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能够如此成功,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狠辣的狼性文化,具体有多狠呢?
一个日本专家入职华为,第一天召集手下开会时,严肃地说:
“声明一下,我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所以在和大家共事的时候,会占用大家大量休息时间,请配合!”
说完深深鞠了一躬。
三个月后,日本专家辞职了,离开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但很多企业效仿华为后却事与愿违,员工纷纷撂挑子不干了。
有人说是因为只学习了华为的狼性文化,却没有学习华为给钱时的大方。
比如2016年,华为在南京高校招聘的合同曝光。
你知道一名应届生年薪多少吗?合同显示是:28.8万。
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为6036亿元,支付员工工资、福利及奖金1402.85亿元,员工有18万,也就是说平均年薪是77.94万元。
而一手创立华为的任正非股份只有1.01%,其余98.99%的股份,都属于员工,每年享受分红。
说实话作为老板,能做到像任正非这么大方的,还真没几个。
但这也只是问题的表面,还是没有看到华为能够做强做大的本质。
先来看个数据,据统计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6年,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8年。
时代变化太快,使得大公司走下神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比如大家熟知的柯达胶卷、诺基亚手机,说倒下就倒下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绝望的定律——熵增定律。
即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走向衰亡。
比如,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不清理会越来越卡,公司越大部门越多,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就会下降。
所以为了对抗熵增,必须让孤立系统变成开放系统,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新鲜血液,才能保证这个系统长盛不衰。
比如,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呼吸、吃饭、喝水等就是对抗熵增的过程。
而在中国的企业里,华为任正非可以说是把这一定律运用得最好的人了。
从1997年开始,华为就开始持续引进来自外部的管理经验,IBM的管理模式,微软的述职制度,丰田的精密生产,毕马威的财务体系。
光是引进这些体系,就花了40多亿。
很多人不理解任正非为什么投入如此多钱做这些,其实这一切都是在努力地将华为打造成开放系统,从而让华为拥有对抗熵增的能力。
结果也很显而易见,华为慢慢成为了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那么,公司内部是怎么对抗熵增的呢?
华为有一个神奇的部门——“蓝军”,而且是核心部门之一。
它的工作就是模拟对手的策略,指出当前的漏洞或问题,为公司董事会提供决策建议。
采用辩论、模拟实践、战术推演等方式,在技术层面寻求差异化的颠覆性技术和产品。
对华为员工而言,最不缺的就是深挖自身潜力的能力了:
为见一个客户能死守门卫三个月,在俄罗斯,华为四年没有一单生意。
西门子、阿尔卡特都撤资了,但华为人始终坚守在西伯利亚,最后将业务做到了十几亿美元。
华为内部无论是普通一线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都实行末位淘汰。
每年淘汰10%,淘汰的不辞退,可以竞争其他岗位,但最终竞争不上,就要走人。
第二个神奇定律:墨菲定律:即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我们常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意思是说一件事变坏的概率再小,也有可能会发生。
对于华为来说,虽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芯片供应却长期来自美国,供应链中断是有可能发生的。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华为越来越强大后,美国修改了芯片进出口规则,目的就是让华为失去芯片供应,无法继续发展壮大下去。
但任正非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坚持每年用10%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研究与开发费用,这其中也包括自主研发芯片。
华为2018年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越了苹果与英特尔,公布的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
华为以1317亿元的研发资金再次位居榜首,并且比后四名加起来还要多!
多年前的布局,终于在美国断供芯片后发挥了作用,虽然产量和技术还有待提升,但是这一步只要跨过去,华为的实力就会更强。
应用到个人成长领域,熵增定律表现为只有不断学习,保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墨菲定律表现为,任何时候都不能抱着侥幸心态,只顾眼前,否则就很容易因小失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想看更多有趣的内容请关注我吧。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专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华为#
一个是哄,一个是懵,我再加一个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