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常会见到一位耄耋老人,常年不懈的向一批批游客讲述着那红色的年代。
他就是已经退休的毛主席故居管理处主任王生茂老人,而王生茂老人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殊荣,则要归功于他的奶奶兰喜莲。
正是兰喜莲在1965年找到领导,请求给她孙子安排个工作。
这位兰喜莲是谁?领导为什么会毫不犹疑的答应她的请求?

原来,兰喜莲是王佐的妻子,提起王佐、袁文才,熟悉中国革命史朋友并不陌生。
他们两位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国革命和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做出过重要贡献。
袁文才、王佐原本是活跃在井冈山地区的两支绿林武装,袁文才出生在宁冈县茅坪附近的马源坑,上中学时因家境日下,被迫辍学回乡务。
由于不愿受地主的压迫剥削,毅然投奔当地的绿林队伍"马刀队"。

在 "马刀队''里,袁文才凭着非凡的才干,很快当上了首领。
王佐出生在遂川县下庄村下水坑(今井冈山市下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
后来,家中仅有的一块山林也被土豪劣绅强占。王佐便立下了"要把那些贼牯(土豪劣绅)斩尽杀绝"的誓言,组建绿林队伍。

两人因脾气相投,随即结成了"老庚"(同年出生的结拜兄弟),共同抗击反动地主武装和国民党军队。
两人曾在大革命失败后,从永新县城的监狱中救出了一大批共产党员。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参加起义的部队处境艰难,面临严重减员。

为了保存这支革命生力军,当时的中共前委书记毛主席决定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为起义部队安下一个较为稳定的家。
便派人给袁丈才送信,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要在宁冈一带建立根据地,请袁、王二人大力协助的愿望。
在当地共产党员的影响下,王佐、袁文才率领队伍迎接毛主席和工农革命军进驻茅抨,帮助工农革命军摆脱了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危险境地。

当时担任前委委员的熊寿祺后来回忆到:“记得毛主席说过王佐、袁文才对革命是有帮助的,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的两营人,没有袁文才答应以茨坪安定伤病员,没有袁文才、王佐联合而不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容易进去的,就是进去了也很难站住脚,就像红军长征到延安,同刘志丹同志的作用是一样。”
从井冈山走出的开国中将张国华也讲:“毛主席、朱德同志领导的红军,能够在井冈山站住脚,除附近各县党组织的作用外,与袁文才、王佐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

在武装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袁文才、王佐率领队伍密切配合红军主力,英勇打击敌人,连续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会剿”,先后参加了宁冈新城战斗、龙源口战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生存、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尤其是在1928 年,他们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主席曾为此高兴的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月,毛主席在在宁冈县柏露乡横店召开联席会议,传达中央的“六大”决议。
“六大”决议中有个《农民问题决议案》,其中有这么两句话,大意是:对土匪要争取其群众,杀戮其领袖。
当念到这两句话时,袁文才、王佐也在场,毛主席突然不念了,说“休息一下”,然后召集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陈正人等人召开了小范围会议。

在会上,毛主席做了很多工作,认为当时中央的决议脱离了革命实际。
最后,会议决定不杀袁文才、王佐,并决定让袁文才跟随毛主席、朱德的部队下山,王佐则留下来协助红五军守井冈山。
但没有想到的是,袁文才在随部队行动中,得知了“六大”文件这段毛主席没有读的话,又听到一些传言。
于是袁文才从前线擅自离队,又跑回了井冈山。
当地湘赣边界特委在“左”倾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趁毛主席不在场的情况下,将袁文才、王佐骗至永新县杀害。

毛主席在事后得知袁、王被杀的消息时,连连顿足,大呼:“坏我大事!”
当时王佐有两位妻子,一个是发妻兰喜莲,另一个是后来进门罗夏英。
王佐牺牲后,兰喜莲带着儿子王寿生投靠了王佐的哥哥王云隆,从此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为王家种菜做饭,而王云隆则去放牛养马。
罗夏英家里的环境比兰喜莲要好些,在王佐去世后不久便带着女儿改嫁了。

袁文才的妻子叫谢梅香,当听到袁文才的死讯,谢梅香悲痛欲绝,当即晕了过去。
谢梅香在袁文才死后的第8天,冒着生命危险,从永新县拉回了他的遗体,并将其掩埋。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谢梅香带着五个年幼的孩子开始了长达20年的逃亡生涯。
在逃亡过程中,她不得不忍痛将三个女儿都送给别人家去当童养媳,而其最小的儿子袁来福最终也因染了天花,无钱医治而去世。
只有袁文才的长子袁耀烈,一直跟在母亲身边。

1932年,谢梅香与肖福开再婚。肖福开曾是袁文才的老部下,和袁文才的感情不错,见谢梅香的生活没有着落,就来到袁家做倒插门。
双方立约,如果生两个儿子,一子需姓袁,生一个儿子也要一半姓袁。
婚后肖福开和谢梅香生下一儿一女,按照婚前的约定,儿子要一半继承袁家祭祀,一半继承肖家血统,所以他们的儿子在袁家族谱上叫袁耀厚,在外又叫肖常隆。

他们的女儿叫肖移月,而肖福开对袁文才的孩子袁耀烈如同亲生一般,给予了极大的家庭关爱。
虽然重组了家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一直没有停止。
谢梅香和孩子们的生活依旧十分艰难,他们常常从一个村庄逃到另一个村庄,饱受饥寒交迫之苦。

毛主席在得知袁、王二人被杀后,异常难过,曾多次表明自己的态度。
据当时的湘赣边界特委委员陈正人回忆:“1930年10月, 在红军最后一次打吉安时,我见到了毛主席,把袁、王被杀的事情告诉了他。他说这两个人杀错了,这是不讲政策。
解放后,大概是在1950年,那时我任江西省委书记,向毛主席汇报江西工作情况的时候,还提到了袁、王的事情,毛主席的看法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还是认为杀袁、王是杀错了。”

据开国中将张国华后来回忆:“1951年入藏时,毛主席找我个别谈话,其中讲到袁、王问题,讲解决袁、王是不对的。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武装对我们过去是有作用的。”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袁文才、王佐二人于1950年获得平反,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袁文才的儿子袁耀烈和王佐的儿子王寿生,还一起被中央邀请参加了国庆大典。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曾吩咐汪东兴安排接见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党员、烈士遗孀,特地嘱咐:“临走前都见见,记得请两位嫂子。”
5月29日,兰喜莲和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在井冈山宾馆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依然像38年前一样,亲切地称呼她们为“袁嫂子”、“王嫂子”,并与她们合影留念。

在袁文才、王佐两位烈士平反昭雪后,其家属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关怀。
谢梅香作为袁文才的遗孀,政府为她修理了房子,并按照烈士家属的身份每月给她发放生活费。
当年被送出去当童养媳的三个女儿,除二女儿袁冰清病故外,长女袁长妹、幺女袁小惠都回到了母亲身旁。

长子袁耀烈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被中央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这也是他一生的荣耀。
回到家乡后,他从区文书做起,兢兢业业工作,一步步晋升为副区长、劳动人事局局长等职务。
在家人温暖的陪伴下,谢梅香安享晚年,直到1979年,谢梅香去世,享年80岁。

王佐的妻子兰喜莲,晚年住进了光荣敬老院,以烈士遗孀的身份安度晚年。
其子王寿生一直在林场当护林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守护着井冈山的山林。
其长孙王生茂在兰喜莲的请求下,被安排进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后任毛主席故居管理处主任,继续传扬着井冈山的红色故事。
参考资料
《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当代中国出社,2006)
《汪东兴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星火燎原(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4)
《陈正人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