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4年五月,张骏继位后,始终将内政治理放在首位。到了公元330年九月,尽管他向后赵称臣并进贡,却依然勤勉于政务,使得凉州呈现出一片太平繁荣的景象。

在执法方面,张骏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其一是坚持公平执法。
当时,张骏计划推行严刑峻法,多数官员表示赞同,唯独参军黄斌提出异议。黄斌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一旦确立就必须一视同仁。如果对不同身份的人区别对待,那么权贵犯法就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张骏听后深感认同,严肃地说道:“若非黄君提醒,我怎能听到如此中肯的批评?黄君真是大忠之士!现决定提拔黄君为敦煌郡太守。”
另一项举措是对旧制进行改革。前凉曾有规定,凡犯死罪者,其亲属不得在朝中任职。然而,张骏认为这一制度不合时宜,于是颁布文告称:“古时鲧因罪被杀,但他的儿子大禹却成就伟业,治水成功;芮虽被诛杀,其子缺却被重用,助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从今以后,死罪者的亲属可以担任官职,只是不能进入宫中担任宿卫。”
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境内刑法更加清明,国家日渐富强。

虽然张骏表面上归附后赵,但实际上内心仍怀有称王自立的野心。
332年十二月,众臣僚建议当时年仅26岁的张骏称凉王,并兼任秦州、雍州两州牧,效仿晋文公与魏武帝的先例,设置文武百官。
然而,张骏听后勃然大怒:“此言差矣!这绝非臣子该说的话,妄议者罪无可赦!”
但出人意料的是,境内百官与百姓纷纷尊称他为“凉王”,而张骏对此并未明确反对。随后,众臣再次进言,请张骏册立世子,却被他断然拒绝。
中坚将军宋揖进谏道:“礼制强调确立储君,是为了维系宗庙之重。古时周成王、汉昭帝尚在襁褓之中便被立为太子,可见国家继承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储君之位理应尽早确定。昔日武王在位时,元王早已被立为储君;建兴初年,先王在位时,殿下也已被正名为世子。如今我朝正值鼎盛,殿下大业蒸蒸日上,世子之位更显关键。若迟迟未能确立,则国家将如累卵般岌岌可危,而殿下却视其如泰山般稳固。”
张骏听罢深以为然,决定立六岁的次子张重华为世子。

而后赵内乱之际,张骏暗中与东晋互通往来。
到了333年十二月,东晋使者贾陵抵达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那么,贾陵究竟是何许人?他为何受东晋派遣来到凉州?
原来,数年前,在张骏尚未向后赵称臣之时,他曾派遣治中从事张淳前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意图联络东晋朝廷。张淳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成汉境地抵达建康,向东晋朝廷呈递了张骏的奏章。
就在公元316年长安失守之际,凉州敦煌郡的计吏耿访为躲避战乱,从汉中辗转抵达建康。他多次向朝廷上书,恳请派遣使者前往凉州宣慰。
于是,皇帝司马衍任命耿访为特使,派其前往凉州执行使命。然而,耿访认为从江东出发前往凉州路途遥远,需跨越千山万水,且途中要经过其他国家,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任务。

为此,司马衍又增派了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贾陵等十二人随行。耿访一行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成汉境内的梁州。到达后,耿访将诏书交予贾陵,并嘱咐他以商贾的身份秘密前往凉州。
贾陵因此成为东晋皇帝司马衍派遣至凉州的第一位使者。然而,当时凉州的张骏并未亲自接见贾陵,而是派遣部曲督王丰迎接并表达谢意。张骏此举很可能是由于他已经向后赵称臣,不便公开与东晋建立联系。最终,张骏决定让王丰随贾陵一同返回建康复命。
之后,东晋朝廷再次派遣耿访与王丰携带印信,于公元334年二月二十三日抵达凉州。此行,张骏被加封为大将军,都督陕西、雍秦凉州诸军事。自此,两地开始通过秘密派遣使者的方式保持往来。
张骏将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统治下,官员各展所长,四方民众纷纷前来归附,他也因此被当地百姓尊称为“积贤君”。

在姑臧城南,张骏修建了五座宫殿。主殿名为谦光殿,其余四座宫殿环绕四周:东边是宜阳青殿,专供春季居住;南边是朱阳赤殿,适合夏季避暑;西边是政刑白殿,用于秋季办公;北边是玄武黑殿,冬季时作为御寒之所。
虽然名义上向东晋称臣,但张骏依然沿用西晋的建兴年号,而不采用东晋皇帝的年号。此外,他还使用六佾之舞,并在车盖上树立豹尾旗帜,彰显其特殊地位。
张骏并未满足于偏安河西,也无意立即进军中原。他不仅将凉州治理得繁荣昌盛,还积极谋划拓展疆域至西域地区。
当时西域诸国林立,尽管张骏设置了西域长史一职,但这些国家并未真正臣服于前凉。此前曾发生过西域长史李柏手下将领赵贞反叛的事件,李柏奉命讨伐却以失败告终,最终被张骏治罪。

随着国力日益强盛,张骏虽怀有问鼎中原的雄心,但最终决定先征服西域。据史书记载,他派遣杨宣率军出征,成功实现了对西域的征服。
杨宣率领一支军队从凉州武威郡的姑臧城(今甘肃省武威市)出发,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途中经过了西郡(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北)、张掖郡(今甘肃省张掖市)、酒泉郡(今甘肃省酒泉市),以及敦煌郡(今甘肃省敦煌市)。历经一个月的时间,杨宣所部穿越沙漠,成功进入西域地区。
进入西域后,杨宣沿天山南麓向西挺进。他首先兵不血刃地收降了焉耆王国(今新疆焉耆县)。随后,杨宣继续向西进军,攻打龟兹王国(今新疆库车县),龟兹王国无力抵抗,迅速投降。
接着,杨宣率军南下,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攻于阗王国(今新疆和田县),于阗王也未作抵抗便选择归降。

最后,杨宣部队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向东推进,攻打鄯善王国(今新疆若羌县)。鄯善王元孟曾派兵迎战,但最终被杨宣击败,不得不投降,并派遣使者向凉州的张骏献上美女以示臣服。
杨宣成功征服西域诸国后,这些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前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朝见张骏。西域各国进贡了许多珍贵的地方特产,包括汗血宝马、火烷布、封牛、孔雀、大象,以及各种珠宝珍奇。鄯善王元孟所献的美女也随使团抵达姑臧,张骏见到后非常喜爱,当即下令在姑臧城修建宾遐观,专门供这些西域美女居住。
公元335年十二月,29岁的张骏开始谋划夺取秦州与雍州。他派遣参军麴护前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向东晋朝廷呈递奏疏,内容如下:
“石勒与李雄虽已去世,但他们的继承者石虎与李期依然叛逆,百姓背离正统,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年。先辈逐渐凋零,年轻一代对故主的记忆日益淡薄,忠诚之心也日渐消散。恳请朝廷敕令司空鉴与征西将军庾亮等人,率军沿长江、沔水出兵,首尾呼应,共同讨伐。”

然而,张骏未曾料到的是,他派出的使者被后赵俘获,无法顺利抵达建康。因此,张骏联合东晋共同对抗后赵与成汉的愿望未能实现。
不过,东晋却在次年对成汉发动了南北两路的军事行动。
公元335年九月,罗演联合汉王李寿王府的宰相上官澹,密谋刺杀李期,并计划拥立李班之子为新帝。然而,他们的计划尚未实施便被揭发。李期随即下令处死罗演与上官澹,甚至连李班的母亲罗氏也未能幸免于难。
罗演和上官澹被诛后,成汉一度恢复平静,整整一年未发生重大变故。然而,李期的统治并未因此改善,他继续重用奸佞小人,疏远贤能之士,导致李雄时期繁荣安定的社会景象逐渐消失。正所谓“祸不单行”。

公元336年十月,东晋广州刺史邓岳派遣督护王随率领军队进攻成汉交州境内的兴古郡(今贵州省普安县)。
成汉驻守当地的交州刺史爨深率军抵抗,但最终战败,兴古郡失陷于东晋之手。东晋朝廷得知捷报后,加封邓岳督宁州之职。
面对交州失守的局面,李期束手无策,反而变本加厉地残害忠臣。尚书仆射李载是李期的侄子,才华出众,却因遭到李期的嫉妒而被诬陷谋反,最终惨遭杀害。
不仅如此,李期甚至对自己的兄弟也痛下杀手。
镇南大将军李霸和镇西大将军李保分别是李期的兄长和弟弟,二人皆无疾而亡,当时普遍认为他们是被李期毒害致死。
自此,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日夜难安。东晋不仅从南部对成汉发动军事行动,还从北部展开攻势,进一步威胁成汉的生存。

再来看另一条线索。公元335年正月,即位已三个月的成汉皇帝李期改元玉恒,并册封妻子阎氏为皇后。
同时,李期对朝廷重要职位进行了调整:卫将军尹奉升任右丞相,原尚书令王環改任司徒,景骞接任尚书令,姚华与田褒担任尚书,许涪则出任中常侍。
随着权势的增长,李期变得愈发骄傲自满,轻视元老旧臣,只信任少数亲信,如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以及中常侍许涪等人。
李期将国家大事全权委托给这些人处理,然而这些人均缺乏治国才能。其中,尚书田褒仅因曾在先帝李雄面前建议立李期为太子而受到重用。
李期即位一年后,成汉的政治秩序迅速崩溃,李雄时期的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然而,李期对此毫无察觉,反而自认为即位后的成就超越了以往。

在成都内外,人们对李期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却无人敢公开表达异议。甚至连朝中官员在街头相遇时,也只能以眼神示意,不敢交谈。尽管如此,仍有人暗中策划推翻李期的统治。例如,成汉第二任皇帝李班的舅父罗演就对李期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
公元336年十一月,晋成帝司马衍命令驻扎在荆州顺阳郡武当县(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的建威将军司马勋,率领部队进攻成汉控制下的梁州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
消息传至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梁州刺史、汉王李寿决定亲自率军北上救援汉中。李寿从涪城出发,历经六百余里的长途跋涉,抵达汉中。
而此时,东晋的建威将军司马勋刚刚到达汉中,正对城池展开猛烈攻势。

得知李寿前来增援的消息后,司马勋认为对方经过长途奔袭,士兵必定疲惫不堪,于是决定主动出击,试图击溃援军。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尽管李寿的部队远道而来,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双方交战后,司马勋难以抵挡,被迫撤退。
李寿随即与汉中城内的守军汇合,共同追击司马勋,最终将其彻底击败。成功解除了汉中的危机后,李寿安排一部分兵力留守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自己则率领主力返回涪城。
后赵父子相残,天王怒杀太子邃
后赵摄天王石虎在历史上以残暴著称,但在其统治期间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举措。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他的一些正面作为:
首先是粮食储备政策。
公元335年,后赵多地丰收,租赋收入大增。然而,这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中仓每年最多可收纳一百万斛粮食,超出部分无处存放;二是因地域辽阔且粮仓分布集中,运输大量租赋面临困难。
石虎与群臣商议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河流附近增设粮仓,方便就近储存多余粮食;二是调整石勒时期的以物赎刑制度。原本此制度允许百姓用等价粮食代替服刑,鉴于此时百姓财富增加,石虎建议有能力者用钱财赎罪,而贫困者则按市价将粮食送至水边粮仓。
这一改革有效缓解了粮食存储压力。

其次是赈灾救济方面。同年,冀州八郡遭遇严重冰雹灾害,庄稼受损严重。得知灾情后,石虎深感忧虑并亲自下诏自省。他还派遣御史分发水边粮仓中的麦种给受灾百姓用于秋后播种,并对重灾区免除一年赋税。另有一次冀州发生蝗灾,司隶官请求惩处相关郡守县令。
石虎听后愤怒地说:“蝗灾是朕政令不和、恩德不足所致,怎能将责任推卸给地方官员?这岂符合大禹、商汤引咎自责的精神?你身为司隶官,不仅不直言劝谏助朕改进,反而加罪无辜之人,这不是加重朕的过失吗?朕决定革除你的官职,以平民身份重新担任司隶。”
最后是官员考核选拔制度改革。石虎颁布诏书强调每三年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考核的传统由来已久,自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非完美但也颇具参考价值。先帝建立权威时亦将三年考核官员定为法令。近年来国家未严格执行考核制度,现在应当恢复实施。要求主管部门重新评定官员才能,确保清浊分明,让九品官员皆能心悦诚服。吏部选才仍沿用九品制,作为长期遵循的准则。选拔结果需经中书、门下通告三省后方能生效,对于违反律令铨选人才的行为,御史必须弹劾上报。

此外,石虎亲自巡视冀州长乐(今河北冀州市)、卫国等地,若发现田地荒芜、农桑荒废的情况,即刻贬黜当地守宰。
公元336年的寒冬时节,后赵王朝迁都邺城已过一年。这座位于现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的古城,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光。在这一年里,邺城的核心建筑——太武殿以及东西二宫终于全部完工。
太武殿气势恢宏,其规模令人惊叹:东西长七十五步,南北宽六十五步,殿基高达二丈八尺,四周以雕刻精美的花纹石块砌成。整座宫殿装饰奢华至极,漆瓦、金铛、银楹、金柱、朱帘与玉壁交相辉映,工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不仅如此,在太武殿下方还暗藏一间可容纳五百卫士的密室,为皇权的安全提供了额外保障。

而后赵国君石虎并未止步于此,他在主殿之后又接连修建了九座宫殿,专门用于安置从民间精心挑选的万千女子。这些女子身着华丽的绮榖服饰,每日把玩珍奇宝物,生活奢靡至极。同时,石虎还在后宫设立了十八等级的女官制度,教授宫人学习天文星象与骑射技艺。
为了观测天象,石虎于灵风台设置了女太史,负责仰观星象,预测吉凶祸福,并以此验证外太史所呈报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他还颁布法令,严禁郡国私自研习星占之术,违者将被处以极刑。
此外,石虎组建了一支由一千名女骑兵组成的特殊侍从队伍,她们头戴紫纶头巾,身穿熟锦衣裤,腰系金银镂带,脚蹬五彩靴,手持羽仪,随行鸣奏军乐,陪伴石虎巡游宴饮,彰显了这位统治者的独特威严。

随着宫殿群的落成,石虎派遣牙门将张弥前往洛阳,将那里的巨钟、悬钟巨架、九条雕龙、翁仲、铜驼以及风神等珍贵文物悉数迁往邺城。为了运输这些庞然大物,工匠们特意打造了四轮缠裹丝网的巨大车辆,车轮碾过的痕迹竟宽达四尺、深达二尺。然而,在渡黄河时,一口巨钟不慎坠入河中。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张弥招募了三百名擅长潜水的好手潜入河底,用绳索牢牢绑住巨钟,再动用一百头牛合力将其拖出水面。随后,他们又建造了一艘万斛容量的大船,专门用来运送这口巨钟及其他文物。当这些珍贵物品最终安全抵达邺城时,居摄天王石虎大喜过望,当即下令赦免两年刑期的囚犯,赏赐百官谷物布匹,甚至连普通百姓也每人获赠一壶美酒,以示庆祝。
不仅如此,石虎还采纳了尚方令解飞的建议,在邺城南部向漳河投入大量石块,计划在漳河之上修建一座吊桥。

这一工程耗费了数以千万亿计的人力物力,但最终却未能完成。当时被征调的民工已经耗尽粮食,饥饿难耐,石虎这才下令停止这项浩大的工程。
石虎的行为已是劳民伤财,偏偏又遭遇天灾。为了应对饥荒,石虎颁布旨意,命令地方官员带领青壮年前往附近山泽采集橡栗、捕捉鱼虾,用来赈济老弱病残。然而,这些物资却被当地的权贵豪强抢夺一空,百姓最终一无所获。
得知此事后,石虎勃然大怒,再次下诏,将灾民分散到富裕人家寄食,并要求公卿以下的臣子捐出谷米来帮助赈济百姓。
然而,奸猾的官吏趁机中饱私囊,百姓实际得到的援助微乎其微。
就在石虎大兴土木之际,天灾接踵而至。
此时,左校令成公段向石虎进献了一项惊人的发明——杠末庭燎。

当年十二月底,邺城已进入严冬,石虎带着百官兴致勃勃地来到成公段的作坊,目睹了一根高达十余丈的杠杆直插云霄。
杠杆顶端设置了一个双层铁盘,上层放置着一只巨大的蜡烛,点燃后光芒四射,照亮整个庭院;下层则可供人站立。至于下层站人的具体用途,史书未有明确记载。推测,可能是为了让舞女在下层翩翩起舞,在庭燎的光辉映照下,营造出壮观的景象。
上下两层通过一根绳索相连,可以自由升降。石虎观看完成公段的演示后极为满意,随即下令将此杠末庭燎安置于大殿之中。
公元337年正月,尚书令、太尉夔安(据史书记载当时已加授太保)等五百零九位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进石虎登基称帝。

然而,就在夔安等人刚踏入宫殿时,殿中用于仪式的杠末庭燎突然发生意外。巨大的蜡烛倾倒,烛油流淌至下盘,导致七人当场被烫死,另有十余人受伤。
这一突如其来的事故让石虎大为恼怒,原本喜悦的心情荡然无存。他随即下令暂停登基仪式,并勃然大怒道:“将成公段腰斩!”
一个月后,春暖花开,四十三岁的居摄天王石虎似乎已经淡忘了杠末庭燎的不祥事件。在众臣的再次劝进下,他最终正式举行了登基典礼。
当天,石虎率领百官来到邺城南郊,依照春秋战国之前的古礼,仍未称皇帝,而是自称大赵天王。他追尊祖父为武皇帝,父亲寇觅为太宗孝皇帝,册立郑樱桃为天王皇后,封儿子石邃为天王皇太子。此外,石虎还对宗室进行了调整,将所有亲王降为郡公,藩王降为县侯。同时,他还颁布诏令,大赦境内所有死刑以下的囚犯。
尽管石虎此次仅称天王而未称帝,但夔安等人显然仍怀有期待,试图继续推动石虎进一步称帝。

在并州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县),有个名叫韩疆的人在田间劳作时,意外发现了一块黑色玉玺。他带着这块玉玺前往邺城,将其献给了石虎。
石虎接过玉玺仔细端详,只见此玺四寸七分见方,雕刻着精美的龟纽和金文,心中甚是欢喜。当即下令封韩疆为骑都尉,并免除其全家的徭役赋税。
太保夔安趁机进言道:“臣等详察大赵以水德为本,而这玄色之龟正是水中精华所化,而玉乃是石中至宝。此玺尺寸分明,象征七政,其寸数更代表四极。陛下,这是皇天赋予您的成命,不可久违!臣斗胆恳请陛下即刻降旨,命史官择选吉日,筹备礼仪,正式登基称帝。”
然而,石虎却不愿接受皇帝尊号,对群臣说道:“诸位过誉了,这反而让朕感到如芒在背、惭愧不已。皇帝之位,并非朕所追求,诸位不要再提此事。如今春耕在即,京城内外均不得有任何庆祝活动。”

中书令王波仍不死心,又呈上了《玄》一书试图劝说。石虎不耐烦地回应道:“诸位不必再以此事相劝。朕知道这块玉玺其实是石弘时期制造的,只是恰巧被韩疆捡到罢了,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至此,群臣才停止了劝进之举。
而后赵的皇太子石邃以勇猛善战而扬名天下,深受天王石虎的宠爱。
石虎曾当着众臣之面说道:“司马家父子兄弟自相残杀,才让我得到了这片江山。我怎能杀害阿铁(石邃乳名)呢?”
然而,石虎的过度宠爱却让石邃变得肆无忌惮。身为太子的石邃,自从开始裁决尚书省奏章后,便总揽朝政,权势熏天。他生活奢靡,沉溺酒色,行事骄横,毫无规矩。
石邃外出狩猎时,常常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吹吹打打地返回皇宫。更有甚者,他会在深夜离开宫殿,闯入大臣家中,对他们的妻妾施以暴行。

令人发指的是,石邃会精心装扮宫中的美女,然后残忍地砍下她们的头颅,清洗干净后置于盘中,供大家传阅观赏。
石邃还强迫宫中有姿色的尼姑就范,事后将她们杀害,把尸体剁碎与牛羊肉混在一起煮食。不仅如此,他还会把这些“肉”分给身边的人,逼迫他们品尝人肉的滋味。
尽管皇太子石邃在东宫内肆意妄为,但天王石虎却未曾察觉,因为他自己也深陷后宫享乐之中,刑罚早已失去应有的尺度。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石邃与石虎之间逐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前,石虎赋予石邃裁决奏章的权力,但重大事项仍需上报石虎定夺。石邃便将他认为重要的事务呈报给石虎,没想到石虎常常不耐烦地怒斥道:“这种小事也来麻烦朕?根本不值得上报!”
于是,石邃便减少了上报的次数。
然而,时间一长,由于上报之事减少,石虎又勃然大怒:“为何有事不向朕汇报?”随即下令对石邃施以杖刑,这种情况每个月都会发生数次。

石邃心中积怨渐深,私下里对他的中庶子李颜等人抱怨道:“陛下实在难以伺候!我真想效仿冒顿单于弑父夺位,你们愿意跟随我吗?”李颜等人吓得连忙伏地不敢回应。
石虎另外两个儿子——冀州刺史、河间公石宣和司隶校尉、乐安公石韬也备受宠爱,这让身为皇太子的石邃心生嫉妒。他甚至担心石虎不再信任自己,而将皇位传给石宣,因此萌生了除掉石宣的想法。
公元337年七月的一天,石邃假称生病,不再处理奏章,而是率领五百骑兵以及东宫官员前往李颜的别院饮酒作乐。
酒席间,石邃借着酒劲对李颜等人说道:“我要去冀州诛杀石宣,谁敢违抗者,杀无赦!”众人畏惧其威势,只好勉强答应跟随。

然而,当队伍出发数里之后,那五百骑兵纷纷四散逃走。此时,李颜叩头苦劝,而石邃也逐渐酒醒,意识到事态严重,只能返回东宫。
石邃的生母、天王皇后郑樱桃得知此事后,秘密派遣宫中宦官前往东宫责备石邃。不料,石邃勃然大怒,竟当场将母亲派来的宦官杀害。
天王石虎得知太子石邃患病,无法处理朝政事务,本打算亲自前往东宫探望。然而,刚出发不久,他突然想起高僧佛图澄曾告诫过他:“陛下不宜频繁前往东宫。”于是,石虎下令返回西宫。
回到西宫后,石虎自言自语道:“朕乃天下之主,难道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吗?父子之间,难道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吗?”
尽管心中存有疑虑,但他最终还是没有亲自前往东宫,而是派遣一名亲信女尚书前去探视。
女尚书抵达东宫后,石邃命令她上前汇报情况。

不料,女尚书还未开口,石邃便拔剑将其斩杀。
消息传到西宫,石虎大怒,立即召见东宫中庶子李颜等人询问详情。李颜如实禀报了石邃的所作所为。石虎听后又惊又怒,当即下令处死李颜等三十人,并将太子石邃软禁在东宫。
数日后,石虎颁布赦令,召见石邃于太武殿东堂。然而,石邃到达后仅行了一拜,既没有谢恩,也没有提及自己的过错,片刻之后便径直离去。左右侍从追上提醒他应向母后再次行礼,但他置若罔闻,径直离开宫殿。
石虎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废黜石邃为庶民。

当夜,石虎越想越气,难以入眠,最终下令将石邃、太子妃张氏及其子女共二十六人全部处死,并将他们合葬于一口棺木之中。此外,他还诛杀了东宫余党二百余人。
次日早朝,石虎宣布废黜石邃生母郑樱桃为东海太妃,立次子河间公石宣为太子,并册封石宣生母杜珠为天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