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对着电脑等着线上面试的时候,我正在他们的身边,戴着耳机看《终结者1》,等到面试正式开始,我就把耳机摘了,看他们面试。
面试了两轮之后,今天的学生基本上都被面试过了,最后面试官提问了一个问题,我以前就听过的一个问题。
他问“你们认为1+1是等于2,还是大于2,还是······小于2?”
坐在我身边的同学第一个说:“我认为1+1应该是大于2的”。
电脑里又传出第二个学生的话:“我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规规矩矩。”
又有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一加一是大于2的,我当初在当店长的时候,跟店员们合作,能感觉到团结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人单打独斗能产生的效果。”
后来,零星的,剩下几个人都说他们认为一加一是大于二的。
当面试官问问题的时候,我听出他说到“······小于二”的时候,声音就变小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清楚这是个烂大街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说到最后的时候,他清楚面前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要说什么。
而且他的这个语气,也在面试到达尾声时,营造出了一些轻松的氛围,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自由发挥。
我旁边的同学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如果是我,我大概不会这么回答,这样回答太烂大街了,一点儿显示不出我的特殊来。
那个回答一加一等于二的人,我也和他说过几句话,但是我对他没啥好感,觉得他太得瑟,侵略性太强,他羽毛球打得比我好,每次他拿着羽毛球拍路过的时候总是趾高气扬的,当然,那是因为我底气不够。
我认为他的回答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别人的回答显示自己的严谨,显示别人的油嘴滑舌,其实他们是一类人。
但是要是我回答我也会这么回答,但是极有可能为了掩饰自己的夸耀自己的心,为了不和可能存在的得瑟的人一个模样,反而会说“一加一大于二”。
那个当过店长的学生,他之前说自己曾经当店长的时候,每个月营业额多少多少,我没听清,那个时候,我在自媒体方面还没挣到一分钱,所以对那些在学生时代就挣到钱的人没什么好感,没什么宽容,全是嫉妒。
虽然我没这么承认过,但想必也能被人看出来。
我自认这种心态不能做打工的活,靠打工挣钱无法满足我。(这句话与主题无关,但先留着,日后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许会五味杂陈)
不过回过头来,过了一个多月,我觉得这个“1+1”问题有更好的解法,一开始我想,把两个答案综合起来回答,效果会更好,就说“某某情况下,大于二,某某情况下,等于二,但是小于二我还没放进我的答案库里”。
但是再往深了想想后,我认为这个面试官绝对没有得到令自己稍稍满意的回答,这些学生的回答最多只显示了他们可以流利说话这一简单的能力,而没有显示出任何除此之外的素质——面试官想考验出的素质。
虽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也没什么亮眼的,但是好歹算是不一样,而且隔了两个月思考出的东西,应该比他们临场时说出的话好一些,下面我简单说说。
壹
“按照数学的角度,一加一是绝对等于二的,但是数学概念上的这个式子中的1能不能等同于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一个人呢?我认为不能。
“而且,‘1+1’中,后面的1是不是和前面的1是相同的人呢?在现实生活中,存不存在这样的情境,就是说两个人的工作效果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存不存在两个人完全相同的情况?
“在流水线中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的,但是我认为咱们公司本次面试中要招聘的人一定不是流水线工人,所以,“1+1=2”,——在本次面试中不存在这种可能,或者可能性极小。
“另外,真实的工作中很少存在两个人的工作成果能相加并得出一个结果的情况,但是,在理想情况下,两个人合作能让一个人发挥自己全部的能力做出他的条件下能做出的“效果1”就很不容易了,此时式子中的1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人能做出的工作成果,两个人能合理地符合程序去执行的话,那么理想情况下,就是一加一等于二了。
“一加一如何大于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合作的问题,我认为做事先别想着要超出预期的结果为好,那样容易轻视现实具体情况,不能实事求是,反而可能达不到“二”的效果。
“至于店长同学所说的情况,这种情况中一定有一个人作为整个式子能够成立的设立者,这是天生的,就像数学这个被设计出的逻辑体系中才能存在这样的算式一样,脱离了这个体系,这个算式就不能成立了,就毫无意义了,更不能算是真理或者定律。
“放到现实里,这个领导者就是制定体系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人,就没有这个式子,产生的结果也就不能用这个式子量化,而有了制定体系的人后,这个式子就是一个领导者加上一个执行者,执行者的水平如果好的话,也是好过一般人,否则要持平一般人,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是取决于除了领导者以外的这个1。
“这个+号,就是工作模式,先进的工作模式,能产生大于二的效果,落后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能得出二都不容易了,这个二是完全算在这次计算中的吗?如果合作不好,一加一小于一都是可能出现的,小于二还是保守的乐观情况了。
“综合来看,我认为真实的工作不能被这个式子的形式形容。”
写到这,发现还是他们那种朴素的答法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