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上海女知青为爱留守,嫁入农村朝鲜家庭,老年直言从不后悔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5-01-22 15:42:34

1970年代初,上海的年轻女孩寿林娣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繁华都市,来到了吉林省延边的一个朝鲜族小村庄。当时的她不过20岁,正值青春年华,却在这个遥远的山村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她没有选择返回城市继续深造,也没有选择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相反,她将一切抛诸脑后,选择了留在这里,嫁给了本地的青年刘正允,开始了艰苦却充实的农村生活。她的这一选择,甚至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那么,这段从不被看好的爱情是如何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渐变得坚定不移的?她的生活又为何让人充满疑问与好奇?

从上海到延吉

1968年,寿林娣从上海市朝晖中学毕业。那一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青年下乡的浪潮。国家号召年轻人到农村去支援农业生产,许多学子响应了这一号召,背离了繁华的城市,投身到艰苦的农村。寿林娣也是其中的一员。

第二年春天,她离开了熟悉的上海,踏上了去往吉林省延吉县细鳞河公社细鳞河大队第五生产队的路途。

初到细鳞河,寿林娣面临着巨大的生活挑战。这里与她所熟知的上海完全不同,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极为简陋,交通更是极为不便。房屋破旧,村庄的街道上几乎没有现代化设施,四周是广阔的田野和起伏的山丘。

天气的寒冷和干燥,给生活带来了额外的困扰。每一顿饭,寿林娣都得自己亲手做,找不到常见的食材,甚至需要自己动手做些腌制的食品来保存。

最初,她住在简陋的村舍里,几乎与周围的村民完全不同。上海的衣着、谈吐与这里的朝鲜族社员相去甚远。刚开始,寿林娣常常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她没有被困扰住。她的内心坚信,只有通过与村民们的真诚互动,才能慢慢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

于是,她开始主动与社员们接触,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到田间的农活。寿林娣的善意和乐观态度让她很快融入了这个小小的村落。社员们亲切地称她为“上海美玉”。每当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寿林娣总是主动伸出援手。

她对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关心,尤其是年长的村民们,每当有谁生病,她都会送上自己家里寄来的药品,关心询问。

有时候,社员们会拿一些自家做的好吃的送给她,尤其是一些难得一见的传统美食,大家愿意与她分享自己的家乡味道。她对这些小小的心意心怀感激,每一次的赠送和接受,都让她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周围的环境也十分原始,寿林娣从未因此感到灰心。村里的道路泥泞,气候寒冷,物资匮乏,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每一天的劳动,她都认真对待,从不抱怨。

她会在清晨跟大家一起去田里干活,甚至在下雨天或是天寒地冻时也不退缩。就算手上冻得发麻,她也能坚持着完成每一项任务。

情比金坚

1972年,寿林娣在细鳞河大队遇到了当地青年刘正允。两人起初并不熟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刘正允是个朴实、憨厚的青年,和许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他勤劳善良,生活简朴。

最初,寿林娣与刘正允的关系并不被所有人看好。大家觉得,寿林娣是从上海来的,身份和生活背景与刘正允差异太大,两人之间的感情是否能够持久,谁也无法确定。再加上刘正允的家境并不富裕,周围人认为他无法给寿林娣提供更好的生活。

这些外界的声音并没有影响到他们。

随着日子的推移,寿林娣和刘正允的关系越来越深。刘正允为她做了很多事,甚至为她放弃了许多东西。为了这段感情,他一度因为心情过于激动,不吃不喝,导致生病卧床。

尽管如此,刘正允依旧坚定不移地表达着自己对寿林娣的情感。他的付出让周围的人也开始改变看法,认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真的。

在这个过程中,寿林娣也作出了自己坚决的选择。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返回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争取进城工作,寿林娣却放弃了这些机会。

她拒绝了可以帮助她改变命运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这个遥远的乡村,与刘正允一起生活。她不仅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也放弃了回到城市工作的可能。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决心。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波折,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彼此。刘正允努力工作,而寿林娣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一切,帮助家里分担压力。

他们的坚守终于打动了双方的家人。刘正允的父母虽然起初有所担忧,但看到儿子对寿林娣的深情和她对家庭的奉献,也逐渐接受了她。

寿林娣的父母虽然远在上海,但他们也最终理解了女儿的选择,尊重了她的决定。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双方的家人终于没有再反对,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从大管家到商场经理

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寿林娣在农活之外,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从田间忙碌归来,手里总是拎着沉甸甸的猪菜,背上往往还顶着一包沉重的农产品。家务活、农田的重活,一样都没有少做。

村里的生活艰苦,手头的资源也有限,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总是以实际行动为家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了能够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寿林娣不仅要种田,还需要做许多杂活。她会编草袋、搓草绳,把这些手工活做得十分熟练,有时甚至到砖厂去做些力气活。她早出晚归,常常工作到夜深,但从未停下过脚步。

通过这些点滴的努力,她逐渐让家庭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活中的琐事,家里的重担,她都一个不漏地担起了。每天除了忙农活,她还会抽空做些手工活,像是给丈夫和孩子们补衣服,整理家里的东西。

就算在晚上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她也会挑灯夜战,缝补衣服,把它们整理好,准备第二天穿戴。慢慢地,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生活变得更加宽裕了。

1975年,寿林娣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被招到供销社当营业员。虽然这份工作没有解放她的双手,但却让她有了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工作之余,她总会在晚上抽空挑灯夜战,继续缝补家里的衣服,卖一些自己做的衣帽。在供销社的工作中,她也展现了自己的细心与灵活,尽职尽责地为顾客提供服务。

寿林娣还会为家里缝制衣物,也会为邻里之间做一些补衣、修鞋的工作。她做的衣帽尤其受到大家的喜欢,每当有人需要修补衣物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热心帮助大家。

她的手艺传遍了整个村子,很多村民都愿意将自己破损的衣物拿给她修补,甚至愿意付一些小费。

1989年,寿林娣凭借着在工作中的表现,因业绩突出被调到延吉市当商场经理,而刘正允也被调去当了会计。县里的领导对她非常器重,认为她的能力和努力值得更好的机会。于是,领导提出了为她提供更好条件的建议,甚至表示愿意为她安排一套住房。

尽管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寿林娣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好意。她认为到延吉市去工作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回归故土

1990年代初,寿林娣和丈夫已经抚养了三个子女。在这段时间里,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还承担起了供养五个弟弟妹妹的重担。她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劳作与奉献。

孩子们在她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学业,而她的弟弟妹妹们也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成家立业。寿林娣从来不觉得自己为别人付出有什么不对,反而她始终感到无比的充实和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寿林娣的三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虽然他们都过上了较为稳定的生活,但寿林娣依然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2017年,寿林娣与丈夫在北京生活了整整20年后,决定回到延边定居。在延边,她曾经历了青春岁月,邂逅了爱情,奋斗过,也成长了。

虽然在北京的生活条件相对更好,但寿林娣始终觉得,她和丈夫的根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她说:“延边是我的家,是我的归宿。

我和老伴年轻时在这里相识、相爱,中年时在这里相知、相守,晚年时也将在这里相扶、相携。”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延边始终是她和丈夫心灵的归属。

回到延边的生活让她感到无比踏实和幸福。她和丈夫在延边,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身边有许多曾经的朋友和熟悉的面孔,每一条街道、每一片田野都充满了回忆。尽管晚年的生活变得更加安静,但这种平和与安宁是她最渴望的。

参考资料:“上海美玉”寿林娣与朝鲜族丈夫刘正允的一世情缘

0 阅读:0

宇寰谈这个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