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一席"经济协议胜过欧洲陈腐军力"的言论,犹如投入静水池的石块,激起大西洋两岸的轩然大波。这位以直言著称的政坛新星,不仅撕开了美欧同盟的微妙裂痕,更将俄乌冲突的政治博弈推向新维度。
万斯在闭门会议中抛出的观点,直指欧洲军事行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其核心逻辑在于:美国主导的经济制裁网络与能源重组方案,相比欧洲国家象征性的军事存在,更能形成对俄罗斯的持续压力。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显示,欧盟对俄能源禁运导致其每日损失8.3亿美元,远超英国计划派出的两个机械化旅的战场价值。
这番言论引发英国激烈反应并非偶然。英国防务智库数据披露,皇家陆军现役主战坦克仅剩148辆,不足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的五分之一。法国外籍军团虽保持2.3万人的规模,但其作战重心长期局限于非洲萨赫勒地区。万斯的"过时军队"论虽显尖刻,却戳中了欧洲军事现代化的痛处。
伦敦的愤怒折射出更深层焦虑。随着美国将60%海军力量转向印太,欧洲盟友愈发担忧被边缘化。英国战略研究所报告指出,北约欧洲成员国军费虽在2024年集体突破GDP的2%,但装备更新速度仍落后于战略需求。万斯的表态被解读为美国对欧洲防务自主的隐性否定,这种认知落差正在瓦解二战以来的盟友默契。
德法主导的"欧洲军"筹建计划因此获得新动能。在布鲁塞尔紧急召开的防长会议上,22个欧盟国家同意加速"战术空天集群"建设,计划在2026年前形成独立卫星侦察体系。这种"去美国化"的防务动向,或将重塑跨大西洋安全架构。
万斯力推的经济制衡方案,实为应对美国国内政治压力的折中选择。随着总统大选临近,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已冻结136亿美元对乌军援。国务院内部备忘录显示,美国正寻求通过G7机制将援乌负担向欧洲转移,同时以俄罗斯资产冻结收益设立"乌克兰重建基金"。
多方情报显示,俄乌战线已呈现动态平衡。莫斯科控制区占乌国土18.7%,但北约卫星监测到俄军日均弹药消耗量下降37%。这种变化为外交接触创造了条件:土耳其愿意重启黑海粮食通道谈判,沙特提出主权债务重组方案,中国则持续推动人道主义走廊建设。
万斯的"经济制胜论"虽引发争议,却意外获得47个不结盟国家的暗中支持。这些国家掌握着全球79%的关键矿产资源,其倾向性将直接影响制裁网络的效力。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所言:"21世纪的和平缔造,已从战场转向交易所与数据中心。"
当伦敦的抗议声浪逐渐平息,真正的博弈正在日内瓦的谈判桌与华尔街的交易厅展开。万斯的"失言"风暴,恰似时代转折的注脚——传统军事威慑正在让位于经济与科技实力的无形交锋,而俄乌冲突的终局,或将由这种新型大国博弈的规则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