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这一年,我还拿着几千块钱工资的时候,和我起点差不多的两个同龄人已经开始拿年薪了。
而且年薪都超过了50万,她们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是我的高中同学。
虽然距离财富自由还有差距,但是在同龄人中已算佼佼者,人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比如,在找工作时,同龄人还靠在网上投简历;而她们,会有猎头直接找上门;
出门购物看到心动的包包时,同龄人犹豫不决;而她们看了眼价格后,毫不犹豫就买下了;
想要旅游时,同龄人不得不赶在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期出门;而她们则有底气随时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关键是,她们并非名校毕业,也都是没资源、没人脉、没背景的普通家庭的孩子。
为什么她们能够超出别人一大截,我总结了4点:
1. 懂得时间和精力才是稀缺资源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下班后的8小时。
还真是如此。其中一位我的同学,刚毕业时,公司有集体宿舍,也就是说他们是管住的。
但是他却选择搬了出来,自己花钱找房子住。
这个决定不仅让他每个月多出了一大笔支出,而且经常被同事嘲笑傻。
但他是这么考虑的:只有让自己变得值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下班后这段时间是最好的增值期,但集体宿舍人来人往,环境嘈杂,不适合专心学习。
于是,毕业后的几年时间,他就专心在自己租的房子里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而且也学会了不少技能,慢慢地能力和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很多人想在下班后提升自己,但为了省钱往往住得很远。
结果在路上花费了很长时间,回到家早已精疲力尽,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学习。
所以,和省钱相比,趁年轻想办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2. 善于自我增值和投资
我发现,工作后开始赚钱了,同龄人对于如何花钱,基本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处处想着省钱,计划着一年内攒到多少钱;另一种是放飞自我,盘算着如何买到最新款的手机。
但我的同学却属于第三种,她们在生活中比较节俭,但却非常舍得在学习上花钱。
我的其中一位同学,在毕业几年后,为了提高学历,自费读了名校的研究生,那时候学费有十多万,她没有什么积蓄只有借钱。
当时周围的亲戚朋友,包括家人都非常不理解,同时她也不断努力,拿到了各种专业职称。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有了名校和职称的加持,她的职场之路越来越顺。
作为普通人,最好的自我投资就是学习。
而想要快速进步,最好的方法是呆在牛人的身边,看他如何思考如何做决定,或者进入大公司学习先进的理念。
但是当这两条路都行不通时,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间接和牛人接触,比如读牛人写的书、学习牛人的付费课程。
3. 懂得延迟满足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找来了几十个孩子。
在他们面前放上了:棉花糖、曲奇和芝士饼干棒。
同时,他们被告知有以下选择:要么,是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无法得到额外奖励;
要么,是等实验结束、研究人员返回时再吃,这样能得到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想吃糖时按下提示铃,这样做可以吃到糖,但仅此一粒,没有第二块。
他们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没能忍住棉花糖的诱惑,按下提示铃后吃了起来;
还有几个孩子甚至连提示铃都抛在了脑后,直接拿起棉花糖就吃了个精光;
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孩子成功地忍住了自己的欲望,等到了返回的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通过跟踪调查发现,那些选择忍耐的孩子,成年后的学业、职业发展更成功;
而当初没能抵挡诱惑的孩子,大多庸庸碌碌,有些甚至染上了毒品。
和延迟满足相对应的,是即时满足感。比如付出后没有立马看到回报,就会觉得痛苦。
我的这两个同学,在坚持学习漫长积累的几年中,他们的节假日基本上都奉献给了工作和学习,而同龄人不时地在朋友圈到处晒着旅游、美食。
不知道她们是否有过一丝的羡慕,但我想他们延迟满足的能力都很强,因为这样才能收获更大的快乐和自由。
4. 成长性思维看待自己和未来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把人的思维分为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僵固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虽然人的先天才智、性格各有不同,但都能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我的两位同学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在学校不够出众,就轻易否定自己,坚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尽各种办法解决,突破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相信自己在未来会有无限可能。
而同龄人呢?很多人因为过往的成绩和经历早早否定了自己,不再努力和学习,遇到挫折就打了退堂鼓,也慢慢地甘于平庸。
古人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指的是成家立业。
或许这一点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已经不太适用,但是在30岁这一年,你至少得想明白自己该往哪走,该如何抵达自己想要的远方。共勉!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专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