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人为何被称为“贼配军”?战斗力到底有多弱?

宇宙天文学 2025-01-27 02:19:11

宋朝军人为何被称为“贼配军”?战斗力到底有多弱?

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除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影响外,兵源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宋史·兵志》记载了多种兵员征集方式:“或是招募当地百姓就地组建团练,或是选拔军中子弟继承军职,或是征召饥民以充实城防,或是将有罪之人发配军中服役。”尽管征集途径多样,但体格强健者被选入禁军,体格瘦弱者则编入厢军。因此,在宋朝的军营中,实际上汇集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在宋代,刺配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刑罚,犯了重罪的人常被刺配充军。充军后,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军事团体,被称为“配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配军并不是宋朝军队的主力,也不是所有士兵都来自刺配。

研究史料发现,宋初的军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禁军”和“厢军”。禁军是正规军,直接由皇帝统领,是国家的核心武装力量。而厢军则是驻守在各地的地方军队,主要执行繁杂的任务,如修筑城墙、运输物资等。厢军的士兵绝大多数来自于招募的饥民以及刺配的罪犯,因此,厢军中“配军”的比例相对较高。

当我们细品《水浒传》的文字中不难发现,林冲和杨志在被刺配时,脸上都刻有刺字。这些刑徒在服刑期间通过黥面的方式被送入军队,成为“配军”。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残酷,但在当时却是政府用以补充军队兵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鲁智深、花荣、秦明等人却并未被刺字,他们更多是因其他原因入伍,这进一步验证了刺配并非宋军士兵的普遍特征。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名将狄青,他的故事具有一定代表性。狄青并非因为当兵而刺字,而是在年轻时因罪被刺字。这样的例子在宋代并不罕见,部分士兵因年轻时的罪行或被迫充当声援者而在脸上留下永久的标记。除了刑徒,宋朝军中也存在着许多自愿参军的英雄好汉。呼延赞主动在身上刺下“赤心杀契丹”以表决心,岳飞则是因岳母之令刺下“尽忠报国”为国效劳。此外,抗金名将王彦的军队中士兵因忠诚无私,同样自愿在脸上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形成了骁勇善战的“八字军”。

在宋朝的体系下,禁军和厢军之间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为了提升战斗力,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军队改革。例如,随着宋仁宗时期教阅厢军的设立,许多厢军士兵也逐步获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成为了一支称得上是预备役的力量,与禁军的关系更加紧密。至宋神宗时期,教阅厢军全部升格为禁军,而其他仍执行杂役的厢军则继续承担繁重的任务。

那么,为何民间流传着“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呢?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升迁途径。受文教的盛行,很多人更愿意通过读书进入仕途,军队这一职业逐渐变得不再受欢迎。因此,只有那些无奈之下或被迫参军的人,才会选择军旅生涯。

仔细观察宋朝的军队体系,可以看出刺配这一制度虽存在,但其影响并非全局性的。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也不完全是由于“贼配军”,而是制度、装备及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宋朝的军队构成复杂,禁军与厢军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宋代的科举制度也为军队的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较之动荡的战乱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刺配这一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环。由此可见,宋朝军队被统称为“贼配军”的说法并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情况。#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0 阅读:22

宇宙天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