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3月26日签署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行政令时,新德里的决策层陷入震动。这项4月2日生效的政策未给任何国家豁免,直接冲击印度价值42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莫迪政府终于认清现实,2月访美时特朗普那句“美印即将成为对等关税国家”的“玩笑”,竟是关税战的前奏。
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该国35%的曲轴、48%的变速箱依赖进口,其中美国供应商占比达28%。关税新政将使塔塔、马恒达等本土车企成本激增19%,导致至少8万个工作岗位流失。更严峻的是,印度对美出口的医药原料药、纺织品等商品也可能被纳入下一轮加税清单,这些领域占印度对美出口总额的41%。
印度商务部宣布放宽54类中国电子元件进口限制,包括智能手机关键零部件。这一调整直指现实需求,中国品牌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市场72%份额,小米、vivo等企业在印工厂年产能达2.3亿部,支撑着印度“数字印度”战略。
在基建领域,中印合作出现转折信号。印度铁路公司重启搁置3年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招标,明确要求采用中国CRRC的列车控制系统。该项目总造价170亿美元,中国技术的引入可将建设周期缩短2年。此外,印度首次允许中国工程企业参与德里-孟买工业走廊的智能化改造,涉及金额45亿美元。
他首次承认“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强调要将中印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状态”。这一立场的转变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印度陆军将中印边境实控线附近的兵力后撤15公里,暂停了在藏南地区的6个哨所扩建工程。
军事专家分析,印度态度的软化与其装备困境密切相关。印度陆军68%的冬季高原装备、空军45%的无人机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在中印边境西段,印军使用的HM-V3型防寒服正是中国江苏企业的产品,其零下50℃的防护性能远超印度本土产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致电印度外长,要求其“重新考虑对华技术合作”;而国内民族主义团体则抗议“向中国低头”。但经济数据揭示残酷现实:2023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1013亿美元,其中78%来自机电产品和工业原料,这些正是“印度制造”计划的核心支撑。
菲律宾近期邀请印度加入“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试探遭冷处理,反映出新德里的谨慎。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指出:“在制造业升级和基建现代化领域,中国的不可替代性远超美国。”
莫迪的转向虽带来短期缓和,但深层矛盾仍未解决。印度对中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机制依旧严苛,2023年以“数据安全”为由否决了字节跳动1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而美国正酝酿通过《关键矿产联盟法案》,试图将印度纳入针对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体系。
当特朗普的关税重锤落下时,孟买港的集装箱货轮正装载着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主板驶向诺伊达工业区。这场地缘博弈的棋局中,印度的每一步都关乎14亿人的发展未来。莫迪能否在战略摇摆中走出一条自主道路,考验着这个南亚大国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