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为从随身听入烧的玩家,我曾深信一机走天涯的浪漫。2010年前后的求学时光里,我的衣袋里总装着一台暖烘烘的HM-603,耳畔流淌着从论坛熬夜拖下来的WAV。当清晨二号线空荡的车厢里,梁静茹《勇气》的伴奏混着轨道的摩擦声响起时,我会觉得音乐的精髓已被收纳进掌心方寸。
自此,对简约一体的追求长伴我的烧路,直到工作之后来到大城市,我才开始在展会上试听分体式系统。与随身听这样的一体化设备相比,桌面分体式系统声音的可能性与复杂度就像森林比之盆景。被毒到后,我一边攒钱搭建系统,一边修正着自己的认知。
玩一体化设备的那些年,音源、解码、耳放这些集成在机身里的系统组件对我而言面目模糊——毕竟大多一体化设备展现的是完整的方案,在一台设备上摸清单个组件对声音的影响并不容易。就拿解码来说,理论上负责数模转换的它是声音的咽喉,信号从它这里过一道,声音的骨相和气质就定了一次型。但直到我一步步搭建自己的分体式系统时,才更清晰地听出了不同解码对声音水准和风格带来的改变,折腾的兴致也更高了。
于是2025年伊始,我就把选一款主力解码当作系统组建的重要目标。
一 、始于拓品
面对解码器这片未知水域,我也曾在进口品牌与国产厂牌间犹豫。而最终选择从拓品家的解码开始尝试,也并不是因为早年被戏称为“科学HiFi”的它在参数表上的数字有多么惊艳(毕竟各家旗舰指标早已卷到小数点后四位),而是它在“明码标价”这件事上透着一股理工科的坦率——无论是官网还是产品说明书都直接贴出巨量的测试参数,而没有太多关于玄学的自我标榜。
作为分体系统的新玩家,我对解码的认知还停留在“看菜吃饭”阶段:既想摸清不同解码架构的脾性,又没能力为品牌溢价买单。相比于“翡翠白玉汤”,我多半还是会点“玉米排骨汤”。而拓品的解码产品就把食材写得清清楚楚:拿三款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举例,三千价位的D70 Pro OCTO能体验多芯并联的Delta-Sigma技术,五千档的D90 III Discrete可尝鲜全分立的1Bit 解码架构,再到同为五千价位的半人马座Centaurus的R-2R设计,相当于可以用三台机器把主流技术路线尝个遍。这种“自助餐式”的产品策略,对我这种刚拆掉一体化设备思维墙,重在学习的人来说,确实要比那些大谈“调音哲学”的品牌友好。
正因为这三款产品的代表性,网上对他们的讨论也是不绝于耳。耳闻不如目见,我花了些时间把它们借来玩了一圈,也有了一些把玩感悟。

二、外观之分
拓品的外观设计一直以来给烧友的感觉是简约实用的理工风,不过近年来也开始尝试融入了一些时尚元素。
D70 Pro OCTO、D90 III Discrete、半人马座Centaurus这三款解码的工业设计都是比较成熟的,做工也比较精细。背后接口布局紧凑,利用了每一分面积,也让产品的体积控制良好。三者中投影面积最大的D70 Pro OCTO也仅有22.2cm×17.6cm,在桌面上为它们找到一席之地毫不费力。

D90 III Discrete大体延续了拓品上一代的设计语言,无论是单色OLED屏幕还是多功能旋钮,都属于四平八稳的复古风格。不过它在机身顶部增加了一个小天窗,当外部光线充足时,可以观察到机身内部最核心的解码模块,视觉上活泼了不少。D70 Pro OCTO和半人马座Centaurus则是拓品围绕极光UI打造的新一代设计语言的体现。正面的彩色显示屏和右侧三枚隐藏式触控按键是它们最明确的视觉元素,D70 Pro OCTO还在屏幕和机身的衔接处做了一个斜切的坡面,搭配银色的机身颇具科技感。半人马座Centaurus作为新设计语言的旗舰级产品,设计水准却和D70 Pro OCTO没拉开什么差距,只是把屏幕居中的同时将旋钮换成按键,这点上我个人认为稍微有点不走心。




我其实很喜欢D90 III Discrete的简约设计,自己也日常使用类似设计的Burson Soloist Voyager耳机放大器。不过实际对比三款产品后,我多少理解了拓品解码产品设计方案迭代的必然性。作为解码,这三款产品提供的硬件接口量大管饱:输入方面常见的USB、COAX、AES、OPTICAL和蓝牙俱全,输出方面则提供了RCA单端输出和XLR平衡输出。作为更高阶的产品,D90 III Discrete和半人马座Centaurus还额外提供了IIS这种高规格输入接口,能够支持至PCM768kHz/32bit和DSD512native高规格音频。如此一来,在这些硬件之上可以调节实现的功能就相当多了:比如在各类输入和输出方式中切换;比如能够直连有源音箱调音量的前级模式;再比如调节对声音影响颇大的滤波器和过采样设置。

上述调整使用D90 III Discrete的待机键+多功能旋钮是无法全部实现的,必须搭配背后的电源键和随附的遥控器才能够完成,也无法脱离说明书做到上手即用。而D70 Pro OCTO和半人马座Centaurus的极光UI方案则能够通过内置的菜单搭配触摸按键很直观地完成几乎所有调节,在效率上确实远非D90 III Discrete可比。我觉得D90 III Discrete若有后继者,大概也将换用全新的极光UI了。

三、架构之别
上文提到过借用这三台解码的缘起,很大程度是在于它们涵盖了三种各有特色的技术。D70 Pro OCTO采用了较为常见的Delta-Sigma架构芯片,它通过高速采样将数字信号打碎为海量的数据包,就像将织锦切碎为布片一样,再经由内置数字滤波器去噪流程,最终缝纫出较为还原的波形。这种技术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芯片自身的风格和实际性能的发挥。D70 Pro OCTO搭载了8颗并联的CS43198,这款芯片是Cirrus Logic的旗舰,因其声音细腻,兼具低功耗、低噪声的特点被很多产品选用。八芯并联的D70 Pro OCTO,就好像同时驱动了八台缝纫机一同工作,通过芯片协作将解码潜力挖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0.00007%的THD+N和134dB@1kHz的信噪比来说,这台三千价位的解码在参数上算是拉满了。

D90 III Discrete搭载了拓品自研的全分立1Bit解码架构,名为PSRM。虽然大的技术路径相似,但区别于市售Delta-Sigma芯片实质上的多Bit技术,PSRM架构以超高速开关逻辑阵列的脉冲描绘声波轮廓,如同临摹时不用毛笔,而用精密的黑白点阵还原水墨画一样,将Delta-Sigma技术带来的失真降到最低,追求更加精密和还原的输出。从纸面参数上看,D90 III Discrete的失真控制比D70 Pro OCTO更进一步,而且其PSRM架构与DSD格式解码也相当合拍,可以实现原生的DSD512解码。

如果说D90 III Discrete采用的PSRM是Delta-Sigma技术路径下的手工制品,那么半人马座Centaurus使用的R-2R技术则对手工的复杂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R-2R架构的追求是不去切碎布料,也不去临摹水墨画,而是通过一对对固定阻值(R和2R)的电阻,一板一眼地通过电阻分压原理转换数字信号,以求通过这种理论上完全线性的设计得到低失真的“模拟味”声音。半人马座Centaurus采用了正反面各4组电阻阵列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全平衡架构。正面4组专为DSD解码设计,另外4组负责PCM解码,共同构成了R-2R结构,进而组成全平衡8路R-2R解码架构。通过人工匹配电阻,半人马座Centaurus同样实现了PCM768kHz/32bit解码和原生的DSD512解码。
虽然THD+N的参数不如另两台解码极致,但是在R-2R设备中已是非常优秀的表现了。可以说,无论从技术的复杂度还是最终呈现的纸面效果来看,半人马座Centaurus都超越了D70 Pro OCTO这款进阶级产品,具有和D系列现役解码旗舰D90 III Discrete掰手腕的能力。

四、耳听为实
无论选择了何种技术路径,这三款拓品解码在同档次产品中的参数呈现都可谓出挑。然而技术与参数毕竟只是铺垫,解码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建立在声音呈现之上。
我用于搭配试听的音源是自己的飞傲的R7,耳放则是上文提到过的Burson Soloist Voyager,使用晶彩的Micro 2电源线和音乐丝带海姆达2 XLR平衡信号线连接系统,耳机方面则使用山灵的旗舰平板HW600。这些系统组件的上限有一定保障,整体风格较为中正还原,兼具揭示力,能够反映出解码的改变对整体声音带来的影响。

在试听三款独立解码之前,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飞傲R7作为音源+解码。当我将D70 Pro OCTO加入到系统之后,系统的信息量有了可闻的提升,声音的骨架扎实起来,血肉也更加厚实了。其中频人声尤其饱满,原本稍显模糊的嗓音细节因此变得更加清晰,歌手的演唱技巧也能明白呈现。以Celine Dion的《My Heart Will Go On》的副歌部分为例,颤音、滑音和假音这些技巧的运用都能被清晰地还原出来,让高音演唱十分丝滑流畅,情感的波动也更能打动人。素质之外,D70 Pro OCTO在风格上较为凸显中频,强调人声感染力,它在极高频的细节挖掘上稍显温吞保守。这种较为热情,偏向流行演绎的声音风格能够为人声聆听带来不错的加成,可惜与追求还原,主要聆听古典音乐的我并不算特别合拍。
当我用D90 III Discrete替下D70 Pro OCTO后,声音的信息量与声底的黑度又有了显著提升。如果将信息量以屏幕清晰度作比,继而将D70 Pro OCTO比作4k分辨率的话,那么用8k代指D90 III Discrete则较为贴切。虽然前者的声场已经大而规整,但是D90 III Discrete仍然能够更进一步,凭借充沛的细节构建出更加自然和令人信服的空间感。同时得益于进一步加深的背景黑度,D90 III Discrete仿佛摘下了一层蒙在耳机单元前的薄纱,让钢琴弱音触键的轻重变化这种细微演奏细节更容易被耳朵捕捉到,从而让聆听的感受更加真切。总而言之,D90 III Discrete将素质由优秀推向极致,更加符合高透明度系统的解码需求。

而在风格方面,与D70 Pro OCTO以中频为主的调校思路不同,D90 III Discrete走的是偏还原的路子,三频的能量分布不偏不倚。在中频中正还原的同时,它的低频和高频表现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低频扎实有力,量感适中的同时弹性十足;高频有能量而不刺激,线条感明显。D90 III Discrete还原的乐器音色真实,残响自然,动态完整,彼此关系如透视素描般准确立体,可谓是演绎古典音乐的一把好手。
同为旗舰定位的解码器,虽然上市时间稍晚,但半人马座Centaurus与D90 III Discrete从素质上讲却并非上下位的产品,更多的是风格之别。半人马座Centaurus的硬素质基本上和D90 III Discrete处于同一水准,该有的声音动态表现和声音细节一样不少,都可以让人听得明明白白。而在如何将素质表达出来这一点上,它显然与D90 III Discrete有不同的思考。较之D90 III Discrete极致而忠实的解析还原,半人马座Centaurus对声音进行了巧妙的染色,当将它设定在NOS模式聆听比利时现场版《Take Five》时,萨克斯的金属光泽里掺进一丝毛绒感,小号飙高音时也少了些刺耳的毛边。如果与D90 III Discrete切换试听时,很容易察觉出这种打磨染色的痕迹。无论是什么乐器,半人马座Centaurus都能将之演绎到一个不刺激的状态,让人安心地听下去。
虽然就个人偏向乐器的听音喜好而言,我更倾向于D90 III Discrete那种刀刻斧凿般的声音线条感,但我依旧不时被半人马座Centaurus的演绎打动。比较而言,NOS模式下的它可能离极致求真远一些,离求美近一些。但是与许多染到面目全非的同类产品相比,半人马座Centaurus对素质的表达也很充分,这让它能够忠实地还原乐器的音色,在需要一些动态的时候也不会束手束脚。它的些微修饰只关乎情感表达的浓淡,而不会偏离乐曲的原意。而它的这种修饰,在钢琴和弦乐独奏还原上也别具风味。比如在演绎钢琴独奏时,它将高音键区的晶莹感稍作柔化,低音键区则保留乃至强化着琴槌击弦的扎实重量,表达方式虽与D90 III Discrete不同,但却各美其美。
较之见仁见智的古典乐演绎,人声的表达则是半人马座Centaurus最令我难忘的地方。这台解码器充分发挥了R-2R宽松自然的架构优势,还原出了生动润泽的中频人声。梁静茹的《崇拜》是我少年时十分喜欢的一首曲子。但不知是演唱方式还是录音问题,这首曲子中总有较为严重的齿音,使得我在高还原度的系统上惮于欣赏她,总怕美好的记忆被打碎。但半人马座Centaurus告诉我:没有问题!试听《崇拜》时,歌手喉头的震颤与气息流动真切而温柔,那些吞吐间的齿音不再刺激,我可以全然沉浸于歌手深情声线营造出的凄婉之境。半人马座Centaurus修饰中频的方式并非持续让声音变暖甚至丢失细节,反而呈现出了一种透净与细腻兼具的人声风格,这种风格不但能够柔化演唱时的瑕疵,也对年轻女声的还原大有裨益,类似Eva Cassidy和手嶌葵的歌曲用这台机器演绎都可谓相得益彰。

五、使用心得
在单独体验和分别比较三款解码时,我也有一些额外的发现。首先是关乎于潜力与搭配的,我在先前查看资料时,发现D90 III Discrete官配的西装放是A90 Discrete,而D70 Pro OCTO和半人马座Centaurus推荐的耳放则是A70 Pro。于是我借来A90 Discrete,想看看效果如何。从素质方面来看,三款解码完全有搭配更加高阶耳放的潜力,在将耳放从A90 Discrete升级到Voyager后,声音的场面感和信息呈现均有提升。而在风格方面,因为A90 Discrete是一款风格较为直白的放大器,不如Voyager润泽,所以D70 Pro OCTO,尤其是D90 III Discrete的声音在聆听流行音乐时会显得平铺直叙,味道不足了,只有半人马座Centaurus还保留了相当程度的温润听感。
较之进阶定位的D70 Pro OCTO,我会更推荐D90 III Discrete和半人马座Centaurus的用家搭配更高阶的耳放来充分释放它们的素质潜力。而在味道方面若主听流行人声,还是需要为D90 III Discrete寻求一个可以互补的搭配;半人马座Centaurus则让人省心一些,只要选一个足够忠实放大它素质的耳放,就能够释放足够打动人的声音韵味了。
其次是调整机内设置的一些心得:无论是D70 Pro OCTO上滤波器的切换还是D90 III Discrete音色模拟,都能够带来相当可闻的音色改变,具有很大的把玩空间。我觉得尤其实用的是半人马座Centaurus上NOS/OS/Best的切换,当从NOS逐步切换到Best时,这台机器对于素质的表达会越来越趋近于D90 III Discrete,高频变得更加明亮,对于细节的呈现也会越来越显著。在使用它听歌时,我会根据唱片的不同切换两种模式——人声使用NOS,古典使用Best。如此一来二去,哪怕在听大编制交响乐时,我也不怎么想念D90 III Discrete了。

六、尾巴
这三款解码我反复对比把玩月余,越发觉得解码像厨师了——同样的食材,有人爱猛火快炒出镬气,有人偏好文火慢炖求醇厚。本来想选一道心头好,从此不再折腾的我,体验之后反而有了遍尝八大菜系之心。确实在这个越来越忙碌的世道下,简单快捷的一体化设备能够代替人们思考的过程,从而帮大多数人省下本就不多的时间。但是对于发烧友而言,如有机会还是应该尝试独立解码,尝试分体系统的。因为在更换和把玩的过程中,真的能够加深自己对于器材和声音的理解。
在我认知构建的过程中,这三款解码形成了不错的参考系,把从参数到听感的体验串联了起来。把玩的过程中我一边体验技术选择对听感带来的影响,一边动手调节搭配,对声音的可能性有了新的感悟。当参数表上的数值具化为耳中的音符时,所谓“参数”与“听感”的界限早已消解。或许真正的“科学精神”,从来不是执着于在示波器上绘制完美正弦波,而是努力地用技术回应每一双渴望的耳朵——无论它们追寻的是分毫毕现的演奏细节,还是灯火阑珊处的朦胧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