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昏招,逼华裔学者离开,中国该对全球精英开门,成创新乐土

陈武看国际 2024-12-01 08:38:56

中美之间的人才竞争,又有了新的动静。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名校近期证实,去年一年,至少有1400名华裔学者回到中国,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数学和物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根基,生命科学被誉为本世纪的朝阳学科,计算机科学则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制霸全球的重要基础。这些领域人才的流出,对美国的科研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被美方诬告的麻省理工教授陈钢

美国自毁长城,华裔人才纷纷回国

究其原因,这种人才流出,很大程度上都是美国司法部的调查造成的。华裔科学家与世无争地钻研学术,却被怀疑泄露美国国家机密,甚至还有被诬告起诉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开成了一种很自然的选择。那美国为什么要出台这种政策呢?

特朗普时代就开始了“中国行动计划”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崛起的猜忌使然。中国近十几年来,各方面发展之快有目共睹,而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海量的科研成果作为基础。这是中国无数本土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

然而美国政府并不相信中国是靠自己的智慧,得到今天的成就。因此,尽管没有证据,他们还是怀疑起了华人学者,以及与中国有来往的美国学者,认为他们“用不正当的方式助推了中国起飞”。

哈佛学者查尔斯·李波也被污蔑与中国有不正当往来

于是,4年前,当时的特朗普政府颁布了“中国行动计划”,借口“打击经济间谍”和所谓的“打击窃取知识产权”,针对华人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的美国学者进行调查。原本这项调查要在2022年初结束,但其实质性行动还在继续。在这场运动中,不少知名科学家被调查,甚至还有上十人被以刑事罪名起诉。美国诸多高校的数据也显示,这项“行动计划”成为了这几年华人学者回国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即使有幸没被调查,从华裔学者个人的发展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能够向上的空间,以及获得的学术科研资源,自然也就受到了巨大的制约。也因此,他们才会考虑换个环境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就成为了好选择之一。

高被引论文,是体现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实,这几年效果已经有所显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指标来看。所谓的“高被引论文”一般是指学术价值极高、专业影响力巨大的文章,作者也通常都被认为是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在2021年,中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全球的占比再一次提高,已经接近了美国(38%)的一半,达到16.2%。而对比之下,美国则是连续三年小幅下降。这里面,自然也有华人学者回国的因素在起作用。

产业强就得科研强,没人才谈不上产业复兴

科研成果是产业发展的养分,而开展学术研究,光靠本国的高智力人群是不够的。除了华裔之外,美国几十年来还吸收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逐渐发展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也让美国成为全球科技产业最活跃的国家。

产业需要科研支撑

但如今,在经历了产业的脱实向虚,经济增长放缓后,美国似乎越来越不自信了。只因为华人科学家有一个强大的母国,美国当局就把他们边缘化。结果就是这批人会难以进入顶尖的科研领域,看起来似乎“美国的秘密保住了”,但实际上却让科学界白白损失了一批最强的大脑,说是自毁长城也不为过。

当下,美国固然还在吸引各国的移民进入,但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人才,其实是所有移民中贡献最大的之一。哪怕拜登政府本次借着俄乌冲突,从欧洲弄去了跨国企业,但如果科研方面人才的流失止不住,美国的产业想要复兴,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美国对吸纳人才变得保守,我们不妨更开放

新中国历史上,还曾经有过一次学者回国潮,时间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内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仍有钱学森、郭永怀等顶尖科学家选择从美国回来。当时支撑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首先肯定是报国的情怀,其次也有美国排挤的因素。今天美国对华人学者的打压,和当时的麦卡锡主义没多大本质的区别。都是美国人出于对竞争劣势的恐惧,逐渐变得不自信的右倾民粹式做派,美国这一次无非是一脚踩进了自己曾经掉过的坑里。

中国近年也在吸纳各国人才,例如日本

当然,今天中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经过几十年积淀,科研水平也今非昔比。如今归国的科学家和1950年代相比,或许还多了一个动机就是借助国内的良好环境,建功立业实现个人的价值。

但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依旧应该欢迎,优秀的人才不会嫌多,这对国家和个人本就是双赢的事。也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还要不断继续优化人才政策,为学术人才回国发展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中国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土。

如果把格局再放大一点,除了华裔,任何有志于来中国投身科研工作的学者,都应该加以筛选和引进。美国曾经像海绵吸水一样吸纳人才,已经被证明是一条不错的发展道路,如今他们要是不愿意继续走这条路,就让我们来走。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市场,可以为全世界学者们提供优厚的待遇,以及研究中需要的丰富应用场景。

美国因为猜忌和排他的念头,对华人学者关上了一扇“窗”,那我们不妨就把对包括华人学者在内的全球精英的“门”,开得更大一点。愿意择木而栖的“良禽”,可以更多地飞往中国,建功立业。这样的结果,就是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在中国产生,助推产业上的发展甚至超车。这往小了说,可以有助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和复兴;而往大了说,也会成为中国在新时代对全人类,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

0 阅读:0

陈武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