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著名的丁公陶文,是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块陶片长4.6-7.7、宽约3.2、厚0.35厘米。右起一行为3个字,其余4行每行均为2个字。

学者冯时已经对这些文字进行了释读,认为这些文字是古彝文,由于这块陶片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大约4200年。
那么,问题来了,彝族人如今住在西南,古彝文怎么会在山东发现呢?
答案很简单,古彝文是夏后氏使用的文字。夏后氏后来被驱离中原,来到了西南地区,把古彝文也一同带到了西南。
山东大汶口文化,就是由夏后氏和有虞氏的人群共同创造的,拥有夏后氏的古彝文丝毫不奇怪。
有虞氏和夏后氏很早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人群都在1.1万年以前就拥有文字,一个流行瓮棺葬,一个流行独木棺葬,特点鲜明。
直到战国时期,夏后氏还在同时使用古彝文和有虞氏文字。
比如这个四川什邡独木棺里出土的夏后氏什邡王印章,背面就是汉字,正面则是古彝文,被不识字的文盲们称为“巴蜀图语”。


你确定你不是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