侯,秉国势。司空周章意不平,与王尊、叔元茂等谋,欲闭宫门,辅将军兄弟,诛常侍郑众、蔡伦,劫刺尚书,废皇太后,封皇帝为远国王。”
这场政变在后来的史书上被称作“周章立帝案”。不过遗憾的是,这场政变还没发生就走漏了消息。此后,当朝太后邓绥第一时间下达命令,免除了周章的司空职位,并且逮捕了周章和他的同党。所以,这场政变还未发生,就已经彻底结束了。
因为这场政变没有真正发生,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上,这场政变的知名度就特别低。只有对东汉历史特别了解的少部分人才知道这段故事。而从东汉历史的整体来看,这场没有发生的政变似乎也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实际上,这场“周章废帝案”虽然被提前粉碎了,但这个案子对东汉历史的影响依然是相当深远的。因为这标志着,从这时开始,士族官员集团开始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直接参与东汉最高权力的争夺。
在这个案子之前,东汉最高权力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和外戚的手里轮流掌握。但是在这之后,士族和宦官也开始逐渐加入到了这个游戏当中。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章废帝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司空为什么会想要把太后和皇帝同时废掉?而周章准备进行政变的时候,这个消息为何会突然泄露?事情败露之后,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元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6年2月13日),东汉的第四位皇帝汉和帝突然得了一场急病之后驾崩。因为汉和帝生前没立太子,所以当朝皇后邓绥就以皇后的身份,指定了汉和帝的幼子刘隆做了新皇帝,这就是汉殇帝。
对于选择刘隆接班这件事,朝堂上的很多士族官员其实是相当不满的。因为当时的刘隆只是一个刚刚满百天的孩子,年龄实在太小了。选择刘隆接班就意味着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邓绥都会以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而邓绥掌权就意味着接下来以邓家为首的外戚会直接把持东汉高层的大权,占据高层大多数的位置。皇帝掌权,高层还能留几个位置给士族大臣。但是外戚掌权,为了抓紧权力,高层的位置肯定是全都要占领的。
所以,士族大臣其实很不喜欢外戚掌权,这是双方天然的矛盾,无法调和。相较来说,士族大臣们更喜欢皇长子刘胜。因为刘胜年龄比较大,登基之后很快就可以亲政了,邓家这些外戚很难长时间把持大权。
邓绥
但就算这些士族大臣们再怎么不满,依然还是没办法改变。因为当时整个京城都已经在邓绥的控制之下了。邓绥和其他时代的皇后不一样,她本人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女政治家。所以,在汉和帝驾崩的同时,她就让自己的哥哥邓骘控制了京城了兵权。再加上邓家的人脉以及皇后的地位,邓绥完全可以轻易控制最高权力,根本不容外界质疑。
就这样,在邓绥的拥立下,汉殇帝登基了。
接下来,在汉殇帝登基之后,邓绥直接以太后的身份开始临朝称制。而邓绥称制之后,接下来做的一系列事情,倒是让士族官员安心了不少。因为邓绥并没有大肆提拔邓家的那些亲戚,反倒是提拔了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士族官员。当然,被提拔起来的那些士族官员基本上也都是和邓家关系不错的。而且,他们被提拔起来,往往也有点明升暗降的嫌疑。真正重要的权力,比如说京城的兵权以及中枢决策权,肯定还是都被邓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不管怎么说,没有拿走所有高层的位置,甚至主动让出一部分位置给下面的士族官员,这些行为都让下面的士族官员好感大增。再加上邓绥本人确实很会治理国家,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减宫中开支,给大家带了一个好头。所以渐渐的,绝大多数的官员,此后也就慢慢接受了邓绥自称“女君”的现实。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本来是不该发生什么政变的。可问题是,就在那位汉殇帝刚刚被拥立八个月之后,汉殇帝本人突然夭折了!
在东汉的时候,新生儿的存活率很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当这个婴幼儿的身份是皇帝的时候,这就很麻烦了。
刘隆
在汉殇帝驾崩之后,大家最关注的焦点就在于:接下来该由谁做皇帝?
汉殇帝本人夭折的时候只有两岁,他肯定是没有后人的。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皇帝驾崩后没有儿子的时候,那就应该选他的兄弟,或者兄弟的儿子来接班。而汉殇帝的兄弟,此时活着并且大家都知道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之前的那位皇长子刘胜。而且,因为刘胜本人年龄太小,他也没儿子,没法过继给那个早夭的汉殇帝。这样一来,好像也就只能由刘胜来继承皇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了!
不过,就在所有士族官员都觉得大局已定的时候,意外却再次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身为太后的邓绥提出:接下来还是不能立刘胜为太子。而是要从当年汉和帝的兄弟的儿子里面过继一个给汉和帝,然后由这个过继的孩子来继承皇位!
这一下,士族官员们集体不干了。
之前邓绥放弃皇长子刘胜选择幼子刘隆,理由是皇长子身上有慢性病。一旦由皇长子登基,以后说不定他什么时候就去世了。可是问题是,她没选皇长子,让幼子汉殇帝即位了,结果汉殇帝驾崩得更早!而到了这会儿,邓绥又把这个理由给拿出来了。她还是坚持,这位皇长子身上有慢性病,不适合做皇帝,必须得再过继一个。这样一来,矛盾就激化了。
对于很多士族大臣来说,大家可以接受邓绥掌权,可以接受小皇帝在位。但是如今,作为一个太后,老公还有其他儿子在世,却要绕过这个孩子,拥立老公的侄子做皇帝。这就是不符合宗法继承制啊!
邓绥
从史书记载的角度来看,邓绥应该对此早有准备。早在她刚刚拥立汉殇帝之后不久,她就已经开始物色合适的侄子人选了。至于说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首先,对于邓绥来说,选侄子还是选儿子没区别。因为这些老刘家的孩子统统不是她生的!而且,如果选儿子的话,那么这个儿子的生母,接下来也会是太后,和她平起平坐。反倒是选侄子的话,侄子本人的母亲不可能成为太后。而且,因为侄子是过继过来的,以后得管邓绥叫妈。其次,如果选那位皇长子,人家是有一些支持者的。而且,上一次邓绥没选他,他肯定心存怨恨。这要是让他做了皇帝,以后邓家咋整呢?
因为这些原因,邓绥最后坚持自己的意见,硬是从汉和帝大哥那边,过继了一个叫刘祜的孩子过来,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汉安帝。
可是这样一来,下面的很多大臣彻底不干了。
因为东汉的体制比较特殊,继承了当年西汉的内外朝制度。内朝这边的决策圈基本上都是邓绥的人,所以他们是比较支持邓绥的。而外朝那些通过察举制考上了的士族官员,他们就不太能接受了。
这些通过察举制考上来的官员接受的教育就是儒家那套东西。而在儒家的理念当中,宗法继承制是核心内容,是他们必须坚持的东西。如果他们能接受汉安帝做皇帝,那么他们当年学的东西以及他们讲究的那套文化体系就直接不成立了。
于是接下来,很多士族大臣开始私底下相互串联,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当这种不满情绪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就希望能找到一个带头人出来替大家表达一下。就这样,周章站了出来,成了这帮人的带头人。
东汉官员体制示意图
之所以由周章站出来领头,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三公之一。在东汉的官员体制当中,内朝最大的官职是大司马和大将军。而在外朝,地位最高的就是三公,也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这三个官职就相当于当年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当然,在东汉的官员体制当中,外朝还有一个非常设的官职叫太傅,地位比三公还高。太傅属于三师,也叫上三公。在不同的朝代,太傅这个官职的含金量不一样。有时候比三公高,有时候就是三公之一。而在东汉,太傅是要比三公更高一点的。但同时,东汉的太傅并非常设职位。
所以这样一来,当时这帮士族官员能找的带头人,也就是太傅和三公这四个人。而在汉安帝登基之后,这几个官职,其实还真都有人做。
当时地位最高的太傅,名叫张禹;司徒名叫鲁恭,司空就是周章,太尉则是叫徐防。从东汉历史整体来看,这几个人虽然在当时位极人臣,但是并没有对历史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在这四个人当中,太傅张禹当年在汉和帝时代是太尉兼卫尉。他和邓绥比较熟,后来等到汉殇帝即位之后,也是邓绥提拔他做了太傅。所以,张禹是不太可能反对邓绥的。司徒鲁恭的上一个官职,叫长乐卫尉。简单来说,他之前就是保护皇后宫殿安全的,所以他也是邓绥的人。而司徒之外,三公中的另一个官职太尉,徐防也是之前邓绥亲手提拔上来的。所以,太尉徐防也不可能反对邓绥。
只有司空周章,他虽然也是邓绥掌权之后进行的人事调动。但是在邓绥称制之前,他就已经是九卿级别。就算论资排辈,也该轮到他进三公的领导班子,所以他对于邓绥的提拔,并不是特别感恩戴德。
周章
就这样,因为其他三个人都不愿意反对邓绥。唯有周章情况特殊一点。所以最后,周章就成了这些想搞事情的官员的带头人。
如果单从史书记载的角度来看,周章的计划,不能叫漏洞百出,只能叫没有计划!就算想发动政变,是不是应该先控制京城的军队?而且得先找到足够多的政治盟友,确保政变结束之后,下面的人会听话,能控制国家。
可是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些事情周章一概都没考虑。当时京城的军队全部都掌握在邓绥的哥哥邓骘手里,而京城的高级官员也大多支持邓绥。地方上的那些封疆大吏,也大多是邓家提拔起来的亲朋故旧。而周章手上只有一腔热血以及刘胜作为皇长子的身份。这要是还能政变成功,那才是怪事呢!
所以接下来,就在周章准备政变的时候,消息很快就泄露了。至于说是谁泄露了消息,史书上压根就没提。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就周章这么搞,下面的大臣估计也不信他,为了自保肯定会去举报。
就这样,邓绥收到消息之后,直接下旨免除了周章的官职。而被免除了官职之后,周章则是直接自杀了。
如果单从过程来看,这个案子更像是一个闹剧。身为司空的周章好像压根就是一个腐儒,他完全没有发动政变的能力。但在这个案子背后,隐藏的很多东西却很有意思了。
首先,周章自尽之后,他的家人甚至儿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杀。邓绥虽然处理了他们,但是却并没有杀他们,反倒是放了他们家一条生路。而且,据史书记载,周章被抄家的时候,家无余财!而抄家之后,周章的几个儿子是“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这样的周章显然是一个清官。而从史书记载来看,他生前也是一个好官,为国家推荐了很多人才,做了很多贡献。那么周章自杀之后,邓绥为什么放过了他的家人?难道是因为觉得周章还不错,想要放过他家一马?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邓绥在遵从当时的政治斗争规则。
东汉时期,世家大族林立,而且各大世家之间基本上都频繁通婚。这就导致很多世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大家彼此之间通婚太多,导致最后就很难进行株连。所以,在东汉大部分时间里,政治斗争其实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只杀政治斗争的参与者,最多杀参与者的儿子,不能再继续株连。而和政治斗争核心人物有关的人,最多流放,不能大开杀戒!哪怕当年窦家压得汉和帝那么惨,汉和帝干翻窦家之后,依然只是杀了窦家几个核心人物,并没有杀窦家全族。对于窦家的其他人,汉和帝只是把他们流放到了交趾那边。而且后来邓绥掌权之后,还把他们给赦免了。
所以,不大肆株连,这是东汉政治斗争的一个底线,邓绥也必须得遵从。毕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家族可以长盛不衰,一旦未来自己家族落败了,以往的仇家再来诛杀自己的九族怎么办呢?
而这个底线其实一直持续到了东汉末年,甚至是持续到了曹魏后期。直到高平陵政变以后,司马懿在对付政敌的时候,直接全部诛三族,这才打破了这个底线。比如司马懿的亲家诸葛诞,因为反对司马懿,直接被司马懿杀了三族。这事要是放在东汉中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刘裕
而这个底线被打破的结果,大家后来也都知道了。最终,司马家虽然建立了西晋,看似可以长盛不衰。但最终,等到东晋灭亡的时候,司马家却直接被刘裕给杀绝了。
正是因为这些政治底线,哪怕周章当时策划政变,意图换皇帝,邓绥最后也没有大肆株连,没有打破这条底线。
其次,这个代表的则是士族官员的崛起。
在这之前,东汉的最高权力一直是外戚和皇帝轮流掌握的。至于士族官员,最高只能升到三公这个级别,他们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但是随着周章策划政变,士族也开始渐渐不满足于执行权,开始企图争夺决策权了。这就导致东汉后期的历史上,士族集团开始迅速崛起,逐渐成了和外戚、宦官鼎足而立的势力。
当然,这个谋反案从东汉历史整体来看,影响确实微乎其微。真正让后世惊讶的其实还是政治底线的问题。
在东汉中期,这种事情最多只杀政变者本人。可是到了后来曹魏末年,底线被打破之后,那就是真正的株连九族了。
而当某个看不见的底线被打破,接下来大家将会面对的就是越来越没有下限的斗争手段。在这之后,官场上的某些斗争,就是真正的你死我活。很多人为了能够胜出,开始不计代价,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
至于这样做的结果,最后,大概也就只能是西晋和东晋相继灭亡,然后司马家被刘裕诛九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