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与美国单极霸权矛盾,没有哪个总统能解决,世界前途未卜

陈武看国际 2023-01-10 06:15:08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刊文指出,今年的俄乌冲突让北约显得空前强大,但国际盟友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信心其实在下降,美国的政策和经济基础,也在继续受到侵蚀。这家媒体担忧,从所谓“美式和平”的残骸中崛起的列强,带来的问题,恐怕会和它们能够解决的一样多。

拜登政府,也并没有止住盟友信心下滑的趋势

美媒的担忧,其实也不无道理,当前的世界,本就面临巨大变局。诸如俄乌冲突、中美战略竞争、能源危机、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全新的课题。在大变局之下,各国都在未雨绸缪,寻求“主动自保”的办法,而不是等着实力似乎正在走下坡路的世界领导者美国的指令。

盟友纷纷自我武装,对美国也是双刃剑

拿美国在东亚的盟友日本来说,前几天正式通过了新版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重要安保政策文件。日本政府在文件中,不仅大幅提升国防开支,将军费费用由目前占GDP 的1%大幅提升到占GDP的2%,还提出“可打击敌方基地”等一些火药味十足的内容,这实际上已经完全突破二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标志着二战后日本安保和防卫战略出现了重大转变。这让外界警惕,日本是否要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美国开始对东亚盟友日本的军力松绑

当然日本这样的政策修改,显然是在美国默许乃至鼓励下进行的。美国政府在获悉日本新安保战略后,就高调表态,欢迎日本为地区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国进行所谓的“战略竞争”,美国不惜“松绑”日本,怂恿日本扩充军备,将其作为在需要时可以用得上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但军力强大后的日本,是否还会高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呢?是否只会把矛头对准美国需要它去牵制的中国,而不是把手伸到更远的地方,甚至变得无法管束呢?美国对此种可能性,肯定也考虑过,但最后事态走到这一步,应该是觉得虽然后面这种情况也不能排除,但是和中国的“挑战”相比,日本重振军备对美国利大于弊,美国是可以承受的。

不光是在东亚,欧洲的局面也是一样。和日本同为二战轴心国的德国,在俄乌冲突开始之后,也致力于强化自己的军事实力,总理朔尔茨更是放言要拨款1000亿欧元,建欧洲最强的武装部队。这看起来似乎是为了满足美国北约,把军费提升到占本国GDP2%的要求,但军力强大的后果,可并不一定只是应对联盟之外的忧患。

还有一些盟友,不是直接扩军,而走的是曲线提升军事实力的路子。比如韩国,经过多年的经营,它已经默不作声地爬到世界军火出口国的前面几名。以前,北约的武器大头是靠美国来提供,欧洲几个核心盟友例如法国等作为补充。

如今,不是北约成员的韩国,却悄无声息地成了“民主世界的兵工厂”,对波兰一卖就是1000辆坦克,武器客户遍布多个大洲,甚至还有往美国出售的野心。看起来美国似乎是又多了个协助其维持秩序的帮手,但也稀释了美国用武器作为筹码,来控制其他国家的能力,降低了美国作为西方世界安全保护伞的重要性。

中东不满足于石油换安全,要走新发展路径

除了军事盟友之外,曾经和美国维持着“石油换安全”模式的中东国家,近些年也出现了新的动静。其中也同样有个因素,是美国没能满足这些国家,在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所谓“石油换安全”其实是在二战之后,美国和沙特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当时美国需要石油,沙特需要安全,因此才能一拍即合。沙特同时也带动着中东其他产油国,来用美元结算石油,对成就美国霸业功不可没。

拜登对沙特的访问,并未取得效果

但是近年来,美国通过“页岩油革命”自己成了石油出口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幅降低,沙特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似乎也在逐渐降低。不仅如此,美国国内对沙特内政外交的不满,也在逐年上升。特别是拜登执政后,借口沙特人权问题,对沙特政府施压,导致两国关系出现裂痕。俄乌冲突爆发后,又因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特别是在石油增产问题上的矛盾,两国关系裂痕进一步加大。基于石油和安全的美沙联盟,也逐渐不复往日的牢固。沙特在独立自主的路上越走越远,对美国虽然口头上还是尊重,但在盘算利益得失时,心态已经不同了。

美国对全球管理意愿下降,能力也不足以支撑

这些美国盟友的一系列“自主性”举措,部分反映出他们对美国提供安保能力的怀疑和担心。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信心满满,要在全球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到处插手干涉他国内政。911事件后,美国又以反恐为名,在中东打了十多年的战争,不仅把中东弄得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还让美国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据估算,美国在中东的十年反恐战争耗费高达6万亿美元,但是中东地区却未能实现美国期待的和平与稳定,相反一度成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2008-2009年爆发在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让美国人深切感受到,在国外穷兵黩武,不仅让美国在国际上声誉扫地,还加剧了国内的经济不平等和危机,美国国内要求减少海外干涉、减少海外义务、将目光转向国内的呼声迅速抬头,民粹主义幽灵已经或隐或现。

美国优先的后果就是,战略收缩

特朗普执政后,高举“美国优先”旗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鼓动民粹主义,不仅与中国打关税战、贸易战,还向日韩盟友和北约成员国要安全保护的“保护费”,指责日本、德国等欧亚盟友“占美国便宜”,甚至质疑北约存在的价值。

拜登执政后,尽管口头上表示,要重视联盟的作用,要恢复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但是骨子里依然是奉行“美国优先”,要求盟友承担更大、更多的军事责任,并在经济上要“亲兄弟明算账”。所有这些,美国的盟友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日本德国等美国盟友以应对中国挑战为借口,借船出海,扩充军备,谋求外交和战略自主及安全自保,就不失为一项“明智”的战略决策。

混乱的阿富汗撤军,就是美国无可奈何的一种体现

虽然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也是西方世界的盟主。但相对于冷战结束时,美国作为“盟主”的威望和信誉,都在明显下降。这些年来,不得不在各个地区,进行“责任分担和外包”,扶持当地盟友作为“协管员”。

这样做,风险之一,就是昔日的小兄弟,有朝一日可能会变成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伙伴,甚至对手。并且,由于他们扩充军备,可能会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和不稳定。

但对美国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面对实力下降和世界多极化的理智选择。本来,世界的多极化,与美国维护单极霸权的意愿之间,就是一个矛盾。只要美国相对实力继续衰落,这个矛盾,就无法解决。无论换谁上台,美国和世界的相处方式都回不到过去。但新旧秩序的交替,也难免伴随诸多意外和风浪,今天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前途未卜的不确定时期。

0 阅读:11

陈武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