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

章文一 2024-03-06 19:46:21

典型案例:

距离中考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了,张先生却早早有了让孩子放弃的念头,「我那孩子天生就笨,从小就被老师说不行,别人考 100 分,他考 70 分我就知足了,中考?别说什么重点不重点啦!」

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真的是「比较差」,每次和老师沟通,他得到的信息就是孩子不开窍,「说得直白点,就是木头脑袋」,但他不否认自己的孩子很认真。「老师教的东西,留的作业,孩子一直都很认真,但一到考试,就看不出来成果,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会把我或者孩子妈留下,让我们好好帮助,可是能做的我们都做了,结果……」张先生感到很遗憾又很无奈。

别随意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考,张先生对于自己的「差生儿子」不抱太多幻想,他也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只希望他将来能学到一技之长,凭本事吃饭就行,其他的,想都不敢多想了。

心灵导航:

费尔先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教授,2010 年,他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他精心选择了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的难度属中等,然后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挑选了 20 名学生,这 20 名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成绩都不相上下,费尔教授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 10 个人,分别待在两个教室里。费尔教授先来到第一组所待的那个教室,对大家说:「我们现在要做的题难度不大,但要想答好就需要细心,所以请大家认真细致地解答这道题。」然后,他又来到第二组所在的教室,对学生们说:「现在发到你们手里的这道题,难度非常大,曾被用做数学奥林匹克赛试题,我希望你们中能有人把它做出来。」一个半小时以后,交卷的时间到了,测试的结果是,第一组有 7 名学生答对了,而第二组只有 2 名学生答对了。

费尔教授由此得出结论:影响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能力、机遇等,心理暗示作用对一件事的成败影响也十分重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产生消极的作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人阳光增加正能量

费尔教授的理论,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之前,特别是成功把握不太大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这件事对我来说很容易」……这样就能增加我们的自信,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我们在行动之前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反复想「这件事我能做好吗?那么多比我聪明的人都没做好,我恐怕更不行吧……」这样一来,结果可能就真的做不好了。

家长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就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的父母都认为我很差,看来我真的不行,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得过且过吧。

决定成败的因素有很多,自信心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败在能力,而是因为缺乏自信。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增加他对成功的信心,才能增加成功的保险系数,为孩子将来打拼出一片成功的天地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在《水知道答案》中那个著名的实验: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贴上「感恩」的标签,水分子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贴上「阿弥陀佛」四个字的篆刻,水分子的结晶呈现七彩色;贴上「爱」与「感谢」的标签,水分子的结晶呈现完整的六角形;贴上「混蛋」的标签,水分子不能形成结晶……

水都能分辨词语的美丑

一滴水尚且能分辨出一个词语的美丑,更何况一个有着高级思维意识的人呢?轻率武断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很可能孩子就真的会变成一个「差生」!

对于张先生这种消极的「差生论」,家长们要引起高度的警惕!

什么是差生?成绩不理想就是差生?其实这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这样的粗鲁判断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

很多家长来学校或心理中心咨询时,都会反映出对自己孩子的「不满」与「失望」,而这种情绪往往都是来自于「比较」。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优点或者不足也是独一无二的,当家长拿着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优点去比较当然会觉得自己孩子「太差了」,而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是因为「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因为当成绩成为唯一且有效的评判标准时,很多孩子的其他特长被埋没了,仅仅是因为成绩不理想,便被判定为「差生」。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就更应担起这份责任:让孩子找到自己擅长或是有兴趣的方向,并加以努力,成功、成材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要复制或者去模仿别人的路。

童年时代的爱迪生学习成绩「很差」,被老师说成「笨蛋」,被医生说成是「脑子坏了」。爱迪生因此离开了学校。但他却在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不仅没有放弃成才的理想,而且更加充满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

家长要用更成熟的思维去帮助孩子分析,而不是去很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并认为他没有出息,这将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显露的早晚不一样,有的早,可能会被称作天才,获得信心,取得更多的成就,但大多数孩子,却因为迷失了自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最后变得平庸,甚至成为所谓主流理念中的「差生」。

值得指出的是,家长的攀比心理,也是造成孩子不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而我的孩子就是不行」,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的攀比心理要不得

心灵处方:

首先,作为家长要放平心态,不要总是刻意地去给孩子设定这样和那样的规则、框框,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要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中发现他的优势长处,这样才能帮助他获得成功,让心理变得更强大。

家长面对孩子要放平心态

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喜好的「顺其自然」,并善于引导,最关键的还是「帮助孩子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告诉他,这座山走过去,前面的风景更好,或者说,这条路不通,那么还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只要肯努力、付出,结果并不重要,因为过程的美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经历。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喜好,顺其自然

还有,当孩子暂时失败时,家长不妨鼓励赞美孩子,因为在遭遇失败时,孩子是非常脆弱的,他极需要情感的安慰。家长不妨使用这样的言语:「怪爸爸妈妈对你关心不够,你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们相信你能赶上其他同学。」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赞美,因此,在他每取得一点成功时,记得给他一些鼓励。失败时,更要及时安慰和鼓气,不断提升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家长要多鼓励赞美孩子

另外,指导孩子树立「看得见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在于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太遥远。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把目标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让「小成功」成为不断鼓舞自己的现实,巧用「蝴蝶效应」,过了若干岁月,孩子的人生财富会壮大得连我们父母和孩子自己都难以置信。

指导孩子树立“看得见的目标”

确实,明智的生活目标方式应该是,平常用看得见的目标作为孩子的奋斗方向,用短期目标成果激励孩子去冲击另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孩子的人生总是这样在曲折中循环前进的。所以,与其对孩子大谈特谈人生的理想,还不如让孩子用实际的行为,即看得见的目标激励自己,这才是现实和有效的。

我们做家长的对年幼孩子设置的目标尤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远,只能是近期的,有时甚至就是当时能实现的。对青少年中学生孩子可以适当定远一点的目标。「看得见的目标」很多,大的比如考上名校、竞赛获奖、争当三好学生,小的如争取习作发表、小制作参展、在晚会上演出、书画作品展出、回答问题得到表扬等。

心灵小品文:心理暗示的迷幻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住处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泰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搬动器具械,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而终。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滴血之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听血滴之声,想着血液行将流尽--死亡的恐惧,瞬时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衰竭。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足以证明「暗示」的魔力。

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人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

1900 年以前,德国有 100 多名勇士先后独自一人做了「驾驶单座折叠式小船横渡大西洋」的冒险,结果惨遭失败,葬身大西洋。然而,有一个人却创造了奇迹,他就是当时德国的一名精神科医生林德曼博士。他事后回忆冒险过程,得出结论说,在大洋上孤身搏斗,最可怕的不是体力不支和风浪的袭击,而是自身产生的惶恐和绝望,他说,在航海过程中,他一直在内心深处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时时在内心呼唤:「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维持了自己的坚毅并战胜了恐慌。

林年曼博士的自我鼓励方法,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像林德曼博士在航海冒险中的自我鼓励,自信成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相同。人从气质上来分,有胆液质、神经质、多血质和黏液质 4 种,大多数人又同时具备这 4 种气质类型中的几种类型。胆液质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质型的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较慢。大多数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儿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语言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的作用。

给予暗示者的权威性和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人们对一种功法或偶像的信任度,并会对其「功力」修炼的程度产生巨大影响。前几年被揭露的法轮功,就是利用善良的人们渴望能获得身体健康而人造出亲眼可见的「神」,引来不明真相人的盲目追逐和崇拜。邪教-法轮功正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譬如早上起来,你发现自己的脸色灰暗,你的一天就开心不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脸肿,你就会怀疑肾脏有问题,然后就会觉得腰痛。国外一些医生有一种「内视想像疗法」,就是诱导病人想像自己身体中的癌细胞一点点地消失,还有的就是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这些治疗方法对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十分有帮助。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恶性的心理暗示,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疾病症状消失,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心理暗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晓刚妈妈告诉心理医生「我在生晓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 9 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十名,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查出什么毛病。」「他主要是脑子有问题,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妈妈反复强调。

当医生将目光转向了晓刚,晓刚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好。」晓刚妈妈又说:「每一次看病我都将他脑子受过伤的事情,还有影响学习的事情给医生说一遍。」

事实上经测定,晓刚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成绩不好问题,完全是由于妈妈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而妈妈又是接受了医生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种种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晓刚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扰。

心理研究表明,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晓刚就是由于长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学习困难。而往往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身边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母亲。如果长期对某人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对于儿童的正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尽量多给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以及实际的帮助和引导。此外,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更重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认知,更利于他们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

心理暗示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解决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3—12 岁的孩子最适合用心理暗示技术来治疗心理问题。因为儿童天生好奇,想像力丰富,有能力接受多元价值观念,改变固有观念,不像成人那么有偏见。用心理暗示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孩子的学习障碍、自卑问题。另外,对治疗像吸手指、咬指甲、尿床、做噩梦、口吃等问题,以及牙痛、手术前的焦虑、肥胖、焦虑、慢性病、皮肤病、癌症等问题都有显著疗效。

0 阅读:7

章文一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