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善因,才能得善果。
01真是活久见!02近日,一则热搜:“两名陌生女子将幼童关进飞机卫生间立规矩”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截止到昨日,这个话题的阅读量超过6600万,多家媒体发布和报道。飞机起飞后没多久,这个宝宝哭闹了起来。(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与年龄大的熊孩子在飞机上吵闹完全不同,熊孩子是可以控制住的,而婴幼儿因为大脑和感知都没有发育完善,他们在高空和密闭的环境中会本能地哭闹,家长的安抚也没有用)
这次跟随女娃一起乘机的是她的爷爷奶奶,面对孩子的哭闹,他们也显得无可奈何。这时,两名女子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让孩子的奶奶同意她们将宝宝抱到厕所,对女娃开展“教育”。就……怎么说呢?这个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迷惑:自家的孩子自己不教,交给两个陌生人教育?这家长心是有多大?
她们先是将自己和女娃锁在了厕所里,防止她逃出去。机舱里的厕所是相当狭窄的,何况那里面还站了三个人?被陌生人带到陌生环境的女娃,更加惊恐了,她歇斯底里地哭了起来,伴随着凄厉的叫声。而她们手指着小孩,用生硬、严厉、恶狠狠的语气对她说:“别哭”!“把嘴巴闭起来”!“不哭了就可以出去。”“有一点声音都不能出去!”
如果是个六七岁的“熊孩子”在飞机上吵闹,打扰别人,那我可以理解,但她才1岁啊,这个年龄的小孩,连大小便都不能控制,她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个彪形大汉在这里吵,你俩还有胆这样做?一方面要求幼儿规规矩矩,一方面自己又在公共场合对小孩发飙,难道自己就没有吵到别人?孩子最后没哭,绝对不是因为听懂了她们的话,而是已经被吓得噤声了。04也许是因为网上的呼声太大,吉祥航空最终出来打圆场了:
而且在车厢和密闭空间,婴幼儿是很害怕的,也很容易闹,这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妈妈安抚也不一定有用。可能有人会说,那带婴幼儿的家长,不要出门好了。说这话的人,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生了孩子,你能不能做到?有很多场景,婴幼儿是必须要出门的。比如生病了要去看医生,比如带孩子去买适合他们的衣服,比如带孩子拍全家福照片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冷血地说,那干脆不要出门!不妨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吧。他们不是无理取闹的“熊孩子”,而是一个连大小便都无法控制的婴幼儿。诚然,这个社会的确有很多人不遵守规则,但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大的美德,就是能区分,能明辨。什么样的孩子是需要被约束管教的,什么样的孩子是需要包容的,你不能把那些孩子哭闹的家长一味地概括为“没素质”“没公德心”。
事实上,我每次出门,看到外放短视频的成年人,高声打电话的成年人,远远多过吵闹的婴幼儿。为什么他们不会被谴责?还不就是逮着软柿子捏?对壮汉不文明行为唯唯诺诺,对婴幼儿的生理行为重拳出击,这其实是一种双标。孩子不是遥控器,可以一键静音,不能因为孩子可能会发出声音,就变相剥夺他们出行的权利。07写到这里,我想重点强调的就是:孩子不是原罪,带孩子出门更不是原罪。记得我有一次坐飞机出门。在航班里有个一岁多的孩子。不知道是因为第一次坐飞机不适应还是怎么回事,孩子一直在哭闹,还闹出了很大的动静。孩子妈妈全程表现得很不安,很焦躁的状态,但她还是极具温柔耐心地给孩子唱歌,拿出准备好的玩具让她玩,甚至拿平板让她看动画片,生怕打扰到了身边的其他乘客。
其实整个航班并没有乘客对她表现出很反感的神色,但这个妈妈还是竭尽全力哄孩子,不敢怠慢半分,怕别的乘客指责她。那一幕,我看得很唏嘘。我很想对她说,没事,带孩子出门不是你的错。但最后我还是忍住了。我冲她笑了笑,又给孩子做了一下鬼脸,这个母亲紧绷的情绪,一下子就缓和了。后来空姐拿毯子给孩子盖,还递给这个妈妈一瓶水,另外一个大点的孩子也在逗孩子玩,而这个孩子竟然神奇地不哭了。你看,其实在恫吓、恐吓或者驱逐之间,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08见过一个视频。婴儿在车厢哭闹,年轻的妈妈手忙脚乱,一车厢的人帮忙出招,没有表现出丝毫厌烦的声音。而周围一个男士,更是用充满慈爱的眼神看着孩子,这张照片,让无数网友内心触动。
很多商场都设置了母婴专区;机场等候区也开辟了儿童游乐场所……孩子既是属于家庭的,也是属于社会的。毕竟谁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那些口口声声说着“没有义务包容谁”的人,若你们回到孩童时代,也会希望自己在这样充满恶意的环境中长大吗?不要对别人太过苛刻,不要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就能随意批评他人。多一点包容和慈悲,少一些戾气和干预,种善因,才能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