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煤矿小城出不了凤凰?
煤城飞出“视后”?
鹤岗,这个以煤炭闻名的地方,可能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灰扑扑的街道。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孕育出了后来的国家一级演员刘佳。
小时候的刘佳,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热衷于玩闹,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趴在剧院的窗台上,看舞台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
那些水袖翻飞,台词念唱,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回家后,她还会缠着父母,一遍遍地复述《雷雨》的台词。
命运的齿轮,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转动的。
中学的时候,刘佳在学校的礼堂里演了一出《茶馆》里的康顺子。
她把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硬是演出了老北京茶馆的沧桑感。
为了琢磨人物,她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眼神,力求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符合人物的内心。
她的班主任都忍不住感慨:“这孩子眼中有戏。
”那时的刘佳,已经拿了一大堆的奖状,当别的艺考生还在临时抱佛脚的时候,她已经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奔赴她的艺术梦想。
1998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外,挤满了精心打扮的考生。
刘佳素面朝天,却用一段即兴表演,让考官们眼前一亮。
她演的是一个突发腹痛的孕妇,把孕妇的痛苦、挣扎,甚至连呼吸的节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据说,当时现场的工作人员都以为是真的,差点要叫救护车。
这个小插曲,成了当年艺考圈里的一段美谈,也让刘佳在还没入学的时候,就收到了剧组的邀约。
在拍摄《黑三角》的时候,为了呈现角色毒瘾发作的真实状态,刘佳三天只靠清水度日。
那种憔悴、那种绝望,把导演都吓了一跳,连喊三条才过。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会乘胜追击的时候,25岁的刘佳却突然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
当红时,她却隐婚了!
原来,她在一次剧本研讨会上,认识了编剧李培森。这个比她大13岁的男人,没有用鲜花、钻戒这些俗套的方式,而是每天手写观影笔记,用他对电影的独到见解,慢慢地叩开了刘佳的心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事业上升期,刘佳选择了回归家庭。
就连她的经纪人,都是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她结婚的消息。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但刘佳却觉得,家庭生活给了她更多的沉淀,也让她的表演更加有深度。
沉寂了十年之后,刘佳带着《昆仑女神》震撼回归。
为戏,她不要命!
她学会了挤牦牛奶、捻羊毛线,甚至连藏语敬语都说得比当地的导游还溜。
在拍摄雪崩的戏份时,她遭遇了意外,被救出来之后,第一句话竟然是问“镜头保住了吗?
”这种敬业精神,让她在捧回飞天奖的时候,特别感谢了自己的丈夫:“他教会我生活才是最好的表演课堂。
”
刘佳的婚姻生活,一直都非常低调。
她和丈夫李培森结婚37年,几乎没有传出过任何绯闻。
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这实在难能可贵。
很多人都好奇,他们是如何保持婚姻的稳定的?
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懂得尊重和理解对方。
李培森是编剧,他理解刘佳对表演的热爱,支持她的事业。
而刘佳也懂得体谅丈夫的付出,尊重他的创作。
刘佳的儿子,也成为了她的骄傲。
他留学归国,一家三口被拍到在超市里认真挑选牛排。
这种平凡的幸福,在娱乐圈里显得尤为珍贵。
很多人都觉得,明星的生活总是光鲜亮丽,但其实,他们也渴望拥有普通人的幸福。
刘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事业和家庭是可以兼顾的。
她没有为了事业放弃家庭,也没有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她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如今65岁的刘佳,依然活跃在荧幕上。
她在《你好,李焕英》中饰演的母亲形象,更是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再次翻红。
但是,比起红毯上的闪光灯,她更享受在家给丈夫读剧本的时光。
她觉得,那些奖杯,都比不上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光。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时,刘佳晃了晃手机里丈夫发来的“今日菜谱”,笑着说:“所谓影后奖杯,不过是生活这场大戏的纪念品。
”影后?
不过是生活纪念品!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刘佳来说,表演是她的事业,是她热爱的东西。
但是,家庭才是她最终的归宿,是她幸福的源泉。
那些奖杯,只是对她事业的肯定,而真正的幸福,是和家人在一起,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
刘佳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追求成功,都在努力赚钱。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和事。
我们应该像刘佳一样,学会平衡事业和家庭,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要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自己的人。
所以,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经营,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就像刘佳一样,即使是国家一级演员,即使嫁给了富豪,她依然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能找到它。
而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生活这场大戏的纪念品,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演绎这场戏,如何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