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古代隐士到底是怎么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夫子掌掌眼 2019-12-26 16:38:45

如今科技发达,甚至连古人觉得十分难得的报纸新闻这样的资讯“利器”也被我们认为传播缓慢,移动网络的崛起,几乎让消息可以无缝的推送到我们的面前,正可谓足不出户,天下皆知。

那么古代的资讯传播速度又是如何呢?举个例子,如汉朝始祖刘邦在年少时候,由于喜欢剑术,便从楚地跑到了齐地,只是因为他听说齐地有一个剑术大师,非常的擅长耍剑。可当刘邦到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人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连墓葬都已经变成了平地。由此可见信息传播之慢。

但是,我们却又时常在一些故事甚至是史料之中,得知古代有那么一类人,明明在信息传播如此不发达的时期,却依旧可以足不出户,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如果说到古代咨询传播的方式,其实还是离不开报纸,而报纸最早大抵出现在唐朝时期,虽然这是一种了解资讯的方式,不过传播速度并不是很快,即便如此,唐朝之后的隐士也还算是可以足不出户来了解天下大势,只不过有时效性的问题。

那么疑问又来了,唐朝之前的隐士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了解天下大势的呢?如《三国》中的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头头是道,还有著名的《隆中对》传颂至今。

其实说起来,所谓的隐士并不是我们想象之中那般,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

也就是说隐士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那么这时候,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作为这样的一个阶层,大抵多数人是世家大族的,而这样的大族本身还有一定的交友基础,纵然自身足不出户,但是所得到的信息未必就少,甚至可以说,远比普通百姓要多的多。

另外一则,在当时的趋势之中,所谓的天下大事便真的就是大事,但凡一些现在时常看到的新闻,在当时来说,甚至都很难传播出去,即便隐士知道,可能来求教隐士的人也未必知道,这样的话题不提也罢,只要知道真正的大事,并且凭借自身的分析来做出判断,就已经可以给人以足不出户,却闻天下事的感受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