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从容淡定,他人的否定已经很难在我心里产生涟漪。
但你很难想象曾经的我整整被自卑折磨了20年,为此我偷偷看过心理医生,也研究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虽然情况有所改观,但都没有从根上治好我的自卑,后来无意中被这门神奇的学科给治好了。
以前的我特别不喜欢和别人合影,原因是我的眼睛小,总是怕被别人嘲笑像没睡醒;
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走在路上也总是低着头,害怕别人的注视;
哪怕是别人真诚地夸奖,也会被我认为是客套话。
那么,我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呢?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构建人际关系的模式取决于原生家庭的内在关系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我之所以变成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比方说,帮父母做家务反倒帮了倒忙的时候,被父母训斥:看你笨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这样的话听多了,我也就接受了“自己笨”的事实。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自卑的种子慢慢地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比如在学校期间,每当老师强调“笨鸟先飞”的道理时,我就会无形中认为这是在说我这样的笨学生。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我也试着从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中,一点点建立和增强自信心,但都没有改变刻在我骨子里深深的自卑感。
结果你猜,我是学习哪些知识彻底把自卑治好的?是思维类的。不可思议吧?
当我看了思维类相关的书籍后,我发现自己之所以自卑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太过单一,不懂得用多维视角看待问题。
比如,我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大人常常和我感慨:
墨菲啊,出门靠朋友,你性格这么内向,没什么朋友,将来可怎么办啊?
为此,我也把内向看成是一种性格缺陷,一度深深自卑。
从社交的角度看,性格可以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不擅长和人打交道;
外向的人表达能力强,很会和人打交道。
但如果从获取精力方式的角度看,其实内向和外向最大的区别在于获取精力方式的不同。
内向的人,是通过”独处“来获取精力,社交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
外向的人,是通过“社交”来获取精力,独处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煎熬。
而且,人脉的本质是资源互换,能一起吃饭的根本不是人脉。
只有当两个人的关系和资源对等时,才可以成为人脉。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里,我简直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多年的心结好了一半。
于是,我决定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生,回忆一下某些引以为傲的事,带给我的是不是一直都是闪光面?
拿高考来说。
学生时代,虽然我比较努力,但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如果高考正常发挥,顶多能考上专科,结果我超常发挥,考上了本科,那时候全家都喜出望外。
我和家人本以为未来一片光明,谁知道毕业后发现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工作相当难找。
这才知道,当年我能考上大学很大程度是因为扩招政策,但同时也有个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
所以你看,在不同的时间段去看同一件事,得出的结论会完全相反,或许当时看是好事。
但是几年过后,就变成了坏事,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此,看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去看待一个问题,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全是好处,也不可能全是坏处。
如果你眼里看到的全是好处或者坏处,一定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暂时没看到而已,而这实际上就是用“未来视角”看问题。
再比如,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情商非常高,他们能察觉到你的情绪变化,捕捉你表情的变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简直是如沐春风。
这是因为他们不仅懂得换位思考,还能用上帝视角看问题。
所谓上帝视角,就是既能让自己深入其中,敏锐观察到其中的变化,又能抽离其外,让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而情商低的人呢?他们既不能察觉到当局者的变化,也不能把自己抽离出来,冷静客观地看待。
所以常常无视他人的感受或喜欢钻牛角尖,原因就是他们总是用单一的视角看问题。
那么,怎么能用多维视角看问题,重获新生呢?
我的经验是多和比较厉害的人交朋友,交流对一件事的看法;
多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活法和人生;
多看书学习,看看高手都是怎么思考的,你有哪些认知盲区。
当你能用更多的视角看待世界时,会发现生活并非非黑即白。
失去有时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得到,得到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在另一个节点失去,所谓命运的不公不过是因为只看到了当下的得失而已。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专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