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己亥建储”的丑剧,溥儁的“大阿哥”之“立”与“废”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01-05 08:00:42

1898年6月11日,晚清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开展以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变法改良运动。103天后的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康梁出逃国外,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此后, 形同囚徒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的心中成为一个难以接受的皇帝,为了杜绝光绪的东山再起,慈禧太后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导演了一幕“己亥建储”的丑剧。

二十三年前的1875年冬,即同治十三年,慈禧太后亲生儿子,年仅十九岁而尚无子嗣的同治皇帝载淳“驾崩”,由谁继承帝位成为一个颇让人头疼的问题。

按照清朝祖制,嗣君必须要比已死的皇帝晚一辈,也就是说继承同治帝位的人应该是从比同治晚一辈的宗室近支中选立,最佳人选是“溥”字辈的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伦。

但如果溥伦上位,慈禧将升格为太皇太后,历史上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没有先例,也就是意味着慈禧将在宫中养老不能参与时政,这是慈禧万万不能做到的。

为了保持自己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地位,慈禧不惜顶住压力打破祖制旧例,不为同治载淳立嗣,而是亲自指定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四岁的载湉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改元光绪。

光绪皇帝入继大统做了皇帝后,奉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慈安太后为“东太后”,奉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慈禧太后为“西太后”,载湉住在养心殿,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再次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再过十四年,迨至公元1889年,十九岁的光绪皇帝“大婚”后,慈禧太不得不“撤帘归政”。但亲政后的光绪皇帝有名无实,在颐和园里颐养天年的慈禧则无名有实,仍旧牢牢地控制着朝政大权,满朝的文武大臣几乎均唯其“懿旨”是从,不过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也相安无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皇帝逐渐不满于这种“傀儡”地位,久思出人头地,再经甲午战争,光绪皇帝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果断地实行“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曾让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提出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宁愿就此退让皇位,绝不甘心作一个亡国之君。慈禧听了,愤怒道:“如果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了。”至此光绪与慈禧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慈禧等顽固派的破坏下,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了。从此以后,清朝“宫闱之内、母子之间,盖有难言之隐矣”,内部争夺皇位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摆在了明面。

慈禧太后先是对外声称光绪“病危”,企图谋害另立新帝。听闻此信社会舆论哗然,反对之声不断。当时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得到消息后,立即联络了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和许多绅商1231人签名,联名电告北京要求慈禧好生保护光绪, 否则将会引起各国的干涉。英、法等国公使为了他们国家的在华利益,也很关心光绪的命运,几次跑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吵着要推荐外国医生给光绪看病。

最后,法国使馆医生戴瑟维在意大利使馆翻译马·维西埃尔陪同下,进宫诊视光绪皇帝病情,诊断结果为血脉皆治,仅有微恙,慈禧太后借病废弃光绪的阴谋不攻自破。

慈禧太后的废帝行动暂遭遏制,但秘选帝嗣的工作却一直在进行。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始终对慈禧太后是一个威胁,于是慈禧太后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再次违背祖制, 给光绪皇帝预立储君。

爱新觉罗·溥儁,道光皇帝的曾孙,其父是咸丰皇帝胞弟奕誴的次子。奕誴在道光二十四年过继给嘉庆皇帝三子、道光皇帝的胞兄绵恺为嗣,承袭惇亲王绵恺的爵位,依清制降袭为惇郡王,曾任宗人府宗令,后被咸丰皇帝加封为惇亲王。奕誴的次子载漪少年时不读书, 刚愎自用,因喜好武被慈禧太后赏识,在咸丰十年加封为端郡王。

无论从支派的亲疏,还是论继承的次序,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均无份嗣立。但载漪却善于奉承,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且他的福晋 (溥儁的生母) 又是内蒙古阿拉善旗王爷的女儿,经常入宫侍候,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很讨慈禧的欢心。溥儁年方十五,时常随母入宫,慈禧爱他伶俐,亦就渐渐得宠。

难得如此好的机遇,载漪不由得做起儿子是皇帝的美梦。他极力拉拢承恩公崇绮、大学士徐桐、礼部尚书启秀等朝廷重臣,密定废立计策,企图借助慈禧太后的权势把光绪拉下宝座,溥儁取而代之。

对光绪皇帝恨之入骨的慈禧太后,看到重臣密谋废帝,乐见其成,立即召集诸王大臣入宫商议此事。

如何处理被软禁的光绪皇帝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光绪皇帝已经被剥夺了亲政权力,但仍然拥有公认的合法名义,各项诏谕也仍然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出。而且从年龄上看,光绪皇帝虽然体羸力弱,但毕竟远远年轻于慈禧太后,已入暮年的慈禧太后能否长期执政,也是一个极不确定的问题。

从常识上推断,慈禧太后先于光绪帝而死是极有可能的。一旦这种事实发生,光绪皇帝恢复亲政权力,并对曾积极投靠慈禧太后的顽固派王公大臣实施报复清算。这对于顽固派而言,不啻为一场政治灾难。因此,寻求一个经慈禧太后本人确认,并坚决仇视维新变法的皇位继承人成为顽固派所期望的目标。

经过商议,上下一心同意废除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甚至要在即将到来的明年元旦举行新帝登基大典。关于光绪废除后给什么待遇的问题,在场的王公大臣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只有大学士徐桐应答“可封‘昏德公’”。

七百七十二年前,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北宋的最后两位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作为金国的俘虏被押解到燕京。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大学士徐桐此时说起这个封号,不曾想到此言竟成了大清灭亡前的预言。

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在仪銮殿召集近支王公贝勒、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及南、上两书房翰林和各部尚书三十余人,当着光绪皇帝的面,宣旨:“皇帝嗣位时,曾颁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嗣子。现在皇帝多病,尚无子息,故拟立端郡王长子溥儁为大阿哥,承继穆宗,免致虚位。”预定庚子年元旦(1月31日)光绪皇帝行让位礼,改元“保庆”。

慈禧太后此举,没想到遭到了中外舆论的谴责,当时天下哗然,认为名为立嗣,实为废黜,一些地方督抚大员持暧昧不明的态度,特别是各国公使拒绝入宫祝贺,不支持慈禧的废立,迫使慈禧“建储”计划搁置,最后没能实现。

慈禧的换君计划失败了,溥儁没能当上新皇帝,载漪的春秋大梦也破碎了,看似一场“己亥建储”已落幕,但由此引发的更大危害埋下了种子。

载漪等人利用所谓外国干政来激怒慈禧太后,彻底分化慈禧太后同光绪皇帝及反废立派官僚的关系,造成列强逼迫慈禧太后归政的假象,并利用义和团促激中外关系的全面紧张,使慈禧同光绪及反废立派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迫使慈禧更快作出废旧帝立新帝的摊牌。利用义和团仇恨洋人的心理,怂恿义和团对抗洋人,企图东山再起,假义和团之手,企图杀死光绪皇帝,重夺帝位。

载漪、载澜等人摇身一变,都成了义和团的“大头目”,溥儁更是积极参加义和团的宗教迷信活动,成为义和团的忠实信徒。甚至在6月25日早晨,载漪、载勋等一班满洲皇族显贵,带领义和团众冲进宫禁,发动了一场意在危害光绪皇帝的弑君行动,幸亏被慈禧太后呵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1900年6月11日开始,大批的义和团团民开始涌进北京,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人。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慈禧太后起初是坚决镇压的,而是朝中的主战派王公大臣。

“己亥建储”前,反废立派把持朝局;“己亥建储”后至庚子事变期间,废立派在慈禧太后扶植下稍占上风,但该派色厉内荏,借助义和团的力量作冒险的孤注一掷,结果使清朝内外政策产生重大逆转,陷中华民族于庚子大灾难之中,影响殊大。

十天后,21日,形势急转直下,慈禧太后下令颁布《宣战诏书》,发布的战争动员令。此时的慈禧太后意识到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

清军的接连失败、义和团的不堪一击,最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8月15日清晨,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及隆裕皇后、瑾妃和大阿哥溥儁等人,在神机营管理大臣桂祥的保驾下,经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仓皇出逃,流亡到西安。至1901年9月7日,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经此事变,慈禧太后对于载漪的宠信一落千丈,下令革去载漪王爵发配新疆,撤去溥儁“大阿哥”名号改封承恩公。当了二十三个月的皇储、过了二十三个月宫廷生活的溥儁,就这样被慈禧太后一道旨令无情地抛弃了。

溥儁出宫后,迁到了北京城朝阳门内南小街西的惇王府的东跨院,后娶内蒙古阿拉善旗罗王的女儿。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辛亥革命后,凭借着“大阿哥”的历史身份,溥儁在北洋政府历届总统府都当是挂名参议,每年可以领到一笔可观的俸薪。

但溥儁婚后夫妇感情很不好,学会了吸大烟、捧女角,经常到酒楼、戏馆去鬼混。1921年挂名参议被取消。1924年“变旗地为民地”后溥儁失去生活经费来源,经济状况愈加拮据。

由于生活所迫,只得求助大舅哥时任蒙藏院总裁的塔王塔旺布里贾拉。因为塔王的侧福晋非常看不起溥儁夫妇,在塔王死后毫不留情地将溥儁夫妇赶出了塔王府,叫他们搬到了塔王府旁边马号附近的几间小屋栖身。

溥儁身遭如此冷遇,当然十分痛心,但他又无力自谋生活出路,于是积忧成疾,1942年他就病死在塔王府侧的栖身小屋之中,结束了这位“大阿哥”传奇的一生。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