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论坛》杂志网站4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城市通过“牡丹外交”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去年,当笔者第一次访问中国山东省菏泽市时,一个新世界展现在面前:这座被称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城市已经发展出完整的牡丹产业链:牡丹种植、加工和商贸,从食品、药品到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应有尽有。笔者对“牡丹经济”感到着迷。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带动就业50万人,实现总产值130亿元人民币。菏泽占全球牡丹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过去几十年中已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了60多亿株牡丹种苗。
今年,当笔者第二次被邀请参观菏泽时,除了再次对“牡丹经济”感到震惊之外,还关注到这座城市的两大象征:菏泽1500多年的牡丹栽培历史,以及贯穿城市的中华文明摇篮黄河。虽然笔者的两次菏泽之行都很短暂,但每一次都收获满满。第一次到菏泽时,笔者了解到牡丹产业及其富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未来;第二次,笔者要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曹州牡丹园,是菏泽市一个充满生机的旅游胜地。公园里随处都能听到音乐,还有许多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如图),他们的衣服上有牡丹图案或配饰。牡丹盛开期间,公园会举办非常精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笔者在公园里还看到一只机器狗,背上插着一排牡丹,与公园游客互动。近年来,机器人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使用的场景也越来越多。牡丹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其他数十个国家,后来出现在一些欧洲著名艺术家的画作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中,这表明牡丹与世界有着深厚的联系。作为全球流行的中国文化元素,牡丹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为什么菏泽的国际传播策略一直以中国的国花为灵感。(作者拉斐尔·恩里克·泽贝托,肖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