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亭栋:独创砒霜治疗法,让人匪夷所思,他却让世界感受中医魅力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3 04:02:21

人们通常对砒霜心存恐惧,认为它是毒药,但张亭栋教授,却巧妙地将这一被视为“死亡良药”的物质,用来拯救无数生命。

张亭栋于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年轻时,他便显露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1947年开始接触医学,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市医科大学。

与许多年轻的学者不同,张教授并未急于追求个人名利,他选择了低调务实的道路,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自己的团队一起,攻克了无数医学难题,创造了诸多值得骄傲的成就。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砒霜疗法的成功应用。砒霜作为一种常见的毒物,长期被视为致命物质。

张亭栋教授的团队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将其转化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亚砷酸注射液。这种药物的研究过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白血病被视为医学界的“绝症”,许多患者在确诊后不久便因病情急剧恶化而去世。

张亭栋教授的团队并未因此退缩,而是继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积累了超过1200例的病例数据,并最终成功研发出具有治疗效果的砒霜类药物。亚砷酸注射液通过诱导癌细胞分化或促使其凋亡,从而有效地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医学界的一次突破。

张亭栋教授强调,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是这种集体智慧和协作,才让这个成果得以实现。

虽然砒霜治疗法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但这一研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张亭栋教授和他的团队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实验验证,才敢将这一疗法推广应用于临床。

在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挑战时,张教授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谦逊,不追求个人名利,而是专注于如何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他曾表示,科研工作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有半点的虚假,尤其是临床药物的实验更是不能出任何差错,因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亚砷酸注射液的成功问世,使得砒霜这一物质的治疗潜力被重新评估,也为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打开了新的方向。尽管这一疗法的研究过程艰难且漫长,但张亭栋教授和他的团队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张亭栋教授的成就并不仅限于此。在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之外,他一直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他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将个人的荣誉置于集体的成绩之后。

在接受国际荣誉和奖励时,他总是强调,这些成就并非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团队、属于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张教授的这一精神,也使得他在国内外医药界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1971年的东北,寒风凛冽。张亭栋站在一间偏僻的乡村卫生院门前,皱眉打量着这座破旧的平房。

作为省委调查组的代表,他本不该对这次考察抱有太大期待——一个小小的乡村卫生院,怎么可能治愈癌症?但上级的命令不容推辞,他还是来了。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刺鼻的中药味。让张亭栋意外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卫生院里竟挤满了人。病床边、走廊上,到处都是前来求医的患者。他们中有的面色蜡黄,有的骨瘦如柴,却都流露出对生的渴望。

偶遇奇迹 探寻真相

正当张亭栋在人群中穿行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闯入眼帘。那是位曾在哈医大附属医院就诊的晚期癌症病人,半年前他为这位病人下过病危通知——当时的病人已经虚弱到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可此刻,这位病人却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正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个大馒头。

震惊之余,张亭栋立即上前询问。病人认出了他,激动地述说着自己病情好转的经过。短短半年时间,不仅能正常进食,连体重都增加了十几斤。这样的转变简直不可思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张亭栋深知晚期癌症病人的预后情况,这样的改善几乎闻所未闻。

带着满腹疑问,张亭栋找到了卫生院的老中医。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说话慢条斯理,却道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答案:他使用的是一副"以毒攻毒"的方子。听到药方成分时,张亭栋倒吸一口冷气——砒霜、轻粉、蟾酥,每一味都是剧毒之物,却在老中医的手中变成了救命的良药。

为了确认疗效,张亭栋立即安排那位病人返院检查。各项指标的确显示出明显好转,这个发现让整个调查组都震动不已。

当这个神奇的药方经媒体报道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却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的病例。有的病人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病情。

面对争议声中渐渐消失的药方,张亭栋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始终相信,既然这个方子能治愈某些患者,就一定蕕藏着重要的医学价值。

或许,关键不在于简单地模仿配方,而是要找出其中真正起效的成分。如果能够揭开这个谜题,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治疗路径。

桃李不言 春风化雨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医学研究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这时的张亭栋已经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了近二十年。

当上海血液病研究所主动寻求合作时,这位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的医生,终于等来了他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的时刻。

合作交流期间,张亭栋带着多年来积累的临床数据和治疗经验,与上海的专家们进行深入探讨。

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研究方法,让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机理得到了更科学的论证。

这次合作不仅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更为这种治疗方法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岁月里,张亭栋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扩大临床研究范围。他亲自参与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超过1200人,每一个病例都被他仔细记录,每一次治疗效果都被详细分析。

这些珍贵的临床数据,为后来砷剂药物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传统中药与现代西药的结合,在张亭栋的实践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他研制的砷制剂不仅保留了中医"以毒攻毒"的精髓,还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实现了精确剂量控制,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种创新性的治疗方法,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时光飞逝,张亭栋的研究成果开始获得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他研发的亚砷酸类药物,已经成为全球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用药之一。

这一成就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学工作者的智慧和担当。

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和赞誉,87岁高龄的张亭栋依然保持着一个医者最朴素的本色。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上,当被问及个人成就时,他只是微笑着说,自己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了一小步。这份谦逊,正是一个真正科学家的品格。

更让人敬佩的是,即便到了耄耋之年,张亭栋仍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他常常思考,三氧化二砷的医疗价值应该不仅限于白血病的治疗,或许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也大有可为。这种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让他的医学生涯熠熠生辉。

张亭栋用毕生精力,将一味剧毒之物转化为救命良药,用实践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关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这或许就是他留给医学界最宝贵的财富。

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正是像他这样执着追求、默默耕耘的医学工作者,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资料:

砒霜治癌症、提高铜性能、开创数学新领域:他们获科学大奖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虞涵棋 贺梨萍 张唯

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九)——张亭栋教授等与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