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期末考试都已经出分了,有两类人的成绩都特别稳定!
第一类,班级前三名,不出意外的还是那几个。
第二类,排在20名以外的这些学生,将中游位置的板凳都坐穿了,感觉平时也挺努力的,但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停滞不前。
同样的努力,为什么前三名人家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中游位置的同学却不能?
这两类学生的区别,还真不是智商,而是体现在下面这几点的不同。
1、一个是真努力,一个是假努力,前者能将行动转化为分数,而后者只能感动自己。
前三名的孩子,学习的时候脑子真的有在转,而中游位置的学生,就一直坐在那里写写写,画画画,学习都是很机械化的,真正能入脑的知识很少,学了一天下来,回头一看,很累却没什么成果。
这实际上也跟专注力有关系,平时很努力,但效率低,成绩差的孩子,专注力是很差的,他们的思维是很分散的,没办法集中精神去想问题,明明在做着这件事,脑子却经常想着另一件事。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提升专注力水平,适当运动、深呼吸、冥想、保持良好的作息、设定目标、心理暗示等方式,都能有效的提升专注力。
2、一个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有高要求;一个安于现状,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中游位置的学生,每天写完作业之后,基本不会再做其它练习了,想要让他们多写一个字,多做一道题,跟要了他们的命一样,死活不愿意。
而前三名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主动,会额外去做一些练习。
大家课堂上学的都差不多,而且现在学考分离严重,教的不考,考的不教,所以就得在课后多下功夫,不主动去做课外题,成绩想进步就非常难!
3、提前学是一种领先别人的重要手段,而且事实上充分预习也算是提前学的一种。
所以我们能看到,前三名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提前学,至少也会把即将学到的新课预习透;而中游学生基本就是被老师牵着走,老师教到哪里他们就学到哪里,连最起码的预习都很难做到。
没有预习,上课听得云里雾里,下课又被一堆作业困住,课本上的内容都学得迷迷糊糊的,写起作业也肯定慢吞吞,得一边做一边翻书查答案,效率极低。
预习能事先学懂30%的内容,上课认真听能搞懂50%的内容,课后再复习一遍搞懂70%,通过刷题整理错题,最终能搞懂全部。
这几个环节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而且刚开始的预习没做足,就会影响后面一系列学习上的效果。
不过上学日作业确实很多,想抽时间出来预习太难了!所以周末和寒暑假就得抓紧时间预习,这不又到了寒假,每一年的差距往往都是从下学期开始拉开的,而关键因素就是在于他们在寒假都做了什么?这个假期对于中游生来说,如果只做一件事,那一定是预习。
特别是数学、物理这些理科,不管是初一还是初二,下册的课本难度都会加大,寒假若不提前预习一遍,下学期肯定会学得很吃力。
但是预习不是说把课本看一遍就叫预习,想要收到预习效果,可以用万唯的《预习视频课》去学,21天就帮我们将下册的课本学得很通透,对于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套《预习视频课》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到下学期后,孩子的自信心爆棚,学习就会更轻松。
4、手机成了很多学生学习上的阻碍。
我跟不少中游生交流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其实是想学习的,但奈何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经常想玩手机,学没一会儿就跑去玩会手机,手机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神。
那我们也能看到,前三名的学生虽然也会玩手机,但是控制得比较好,学习的时候他们坚决不玩,只有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才会适当玩一玩放松一下。
所以对于手机的控制能力不一样,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
如果真心想学习,不想被手机影响到,那就寻找父母帮忙,把手机上交,只有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碰手机,能做到这一点的,成绩想不好都难!
5、中游生面对考试失利,能在那里沮丧很久,心态非常不稳;面对难题时,也是未战先怯,学习过程中也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对难点的深入钻研,遇到不会的题直接就看答案了。
碰到每一次不会做的题,其实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如果能迎难而上,改变畏难的心理,中游生定能有大进步。
而我们也能看到,排名前几的这些学生,他们在面对难题时,表现出来的不是害怕,而是兴奋,他们愿意去挑战,去攻克这些难点,哪怕一道题要花费数个小时也在所不惜。
学生若是有这种匠心精神,何愁成绩不好?
以上这五点不同,决定了学生在班级上面的成绩排名。中等生其实是最有潜力的,他们一旦进步,名次飙升,如果真想在下学期取得较大成果,这个寒假真得好好规划起来!至少要把预习做到位,不然下学期开学又陷入死循环,那就很难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