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戮元勋,棘杖拔刺,朱元璋为子孙后代的筹划恰得其反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01-23 07:50:15

朱元璋,从16岁入皇觉寺剃度为僧做小行童开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到了28岁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直至40岁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短短二十四年的时间,朱元璋能够建立帝业,因素很多但得到了许多文武贤才的支持,特别是淮西的儒士和武士的扶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集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一是以他的老乡为核心的淮西武士集团,这部分人是主力,多是征战沙场的武将,一是有知识、有计谋的江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士集团。

开国后,朱元璋封28人为公侯,其中封公者仅6人,且全是淮西人,可见,淮西人在朱元璋的创建帝业中的巨大贡献。

冯国用,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喜爱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联合弟弟冯胜结寨自保,归附朱元璋,建议“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之后,受命掌管亲兵,委以心腹之任,多立战功,累迁亲军都指挥使。三十六岁去世,追封郢国公。

冯胜,本名冯国胜,因避朱元璋的字国瑞讳,后改名冯胜。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颇有功绩,封宋国公。

李善长,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在滁阳投朱元璋,掌书记,力主取金陵,图帝业,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

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率军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攻入元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汤和,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俘获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封信国公。

邓愈,原名是邓友德,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天生魁梧,勇武过人,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被赐名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屡败元军,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封卫国公。

常遇春,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四十岁北伐中原,暴卒军中。

李文忠,江苏盱眙(今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在母亲曹国长公主死后,随父亲李贞辗转乱军之中。朱元璋十分喜爱这个外甥,收为养子,改姓朱。朱元璋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后又复姓李,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封曹国公。

沐英,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后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四十八岁死于云南任所。

蓝玉,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由常遇春荐于朱元璋,从管军镇抚官至大都督府佥事,以西征有功,封永昌侯,后大败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封凉国公。

胡大海,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屡立战功,虽是文盲,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浙江境内苗族军队的将领之一蒋英,密谋叛投张士诚,将胡大海铁锤打死,被追封越国公。

胡惟庸,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后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再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上述这些淮西集团的重要成员,大部分来源于贫苦百姓的布衣之士,且大都是勇敢、刚毅的武人,与朱元璋有共同的不幸和命运,因此有一个共同目标,推翻元朝。

大明王朝的建立,淮西集团功不可没。

朱元璋问计李善长,如何征战四方?如何定天下?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为例,指出应效仿刘邦的为人处世之道。

朱元璋征询冯国用、冯胜兄弟夺取天下的计策?二人提出以金陵为根基,四出征伐倡仁义,不贪图金钱美女,天下则可平定。

朱元璋率军攻克皖南徽州,邓愈推荐名儒朱升。朱元璋仿效三国刘备亲顾茅庐,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时务策略。朱升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条成为一个时期内朱元璋奉行的基本方针,对他后来帝业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胡大海、李文忠、李善长等人还向朱元璋推荐宋濂、刘基、章溢、叶琛等浙东文人,这些人都成为朱元璋的座上宾,效忠尽力,出谋划策,成为朱元璋智囊团的重要成员。

朱元璋称帝初期,天下未定,管辖范围限于中原、江南和闽广地区,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虽然退出大都但仍保存完整的政府机构,而且拥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夏国的割据势力统治着四川;秦、晋、汉、关、陇地区以及天山南北仍被一些割据政权所控制。

此时的淮西集团将领们,分兵出击,四处征战,为大明王朝的统一不懈余力。

徐达、常遇春北伐军攻克大都,并改大都为北平府。常遇春、傅友德按照朱元璋的部署,率先头部队自北平出发,连克保定、中山、真定。冯胜、汤和率兵由河南渡河,越过太行关口,攻占泽州、潞州,与常遇春、傅友德形成两路夹攻之势,并与徐达的五十万部队相遇,迅速攻克西部重地太原。

徐达率常遇春、冯胜等率军渡黄河趋陕西,占领西安;徐达率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分兵两路,扫荡元朝残余力量,从潼关向西进军,出西路捣定西,进攻扩廓,而李文忠从东道出居庸关,向北经野孤岭、骆驼山进攻平开,逼使元朝残余势力从应昌、定西一线北撤,巩固了明朝北边的防御,为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

淮西集团的文官们,明初政治出谋划策。李善长悉心履职,表现了出色的组织才能,遵照朱元璋思想制订屯田垦荒措施,在西吴地区普遍推行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奖励开垦种植,对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加以控制。他还改革元制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立盐茶课、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等,开辟了财源,为明代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上开国皇帝杀功臣的屡见不鲜,《史记》《资治通鉴》常有记载,朱元璋也不例外。

随着明朝的统治日趋稳定,朱元璋对满朝都是淮西人开始担心害怕,恐怕这些人功高盖主,图谋不轨。

1362年龙凤八年,淮西骁将邵荣的谋反、谢再兴的叛变,再加上淮西人也逐渐居功自傲、肆意妄为,目无法纪,这让朱元璋对淮西人更是疑心。

汤和嗜酒妄杀,不守法度;赵庸随李文忠出征应昌;私占奴婢;废坏国法;廖永忠曾唆使手下的儒生窥伺朱元璋的旨意;以邀封爵;郭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薛显杀胥吏;杀兽医;杀马军;为了抢夺缴获的牲口;还杀了天长卫千户吴富。

尽管朱元璋谆谆教导,不时劝慰,但淮西的这些功臣宿将仍然我行我素,未见收敛,成为大明朝的潜在威胁。不得已,朱元璋开始对淮西人开始痛下杀手了,跟随他创建帝业的元勋宿几乎被杀绝。

从人的性格分析,朱元璋出身贫苦,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文化水平不高,目光较短浅,是个多猜疑的人,所以不管你功绩如何大,关系如何好,只要他产生了怀疑,便是绝对毫不留情,导演了一幕历史上最残酷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其实朱元璋杀戮功臣不仅仅是他们的骄奢权力和欲望的不断增长,最重要原因还是感到子孙孱弱,十分担心嗣君能否保住皇位和嫡长世袭的宗法制度。

这些淮西元勋,虽不足以影响朱元璋的皇位,但却逐渐成为皇权的威胁,一旦朱元璋死后,子孙是否能控制住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功臣宿将,元勋们是否会萌发野心,夺取皇位,颠覆朱明王朝,这是朱元璋日夜焦虑的问题。

当年太子朱标劝父皇朱元璋多宽大、仁慈,反对滥杀功臣。朱元璋把功臣比作棘杖上的刺,对太子道:“汝弗能执,使与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矣。”这就深刻地反映了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动机。

朱元璋费尽心机制造胡惟庸党案,把棘杖的刺差不多弄干净了,但太子朱标不幸病逝。面对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不惜再次动刀,迫不及待制造蓝玉党案,最后又先后诛戮了傅友德、冯胜这仅存的两员武将。

然而,朱元璋在屠戮元勋宿将的时候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藩王儿子们军权过重,也在觊觎皇位继承权,成为新的威胁。由于功臣宿将被朱元璋诛戮殆尽,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时,建文帝朱允炆既无骁勇善战的武将可调遣,亦无足智多谋的文臣可用,能用的只有年过花甲的老将耿炳文和纨绮子弟李景隆,这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