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72小时,足够改变战场上的局势,甚至可能改写一场战争的走向。对于刚刚上任的特朗普这三天却显得格外漫长。他承诺的“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非但没有兑现,反而让人们看到了他在国际博弈中的挣扎。普京不买账,中国静观其变,欧盟则一边看戏一边自保。有人说,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是一场全球的棋局。特朗普的棋盘上究竟少了哪颗棋子?
事情要从特朗普竞选时的豪言壮语说起。他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一旦上任,24小时内就能结束俄乌战争。这话乍一听像极了一个地产商的销售广告,吸引眼球是够了,但兑现起来却是另一回事。
1月20日,美国新总统正式宣誓就职。随后的两天里,他的“强人风范”立刻显现,签署了数百项行政命令,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赦免了国会山骚乱的部分参与者,甚至计划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当聚光灯打到全球最受关注的俄乌问题上时,特朗普的“狠角色”形象却似乎有点吃瘪。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威胁普京,让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作出让步。可惜,普京并不吃这一套。谈判的桌子上,特朗普的筹码显得单薄,关税这把刀虽然锋利,但并非万能。
而此时的中国,原本被认为是特朗普第一个敲打的对象,却意外地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变数。就在特朗普对普京施压的消息传出后,他又宣布将于2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关税横扫全球,这到底是策略,还是无奈?
俄乌战争:谈判桌上的尴尬对峙
特朗普上任后,俄乌问题成了他要“立威”的第一战。但现实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普京并不急于妥协,俄方的条件显然高于特朗普的心理预期,而特朗普手中的“关税威胁”在军事与地缘政治问题上显得格外无力。
其直接后果是,特朗普不仅没能促成任何进展,反而让外界对他的外交能力产生了质疑。更重要的是,俄乌局势的僵持让美国没能从中获益,反而在国际舆论场上尴尬地站在了中间。毕竟,如果美国真想推动和平,那就必须给乌克兰和俄罗斯双方都提供足够的利益,而特朗普显然还没想明白。
对中国关税:未雨绸缪还是另有所图?
就在对普京施压的特朗普的目标也迅速转向了中国。他宣布将从2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看似雷厉风行,但这一次的力度比他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税要低得多。这背后是否已经为未来的中美博弈留下了回旋余地?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中国的反应很冷静,没有立刻作出强烈回应。而特朗普的这招,或许更多是为了试探中方态度,以及为即将开始的“第二阶段经贸协议”谈判增加筹码。对于中国这10%的关税并不足以撼动经济,但却透露出特朗普的真实意图:他需要中国在其他问题上配合,比如俄乌战争。
内部纷争:特朗普的“三心外交”
特朗普的执政团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外界普遍认为,他的外交政策受制于“三种心态”:强硬派主张全面遏制中国,务实派希望通过谈判实现双赢,而特朗普本人则更像是一个“交易型总统”,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这种内部分歧让他的政策推进速度变得缓慢而混乱。
72小时内,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效率的拖累。对中国的关税政策显得试探性十足,对普京的施压也没能形成合力。这种内耗不仅让特朗普的团队显得疲于应对,也让外界看到了美国政府内部的矛盾。
中美博弈:战略窗口期的微妙机会
尽管特朗普在外交上动作频频,但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似乎并未彻底恶化。对中国目前的局势反而是一个“黄金窗口期”。特朗普急于在100天内向选民交出外交成绩单,而中国则可以通过谨慎的操作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的博弈并不仅限于贸易战。俄乌战争的问题上,美国希望中国扮演某种“调停者”角色,从而缓解自己的战略压力。而中国则需要权衡是否要在这个问题上“帮特朗普一把”,以及这种帮助是否会影响与俄罗斯的关系。
欧盟的角色:一场注定被忽略的戏码
我们不得不提到欧盟的反应。特朗普对欧盟的态度一直冷淡,甚至没有邀请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这种“冷暴力”让欧盟感受到了压力,并开始主动向中国示好。但对中国眼下的重点显然不是欧盟,而是如何应对特朗普的连环动作。
写在最后
有人说,特朗普的外交风格就像他过去卖房子的套路:一边抬高价格,一边试探买家的底线。国际博弈不是地产交易,普京不是他的买家,中国更不会轻易接盘。72小时内,特朗普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关税外交”底牌,但这张牌究竟能打多久,还得看他接下来的操作。有人说,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赢家不会在棋局结束前轻易暴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