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
一、病原菌
霜霉菌是一类专性寄生菌,属于卵菌门霜霉目。不同植物上的霜霉病菌种类有所不同,如引起葡萄霜霉病的葡萄生单轴霉、引起黄瓜霜霉病的古巴假霜霉等。
二、发病症状
1. 叶片:
• 初期:叶片上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黄色至黄褐色不规则病斑。
• 中期: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空气潮湿时,叶背病斑处会生有白色至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 后期:病斑连片,叶片枯黄,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
2. 其他部位:
• 嫩梢:可出现水渍状病斑,表面生有白色霉层,严重时嫩梢扭曲、生长停滞。
• 果实:幼果易受害,果面出现白色霉层,果实畸形、硬化,易脱落。
三、侵染循环
1. 越冬: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
2. 传播:
• 春季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 游动孢子萌发后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 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的孢子囊,通过风雨进行再次侵染。
四、发病条件
1. 气候因素:
• 温度:霜霉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一般为15 - 24℃。温度较低时,病害发生相对较轻;温度较高时,病害发展迅速。
• 湿度:高湿是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相对湿度在80%以上,特别是叶片有水滴或水膜存在时,病菌容易萌发和侵染。
2. 栽培管理:
•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会导致田间湿度增加,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
• 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抵抗力降低,也容易感染霜霉病。
• 浇水过多或排水不良,造成田间积水,增加湿度,加重病害发生。
五、危害
霜霉病可危害多种农作物,如蔬菜(黄瓜、白菜、葡萄等)、果树、花卉等。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大量枯黄、脱落,果实畸形、品质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六、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霜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
• 合理轮作: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积累。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
2. 物理防治:
• 高温闷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对温室大棚进行高温闷棚,可杀死部分病菌。
• 利用紫外线:在育苗阶段,可利用紫外线照射种子或种苗,减少病菌携带。
3. 化学防治:
• 药剂预防:在病害发生初期或未发病时,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 药剂治疗:发病后,应及时选用治疗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如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等。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