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成评文化
  • 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2025-03-22 04:38
  •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

    《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

    2025-03-21 04:21
  • 姜涛:“世纪”视野与新诗的历史起点——《女神》再论

    在新诗史上,有关《女神》的历史定位,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相较于《尝试集》,《女神》晚出了一年多的时间,但甫一问世,就隐

    2025-03-21 04:21
  •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一、并非是一个不容争辩的结论什么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呢?中国当代许多文学论著都这样回答说:用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根本特征。人

    2025-03-21 04:21
  • 龚鹏程:作为一个读书人

    传统社会的读书人,据说高居社会顶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惜实况常不如宣传,整体文人生活质量和地位每下愈况,清朝

    2025-03-20 04:21
  • 宗白华:我们怎样使生活丰富?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做生活?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

    2025-03-20 04:20
  • 人文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做一个好人难且值得

    自甘阳“重新阅读西方”之说后,回到西方历史的脉络中了解西方政治社会思想,已不仅是一种学术方法,也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通人理解

    2025-03-19 04:26
  • 郑振铎与中国文学史的撰写

    郑振铎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有着多方面的贡献。他的治学范围广泛,包括文学、史学和考古学,其核心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他撰

    2025-03-19 04:26
  • 熊希龄“晚婚”轶闻

    熊希龄的“晚婚”,是指他晚年再婚的一段经历。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为控制人口,劝诫适龄青年的“晚婚晚育”之“晚婚”,迥然

    2025-03-18 05:02
  • 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二〇一〇年五月,我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去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在一座山上,由不同的建筑组成,分成不同的部分

    2025-03-17 04:46
  • 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

    2025-03-17 04:46
  • 朱光潜: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

    我在大学里教书,前后恰已十年,年年看见大批的学生进来,大批的学生出去。这大批学生中平庸的固居多数,英俊有为者亦复不少。我

    2025-03-16 05:12
  • 高晓声:用算盘写作的作家

    高晓声1954年以短篇小说《解约》引起关注,但不久便在政治运动中沦落为“贱民”。此后,高晓声以“以戴罪之身”,在泥田水汊

    2025-03-16 05:12
  • 沙叶新:我天下无敌

    【人物志】沙叶新,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1939年生于江苏南京,回族人。1957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

    2025-03-15 05:45
  • 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

    朱自清先生曾写了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综合引述鲁迅先生对中国语文改革的看法,文中并未加入朱自清先生本人对这些

    2025-03-15 05:45
  • 论“钱锺书文体”

    每个工具都带有用来创造它的那种精神。—— 物理学家海森堡“文体”(style)一名实含多义,有语体、笔法、笔性、文类、风

    2025-03-14 05:30
  • 优秀语文教师的三个维度

    因为教研员的岗位,我经常被青年教师问及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结合近年来在全国几个大规模赛课中听的课,尤

    2025-03-14 05:30
  • 童庆炳: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

    自教育部颁布了《课程标准》(实验稿)之后,已经出现了多种面貌较新的语文新教材。竞争机制的引进,使语文教材编写的思想空前活

    2025-03-13 05:44
  • 魔都“野猫”的百年“叫魂”——从李金发到陈建华

    海上文坛的两头“野猫”这是一个被两条迟早相交的时间线逼出来的文学现象,它与“魔都情结”的纠缠是剪不断,理还乱。事情尚须从

    2025-03-13 05:44
  • 重读《呐喊》:“受撄”的文学

    导言相比频繁出现的“梦”和“寂寞”,“灵魂”一词在《呐喊·自序》中只出现过三次,更未像前两者一样得到足够充分的关注和阐发

    2025-03-13 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