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3月,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3年多,回顾战争之初也能看出双方的“机缘巧合”:俄罗斯想着快速击败乌克兰,没想到乌克兰在北约的帮助下硬是撑住了;乌克兰想要拖垮俄罗斯,俄罗斯各方面所表现出的韧性也越来越强。
北约帮助乌克兰是写在明面上的事情,但其实俄罗斯也同样有“金主”,他们也能靠着这种方式找到突破口。

现代战争,芯片是必需品
回顾2022年,当俄罗斯已经陷入消耗战后,世界上看好俄罗斯的国家已经不算太多了。
毕竟从战略层面思考,只要没有打赢,对于俄罗斯来说就是输了,普京想要带领这个国家朝西争取更多的空间,一旦用战争手段都无法实现目标,今后再想用其他方式实现目标就更加困难了。
再者说,这场战争压根不是人数战,俄罗斯基于各种考虑的情况下也并未拼尽全力,只是死死打击乌克兰无法松手。
美国自然也是有信心带领欧洲拖垮俄罗斯的,自从冷战之后,美国一直采取封锁和围堵的策略,导致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处境异常艰难,直到普京时代才有所改观。

经济和军事是相互支撑的,前线情况好了,后方的经济就好。
战争持续了3年,俄罗斯前线的战争依然气定神闲,后方的经济在各种制裁下同样展现了非凡的韧性,这也是特朗普上台后认为“不应该打下去”的一大原因。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与普京推行的政策有关,由于他认清了西方围堵的策略,于是提出了粮食自主安全说,到了战争爆发前的2020年,俄罗斯粮食完全能够稳定自给自足。
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俄罗斯才能更好处理其他问题。
战争爆发后,很多国家第一时间就面临着站队问题,而俄罗斯强制要求不友好国家或地区以卢布为单位结算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通过这一项法令,俄罗斯方就能充分掌握能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减少来自西方联盟的负面冲击。

总体来看,俄罗斯经济呈现“欧洲核心主导、亚洲资源依附、东西差异悬殊”的特点,靠着特点去匹配政策,军工企业成为工人的直接受益者,工资水平较之前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哪怕到了2024年,俄罗斯的征兵补贴力度还在提高,这一措施不仅有效补充了兵员,还迅速扩大了内需。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观点,只要战争发生,老百姓出于对生存的担忧会把钱存起来,可俄罗斯就在实践角度展现出另一面:转化为消费。
其实这也没有逃脱经济学的一般规律:激活民间需求,让经济获得更持久的增长动力,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反制裁经济学”: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年,经济韧性源自自主性的深度构建,才能不断创造弹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真正的经济安全绝非与世隔绝,尤其是在一个大国遭遇战争风险时,更是应当构建“自主可控+多元备份”的防御型战略体系。
这些事乌克兰没有想到,就连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没有想到。
欧洲政客们还是基于对俄罗斯的担忧,鼓励泽连斯基继续下达攻击命令,配套的则是拍着胸脯的承诺与源源不断的援助;从经济角度出发的特朗普则看到了故事的结尾:再打下去乌克兰要被彻底消耗,俄罗斯反倒逆势增长。
所以他不打算继续“帮助”乌克兰了,而是对来到白宫的泽连斯基举起“镰刀”。
似乎,过去打仗的这3年多来,乌克兰从来没有想到美国竟然会对自己露出如此嘴脸,一份矿业协议就能让这个被战争深深创伤的国家变得债台高筑。
更令乌克兰感到气愤的是,明明美国完全站到俄罗斯的对立方,但俄罗斯背后依然站着“金主”,他们还能为俄罗斯提供持续的物质保障,使得俄军的导弹越打越准。
当然,美国也没有料到这种局面的出现,他们更是无可奈何。
俄罗斯的“幕后之人”
当今时代,战争有两个大背景。
只要不是世界级规模的战争,绝大多数国家都会以发展经济为主;局部全面战争同样不太可能爆发,大多是杀伤力有限的尖端武器之间的较量。
美国制裁俄罗斯的时候,想要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进来,特别是对于俄罗斯来说有帮助的国家。

但就在许多国家拒绝俄罗斯商品的时候,印度坐不住了。
美国警告过,但印度硬是从中嗅到了商机,先是从俄罗斯购买原油,靠着国内成熟的加工体系做成成品油,转头就卖去了欧洲,中间还能大赚一笔,直接实现了三赢。
俄罗斯需要出口原油,赚到了卢布;印度作为“商人”,通过如此一进一出从战争风险中赚了不少利润;欧洲需要进口原油,没办法从俄罗斯直接购买,则向印度购买,反正表面上和俄罗斯无关。
就这样,印度渐渐成为了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买了原油又要买煤炭。
欧洲也同样被俄罗斯制裁,什么能源都很紧缺,一些国家就连百姓过冬都成了问题,就算美国施压,反正什么东西都能从第三方购买。

这下,印度就得搞好和这个“原产地国”之间的关系了,俄罗斯需要的东西也能从印度买,印度同样有利可图;对于印度来说,只要不给俄罗斯卖武器,美国也拿他们没办法。
到了2024年9月,英国《金融时报》才刊登文章,并指出是援引俄罗斯政府文件:俄印贸易往来不仅限于能源,还涉及电子产品、生产设施和军民两用产品。
该报刊还明确说明,是看到了遭泄露的俄罗斯政府通讯信件才得到的可靠信源。
后来,还有被挖出的熟悉相关项目的印度商人表示:“那些产品并不是非要高端,也可以是低价值的电子产品,如冰箱等家电当中的电子部件等,可以直接把这些商品出口到俄罗斯,也能把里面的电子部件直接取出来运往俄罗斯。”
欧洲国家得知这些事情后显然不高兴了,印度总理表面上一直致力于推动印美关系,可在贸易细节上却是向着俄罗斯的,在2023年到2024年,两国贸易总额一度达到660亿美元新高,这个数字比冲突之前增长了5倍之多。

电子产品就意味着芯片,美国巨头公司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制裁俄罗斯,但架不住芯片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这种东西可以装在家电上,也能装在导弹上,只要能用就行。
《纽约时报》也报道了相关内容:尽管美国政府对俄罗斯实施了严格的芯片出口限制,但俄罗斯在导弹系统中仍然大量使用了英特尔、AMD、美光等美国公司的芯片。
过去的世界贸易一直有着明显的全球性特点,供应链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美国说断就断,自然是无法彻底斩断俄罗斯购买渠道的。
调查结果也显示,这些芯片是通过多家供应制造商运送至俄罗斯境内的,俄乌冲突开始后,俄罗斯购买的数量反倒越来越多。
乌克兰军方也在调查这些俄罗斯武器的供应商归属,也发现了一个有些痛苦的现实:俄罗斯装备的零部件至少来自于30多个国家。
俄罗斯自己生产的导弹精度确实不行,还是得靠一些外国零部件,只要他们能弄到这些零部件,就一定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比如Kh-101型号的导弹,就被发现了至少35个美国制造的芯片,涉及的公司有德州仪器、爱特梅尔等等。

美国再怎么想禁止也不可能,很多元件压根就是民用的,除非美国做好让自己经济倒退的打算,商务部长雷蒙多也承认了:“尽管对俄罗斯实施了严格的出口管制,但俄罗斯依旧能从各种渠道获得芯片。”
相比于“偷偷摸摸”的印度,还有个强势的国家站台俄罗斯:伊朗。
要说印度只是向俄罗斯提供了各种他们需要的军事装备零部件,那么伊朗则被美国发现是直接给俄罗斯提供导弹,这是美国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2024年9月,美国正式通知了盟国:伊朗向俄罗斯转让了短程弹道导弹,用于在乌克兰的战争。
哪怕过去几个月白宫方面一直要求伊朗“管好自己”,可伊朗和美国做对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后果。
这下,反倒是美国率先跑到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伊朗:“任何把导弹转让给俄罗斯的行为,都会导致更多乌克兰平民在战争中丧生,伊朗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将会严重威胁到欧洲的安全,从而波及世界各地。”
这样的说法也过于可笑了,难不成美国和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的武器就没有威胁世界和平吗?

伊朗也不跟美国他们争吵,反倒在当月就否认了相关报道,并表示:对乌克兰冲突立场没有改变。
至于具体的立场,伊朗代表团则向记者表示:“伊朗认为向参与方提供军事援助是非人道的,会导致伤亡人数增加,伊朗不采取此类行动,也呼吁其他国家不要向冲突方提供武器。”
这样的发言也就很玩味了,在不承认的同时还用相同的语言狠狠批评了北约,也从另一方向回怼美国“只准州官放火”的行为。
转头到2025年初,伊朗便正式与俄罗斯签署了《俄罗斯与伊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那会正赶上特朗普宣誓就职,伊朗与俄罗斯在此时搞了个大动作估计也是有意而为之;这两个国家有个共同特点,便是遭受了西方全面制裁和外交孤立,他们之间加强战略协作,当然是为应对西方压力。

种种都在表明,俄罗斯并没有在西方的逼迫下走向山穷水尽,他们总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美国也该意识到,在全球供应链如此复杂的新时代之下,想要彻底隔绝一个国家是几乎不可能的,特别是拥核大国会想尽办法在稳定住局势的同时继续扩展发展空间。
那么,与乌克兰类似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应该明白:美国是不可靠的。
参考资料
1.俄罗斯与伊朗为何升级两国伙伴关系? 环球时报
2.三年了,俄罗斯战时“反制裁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