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子的作用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专门对付脾虚夹湿的症状,像气短没劲儿、身体消瘦、胸口闷、吃啥不消化、肚子咕噜咕噜响还拉肚子、脸色发黄、舌头淡、舌苔白腻、脉象虚弱缓慢等。其实,参苓白术散在改善 “上热下寒” 方面,效果特别好。
患者35岁,咽喉又痒又疼,还有异物感,这毛病反反复复 3 年多了,有时候还咳嗽,没多少痰。他到处看病,都说这是虚火,得滋阴降火,可吃了不少这类药,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他找了我。我一瞧,患者还是咽部干、咳嗽没痰、异物感强烈,又痒又疼,特别难受。
但仔细一问,发现患者舌头淡、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这可不是阴虚有热的表现,反而是湿浊的症状。而且患者平时没精神、没胃口、嘴里没味儿。

我没按常规滋阴清热的方法开药,而是用了参苓白术散,去掉了砂仁、莲子,加了黄芪、陈皮和升麻。
为什么这么用呢?
因为患者有脾虚生湿的症状,舌头淡、舌苔白腻、脉象细缓,没精神、没胃口,这些都是脾虚,清阳不升的表现。
所以就用参苓白术散来健脾除湿,方子里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炒扁豆用来健脾补气;
陈皮除湿,茯苓、薏苡仁利湿,黄芪补气,升麻既能升提中气,又能清热解毒,对嗓子干痒有效果,桔梗能祛痰、利咽。
结果患者吃了 2 周药,症状基本消失了,随访半年也没复发。

为什么患者咽喉干痒,用健脾益气、利湿的办法就能治好呢?
这就是 “上热下寒”,上面有虚火,咽喉不舒服,下面中焦虚弱。
上面的虚热是因为阴津不足,虚火灼津生痰,所以有异物感、干痒。而阴津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中焦脾胃弱,没法生成足够阴津。
所以改善中焦脾胃,排出湿浊,就能生出阴津滋养咽喉,这就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的巧妙之处。
像失眠的人,看着像有热,热扰心神,可仔细看,面色发黄、舌苔白厚、脉细弱,平时胃胀、没精神、脑袋昏沉,这种就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打底,再配上酸枣仁等安神药,就能解决失眠。
还有复发性口疮,溃疡看着严重,可患者大便稀、脉缓弱、舌苔黄腻、舌淡红,也是中焦虚弱、上热下寒,用参苓白术散加板蓝根,中焦调好,虚热就没了。
所以,参苓白术散是改善上热下寒的常用方,只要辨证准确,合理加减,能解决不少疑难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