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友们,路上冒蓝灯的车到底咋回事?
嘿,差友们,咱平时开车或者走路在马路上,有没有瞅见过那种冒蓝灯的车呀?我跟你们说,这些车看着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感觉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你说他是新手吧,人家打灯变道那叫一个顺滑,到路口了也知道减速慢慢通过,一般的实习司机可没那两下子。可你说他不是新手吧,起步的时候明显比别的车慢半拍,跟前车的距离拉得老大,开得还慢悠悠的。在咱们这效率至上、有点小急躁的杭州,我都瞅见好多次,周围的车都忍不住使劲儿超这些冒蓝灯的车。
其实啊,这盏蓝灯可不是啥随便装的装饰灯,那是智驾提示灯!亮起来的时候,就表明车子开启了智驾功能。想当初啊,国内也就理想在L9发布之后,才开始在自己的车上装这个灯。不过现在可不一样喽,越来越多的车企都跟上了这趟潮流,开始给自己的车配上这个“小蓝灯”。像去年的极越07、小鹏P7+就已经用上了,我听说今年小米YU7、比亚迪也打算用呢。前几天新G6、G9发布后,小鹏更是给老车主们送福利,让他们能升级用上这个“小蓝灯”,这不,现在众筹都成功了。以后啊,路上这种冒蓝灯的车肯定越来越多。
在我看来,这事儿总体上是好事儿。为啥这么说呢?毕竟这智驾小蓝灯的初衷就是为了保证咱们在马路上所有参与交通的人的安全。咱来聊聊这智驾小蓝灯的来历。2010年前后,智驾这个概念在美国逐渐火起来了,Waymo、Cruise这些自动驾驶企业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当时的美国学者就发现一个问题,这智驾啊,根本就弄不明白路人这种弱势群体是怎么行动的。十多年后的今天,智驾也不是啥都能搞定的,像什么“玉碎冲锋”“绊倒铁盒”“合并同类项”这些奇奇怪怪的情况,智驾一样处理不好。你看,有时候马路上大爷大妈们随便遛个弯儿,就能让智驾的判断出问题。
那怎么办呢?有人就想到,能不能让车能更明显地让行人知道自己这辆车的状态啊?2015年的时候,智能车和行人之间的交互被大家频繁提起。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院(UMTRI)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照明问题的讨论,被权威组织SAE(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给关注到了,然后就成立任务组专门调查这事儿。同年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奔驰推出概念车F015,那时候就有全自动驾驶的概念,车头车尾的灯阵能显示车辆的运行状态来提醒路人,这也就是小蓝灯第一次出现。
后来学术界对这事儿也没少讨论。像杜克大学就做个一个挺有意思的实验,在一辆车前面放一块32英寸的大屏,里面放三种不同的图片代表车辆会不会礼让行人,然后看志愿者过马路时的反应时间。结果呢,88%的志愿者根本不在乎屏幕里显示啥,他们就盯着车距和车速,这俩才是他们决定过不过马路的关键因素。
无独有偶,瑞典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的工程师Azra Habibovic和她的伙伴们,也对自动驾驶汽车和人怎么交互进行了研究。他们觉得人过马路的时候,得和驾驶员有“眼神、肢体交流”,可自动驾驶汽车除非完全停下,不然行人得不到啥明显的正反馈。
经过这么些讨论,2019年SAE终于推出了J3134推荐性技术标准,屏幕方案被PASS了,确定智驾提示灯是蓝绿色。为啥选这个颜色呢?因为不能用红绿灯那些颜色,那就只能另选了。而且人眼对波长550nm的光(绿色)最敏感,蓝色波长在400 - 500nm之间,在相对近的距离更容易被咱们注意到,所以就选了蓝绿色。现在这小蓝灯都算是国际通用标准了。
咱中国这边呢,相关法规也是跟进得很快。2021年9月,工信部发了个《汽车道路照明装置及系统》的意见征求稿,里头就有“ADS标志灯”的说法,还有各种详细规定,像位置、数量、颜色、发光强度啥的。颜色方面基本参照国际标准,发光强度要求和刹车灯相当,配光角度也是为了让它能更好地提醒人和车,要求尽可能宽,仅次于转向灯和示廓灯。
不过呢,今年就要施行的GB 5920 - 2024《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里,“ADS标志灯”的描述却被删掉了。我琢磨着啊,问题可能就在“自动驾驶”这个划分上。现在智驾的情况太复杂了,小蓝灯一亮起来,到底是代表ACC(自适应巡航)还是NOA(领航辅助驾驶),到现在都没有个定论。而且L3法规还没出来,监管部门为了不出岔子,所以就比较谨慎。虽然法规还没确定,但是车企们想先把小蓝灯用起来试试水也没错啊,毕竟这东西就是用来提醒行人和其他车辆的,要是大家都不知道这灯啥意思,那不就白装了嘛。所以啊,在法规正式落地前,车企先宣传一下,我觉得也挺好的。我看到现在车企之间好像有个默契,就是有城区NOA能力的车才会装这个蓝灯。不过现在NOA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咱们差友们以后要是看到前面有车冒蓝灯,还是得小心点,可别不当回事儿。
这马路上的事儿啊,就像那乱炖一锅粥,啥情况都有。这小蓝灯就是这乱粥里的一个新元素,虽然现在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咱们的出行更安全,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进步吧,咱就拭目以待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