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处,四条大河环绕其间:北面的浊漳河与清漳河奔腾而过,中部的安阳河与淇河横贯东西。
从地图上看,这里应该是一片沃土,但讽刺的是,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盆地,却是方圆百里最干旱的地方。这里就是林州,一个被水包围却饱受缺水之苦的地方。
翻开林州的县志,几乎每一页都在诉说着干旱的痛苦。"十年九旱"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千百年来的生存现实。
当地的碑文记载着那些因干旱而起的人间惨剧:饥荒之年,十户人家能存活两三户就算幸运;有的人卖妻求存,有的父子被迫分离;最悲惨的是,当树皮都被饥民剥尽时,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这些记载,无一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苦难。

1920年的除夕夜,发生了一个至今让林州人谈起来都痛彻心扉的事。
桑耳庄的桑林茂老汉,天未亮就背着水桶出门。他跋山涉水,走了整整二十里山路才找到水源。排队等待了大半天,终于挑到了两桶珍贵的水。
可就在即将到家的时候,他的儿媳不小心将水打翻了。看着地上流走的水,这个年轻的媳妇默默走进了屋子,上吊自尽了。这个故事在林州一直流传,成为了当地"水即是命"的最好注解。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干旱?这要从林州特殊的地质构造说起。这片盆地虽然四面环水,但地势却自西向东倾斜。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摧枯拉朽;而一旦进入旱季,河道就会干涸见底。
更糟糕的是,这里的地下遍布石灰岩层,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地表的水分都会迅速渗入地下。即便是下雨天,地表的积水也会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地人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1956年以前,林州人民修建了不少池塘、深井和水库,试图蓄水防旱。可这些工程在极端干旱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水库干了,深井枯了,池塘也只剩下裂缝。每逢大旱,大批村民都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外地讨生活。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找水就跟打仗一样。天还没亮,村里人就得往山里跑。运气好的,排队等半天能挑回两桶水;运气不好的,等一整天也见不着水。有时候为了一口水,邻里之间都会打起来。"
在他的记忆里,每到干旱的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扛着水桶、背着水罐,组成长长的"找水队",走向远方的山沟野岭。

这种苦日子,林州人已经过了太久太久。他们需要一条永不干涸的大河,需要一个能够彻底改变命运的水利工程。
但是,在这样一个地质条件复杂、地形险峻的地方,究竟该如何把水引进来?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林州人,也成为了当地干部日思夜想的难题。
彼时的林州,还不会想到,他们即将开启一个堪比愚公移山的传奇工程,用铁锤和钢钎在太行山上凿出一条生命的长河。
这条后来被命名为"红旗渠"的人工水渠,将永远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1957年的一个深秋,林州县委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县委书记杨贵正在和一群干部围着一张泛黄的地形图讨论。
他们要做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决定:在太行山腰上,修建一条跨越七十多公里的人工引水渠。
然而,眼前的难题却让所有人犯了难。浊漳河的水,要从山西侯壁引到林州盆地,需要克服的第一个技术难关就是高度差。
经过反复测算,他们发现侯壁到林州最高点的落差仅有14.7米。这个落差对于七十多公里的渠道来说,简直小得可怜。要让水能够自流入渠,就必须保证整条水渠的坡度不能太陡,也不能太平。

当时的林州,连一台像样的测量仪器都很难找到,全县仅有两台测量仪和一台水平仪。
在这种情况下,老一辈水利工人想出了一个妙招:用"水鸭子"来测量坡度。
这个土法制作的简易工具,只用三块木板、两根线和一个水盆就能完成。虽然看起来简陋,却能测出惊人的精确度。
一位参与测量的老工人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就靠着这个'水鸭子',一点一点往前推进。
为了保证水流通畅,每隔八公里的落差不能超过一米。测量的时候,十几个人排成一串,每隔几十米就要测一次水平。有时候为了测准一个数据,要反复测量好几遍。"

1958年,正值中国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之时,任羊成响应了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的号召,和其他乡亲一起,奔赴红旗渠的建设现场。这一工程虽然看似局限于一个县级项目,但它承载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想象,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标杆。
在红旗渠的建设中,任羊成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那时的中国,物资匮乏,人民的生活艰辛,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要克服技术和工程上的困难,更多的是面对极其严峻的自然条件和人力物力的双重考验。
许多工人由于身体虚弱,长期营养不良,甚至出现浮肿,体力严重透支。任羊成也多次因疲劳过度而晕倒,但他从未因此停下脚步。正是由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让他成为了建设红旗渠的核心人物之一。

随着他在工地上工作时间的延长,任羊成的努力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因此获得了“小老虎”的称号。此时,他也在工地上加入了我党,开始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身边的人不断突破工作中的种种难题。
特别是在红旗渠的开山炸石工程中,爆破的危险性和技术难度都极为高,这一阶段的事故频发,一度使得全体工人陷入了沉默和恐惧。然而,任羊成的坚定信念让他成为了爆破队的队长,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工人勇敢地迎接挑战。
红旗渠建设中的爆破工作,曾一度陷入危机。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因爆破不当,已经有10名工人丧生。这一沉重的打击让许多人产生了退缩的念头。

县委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继续前行,并号召党团员带头冲锋在前。任羊成毫不犹豫地要求承担最危险的爆破和排险任务,并成功地带领队员们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他不仅克服了高山峻岭的地理障碍,还采用了独创的方法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在悬崖上进行爆破和排险时,任羊成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使用绳索从山顶缓慢放下去的问题,确保了工人的安全和作业的顺利进行。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带领团队一一攻克。
更令人钦佩的是,任羊成从不因自身的伤痛而停下工作。一次,他在通天沟排险时跌入了圪针丛,身上满是刺,然而他却没有任何怨言,继续坚持完成了工作。

又一次,他在虎口崖执行任务时,不慎被石块砸伤,牙齿断裂,但他仍然咬牙坚持工作,直到任务完成。这些不顾生死的行为,使他和他的队员们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
长达13年的艰苦努力最终换来了红旗渠的通水,它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的水源问题,还改善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任羊成在红旗渠的建设中付出了几乎所有的心血,经过多次伤病的考验,他依然坚守在工地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红旗渠精神”的真谛。
然而,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有81位建设者永远地留在了太行山中。他们中有的被落石击中,有的因炸药意外丧生,有的则在施工中失足坠崖。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是一个改变百万人命运的伟大工程。

一位参与者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简直是在用血肉之躯在跟太行山较劲。但没有人退缩,因为我们知道,身后是整个林州人民的希望。"
这种精神,这种意志,让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精神永驻铸丰碑1965年,当第一股清水从红旗渠流入林州大地的那一刻,无数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水系,不仅改变了一方水土,更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也诠释了"人定胜天"的深刻内涵。
红旗渠工程的数据令人震撼:总干渠、支渠、斗渠和毛渠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引水网络。工程横跨山西、河南两省,跋山涉水70多公里,其间要穿越1250座山头,打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林州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奇迹。

水系建成后,林州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十年九旱"的困境一去不返,37万亩农田实现稳定灌溉,年粮食产量提高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充足的水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今的林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农业齐头并进的新兴城市。
红旗渠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林州地区。1974年,当这部反映红旗渠建设的纪录片在联合国大会上放映时,世界为之震撼。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这样一项堪比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红旗渠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然而,红旗渠最宝贵的财富,还是它所凝聚的精神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只要有团结的力量,再难的工程也能完成。

红旗渠的修建成功带给了林县人民无限的希望与改变,但随着这一项目的完成,水源的争夺也随之而来。因为红旗渠的建设涉及了从浊漳河引水,河北省和河南省的水资源纠纷由此爆发。位于红旗渠上游的河北省,担心水源被截断,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修建了一个比红旗渠还要庞大的大跃峰渠。这个渠长达450多公里,控制了河北大面积的农田灌溉资源。
水源的争夺并未就此平息,双方在水利资源的使用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92年,河北省涉县村民将数百公斤的炸药埋在了红旗渠的干渠附近,凌晨时分引爆了炸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爆炸后的水流涌入下游的农田,摧毁了大量的庄稼和房屋,给林县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引起了两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促使双方展开了协调和谈判,最终达成了水源共享的协议,双方的水利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平衡。

尽管两省之间的争端有所缓解,但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根据专家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全球的1/4,且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更是紧缺。
河南省虽然拥有四大水系,但依然是一个缺水的省份。水资源的争夺不止发生在林县和涉县之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的压力逐渐扩大,未来的水利冲突也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今天,我们看到了红旗渠从一条人力修建的人工天河,到如今成就的水利奇迹,它不仅解决了林州人民的用水问题,也成为了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随着红旗渠的建成,林县人迎来了新的生活,而红旗渠背后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激励着更多人为解决社会困境、推动发展而不断努力。在今天,虽然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但我们依然应当铭记红旗渠建设中那些为生活而奋斗的勇敢灵魂,时刻保持对水资源的珍惜与节约。
参考资料:
"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往事 来源:文史精华
红旗渠,中原大地上的『人工天河』 来源:世纪风采 2009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