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增五)回纥人在长安洛阳纵兵劫掠,为何唐代宗步步退让?

惊心鸟 2025-01-12 02:45:53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唐朝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其万国来朝的天朝威仪让周边各国向往。唐朝的军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的,没有国家敢在唐朝地盘上兴风作浪。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唐代宗李豫时期唐朝居然遭受着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的隐忍。当时回纥人的军队在长安和洛阳这种国家重地纵兵劫掠,可一向强大威风的唐朝居然无力制止。唐代宗李豫对回纥军队的嚣张跋扈步步退让,客观上纵容了对方烧杀抢掠的嚣张气焰,让唐朝百姓深受其苦。自贞观之治以来横扫东亚的唐朝为何会堕落到如此地步,本章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回纥军队进入唐朝境内是从安史之乱时开始的,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南下攻打长安,一路上势如破竹,将唐朝几乎逼入了绝境。安禄山大军贡献长安后,长安君臣分两路出逃。一路是唐玄宗李隆基带队,逃到巴蜀成都避难。一路由皇太子李亨带队,前往灵武整军复国。李亨到了灵武后在群臣拥戴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李亨继位后先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然后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名将郭子仪为中军副元帅,拉开了反攻长安的序幕。这次出兵唐朝集合了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兵力,目标直指长安。

从史料上看,这次参与收复长安的军队中不只是唐朝边境的各节度使驻军,还有从西域各国借来的军队,其中回纥军队就有数万人之多。为了取信于西域军队,唐肃宗李亨下诏,让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于是回纥军队接受唐朝的指挥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当时唐肃宗李亨急于收复长安,便于回纥方面达成协议,“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众所周知,唐朝的长安是全世界最为富庶的城市,唐肃宗李亨的许诺顿时让回纥太子叶护非常激动,回纥军队对长安的财富早就垂涎三尺了。

长安收复后,回纥太子叶护第一时间要求唐朝兑现诺言,却遭到了广平王李豫的阻止。李豫为了保护长安的财富,向叶护许诺,等到收复东都洛阳后再履行约定。考虑到与唐朝的长期合作关系,叶护答应了这个请求,把军队交给唐朝名将仆固怀恩,带去攻打洛阳。后来仆固怀恩率领汉夷联军追击东逃的安史之乱叛军,一直打到洛阳城下。叛军方面镇守洛阳的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听说唐军到来便弃城而逃。回纥军进入洛阳后收取了府库财帛,并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直到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给酬谢,回纥军才停止了劫掠。

这次劫掠虽然是唐肃宗李亨事先向回纥方面许诺的,但也开启了极坏的先例,使得回纥军队在中原大地上越发的骄狂。因为李豫和叶护是结拜的关系,所以唐朝和回纥在战略上结成了同盟,回纥在中原有了长期的驻军。李豫继承皇位后,大量引入回纥军队进入中原平叛,甚至回纥汗国的登里可汗亲自率众前来助战,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此后回纥军队在中原越发的不可一世,回纥可汗竟然让雍王李适向他下拜。此时双方还闹得非常不愉快,李适的幕僚药子昂、李进、韦少华、魏琚遭到回纥兵的鞭打,其中韦少华、魏琚伤重而死。

当时回纥军队驻守洛阳非常骄狂,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他们纵兵掠夺,焚烧圣善寺、白马寺,杀死一万多人,并且肆意垢骂官吏,甚至在夜间带兵砍开含光门,闯入鸿胪寺等官府要地。面对回纥军队在唐朝东都的这些不法行为,李豫不但没有派兵阻止,反而步步退让。后来为了加强唐朝和回纥战略同盟,唐代宗李豫将名将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派出兵部侍郎李涵持节册封,赠彩绸二万。即便如此回纥军队对唐朝没有丝毫的尊重,哪怕是留在长安的军队也不给唐朝面子,各种劫掠坊市的行为时常发生。

唐代宗李豫面对这种情况非常尴尬,竟然没有能力派军队出面解决,只能让宦官刘忠翼去劝说回纥人罢兵。如此以来回纥军队嚣张的气焰更加不可一世,视长安大小官员如草芥,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了。回纥军队强了长安县令邵说的马,有司也不敢严责。回纥人在长安杀人,京兆尹黎干擒获凶手,李豫却下诏赦免凶手。回纥人在长安东市杀人,市人将凶手绑送万年县监狱,回纥军队的首领来竟然劫狱,砍伤狱吏,大摇大摆的带走杀人凶手。而面对这种丧失国体尊严的事情,唐代宗李豫却步步退让,不敢向回纥人发起责难。

除此之外,回纥人每次高价贩卖马匹到长安,唐代宗李豫明知是大坑,也要付钱买下,简直是屈辱之极。曾经被认为是东亚各国共主的唐朝,在唐代宗李豫年间竟然堕落成这样,被回纥这个西域效果各种欺辱,实在是让人感到难堪。一个安史之乱就让唐朝堕落到如此么?看历史书的人都感到非常的不解,也对唐代宗李豫向回纥方面的步步后退感到愤愤不平。是什么原因让唐代宗李豫如此软弱呢?真的是因为他和叶护的结拜关系,还是什么其他的条件呢?从当时的历史文献来看,主要原因还不是在安史之乱,而是在吐蕃方面。

安史之乱初期,唐军面对安史叛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是一触即溃,很快丢失了洛阳、长安等大乘,国家岌岌可危。这个时候唐军借助回纥军队的力量重振旗鼓,达到了收复长安和洛阳两京,遏制各地局势的目的。到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时,安史之乱虽然没有被平定,但唐军面临的局势已经好了很多。安史之乱叛军南下江南的战略途径已经被遏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回到唐朝的统治之下,国内的局势已经完全扭转。从当时的情况看,安史之乱叛军只是依托河北和山东负隅顽抗,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当时因为安史之乱叛军内部矛盾激化,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先后在内讧中身死,最后统领大军的史朝义已经摇摇欲坠了。唐代宗李豫继位一年多以后,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北、山东各地的叛军藩镇纷纷向唐朝投降,延宕八年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可以说在唐代宗李豫执政期间,安史之乱的叛军已经不是主要威胁唐朝统治的存在。即便是后来投降后听封不听调的河北三镇,也难以对长安朝廷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有人认为是安史之乱让唐朝虚弱如此,使得唐代宗李豫不得不向回纥方面妥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从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局势看,唐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安史之乱的叛军和投降后的藩镇,而是在西部和西北边境上频繁向唐朝挑衅的吐蕃军队。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原军队一触即溃,为了平定内部叛乱,唐肃宗李亨调集了西部和西北边军前往中原平定安史之乱。

于是唐朝西部和北部出现了兵力空虚,吐蕃趁机出兵陇右、河西,占领大量土地,甚至一度攻陷了长安。吐蕃除了在唐朝西部边境蚕食土地外,还在西南部兼并州县。根据史书记载,唐朝西南部姚州都督府及所辖三十二夷州和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都被吐蕃方面纳入了版图的范围。

面对吐蕃咄咄逼人的攻势,唐朝西南的驻军办法并不多。西川节度使高适连战连败,丧失了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权。于是唐朝财赋“外府”蜀地和军事重镇成都处在吐蕃的虎视眈眈之下,形势非常不妙。在整个唐代宗李豫执政的时期内,唐朝和吐蕃的战争一直处于高度激烈的状态。为了应付吐蕃从西南和西北发起的攻击,长安城每年秋季都要戒严,称之为“防秋”。后来郭子仪、马璘等将领在西北大破吐蕃军队,才让形势开始逆转。然后李豫撤换了西川节度使高适,把剑南东、西川合为一道,派黄门侍郎严武担任节度使。

严武上任后重振旗鼓,向吐蕃军队发起了反攻,当年就攻破了当狗城,攻取了盐川城,逆转了西南方向对吐蕃的战略形势。此后西川节度使崔旰多次击败吐蕃军队,让吐蕃的攻势得到遏制。到了唐代宗李豫末年,由于吐蕃内部矛盾激化,不得不向唐朝请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才逐渐走向了结束。可以说在整个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除了前两年唐军的主要目标是安史之乱叛军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吐蕃军队作战。这场战争持续超过了十五年,对唐朝西北和西南造成了极大的边患危机,甚至直接影响到了长安的存亡。

回纥虽然没有参加这场战争,却在战争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回纥是西域大国,实力非常雄厚,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力极大。他们每次出兵除了自己军队外,还裹挟西域各国的军队。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回纥是处于左右逢源的地位。早在仆固怀恩的叛乱发起时,就是通过回纥联络吐蕃,使得西域联军攻打唐朝。如果不是郭子仪及时瓦解了朔方军,让仆固怀恩无兵可用,否则就酿成了大患。所以在这样三国互相制衡的局势下,回纥倒向谁,谁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是唐代宗李豫不敢得罪回纥,非常忌惮对方的原因所在。

由于安史之乱时回纥在唐朝境内有不少的军队,而且都驻扎在长安和洛阳附近。如果这些军队和吐蕃里应外合,那对唐朝的威胁是非常致命的。真要发生回纥反叛的事件,就算郭子仪有通天的手段,恐怕也难以再次力挽狂澜了。处于这样的考虑,也是为了拉拢回纥,安定周边局势,唐代宗李豫选择了对回纥采取妥协的政策。他的步步退让,虽然让回纥在唐朝境内日渐骄横,各种劫掠百姓的事件频繁发生,但也把唐朝的吐蕃的战争控制在两国范围内,没有扩大到整个西域,也没有威胁到唐朝境内各地的安全。

从整个历史阶段上来看,唐代宗李豫对回纥的妥协,显然是暂时牺牲唐朝的经济利益和尊严,赢得对吐蕃作战的时间和空间。只要解决了吐蕃问题,回纥留在唐朝境内的小股军队根本不足为惧,被唐军驱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在唐代宗李豫去世的前一年,代州都督张光晟便在羊虎谷击败回纥入侵太原的军队,拉开了唐朝反击回纥的序幕。此后数年,一直到唐德宗李适初年,回纥在入侵唐朝多次失败后气焰遭到沉重打击,两国局势才发生了巨大转变。总的说来唐代宗李豫对回纥的妥协和退让,更像是为了国家,忍辱负重的选择,但民间百姓来说是不堪回首的灾难。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