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世界第一木雕楼”的美誉,也是“徽州木雕第一楼”

归园拾光 2025-02-27 19:56:19

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像明珠一样散落在皖南青山绿水间,当游客的眼睛穿过马头墙的美丽弧线时,他们往往会被建筑构件上精美的雕刻艺术所震撼。

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三绝”。

其中,易县卢村志诚堂以其耗时25年的木雕群,成就了“世界第一木雕楼”的美誉,将中国古建筑的雕刻艺术推向了巅峰。

1、徽州三雕文化基因

新安江流域在黄山余脉和天目山脉的怀抱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在明清时期,徽商足迹遍布世界,“贾而好儒”的文化意识催生了建筑艺术的璀璨之花。

三雕艺术的形成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馈赠,也是人文精神的物化体现:义县青石质地细腻,徽州杉木质地优美,经特殊窑变成泥砖,为工匠提供了极好的创作载体。

程朱理学的渗透、徽商财富的积累、诗书传家的传统,共同创造了三雕“图必有意,吉祥”的艺术特色。

2、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卢村的古建筑中,志诚堂建于清道光25年(1845年),堪称木雕艺术的大师。这座花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时间精心雕琢的房子创造了世界上三个最大的:

首先,世界上现有雕刻时间最长的单体木雕建筑。据《易县志》记载,仅木雕工程就投入了工匠13700多个工作日,相当于20名工匠日夜雕刻1年零10个月。

建筑内由12扇门、28扇门槛窗和16根月梁组成的三维雕刻矩阵,将平面雕刻、透明雕刻、圆形雕刻等技术融入炉中。

第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叙事雕刻的典范。正厅“竹林七贤”的雕刻突破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局限性,以《晋书·季康传》为基础,通过21个连续场景再现了魏晋名人的风格。

七贤要么弹钢琴,要么玩游戏,要么动态捕捉。连衣服的褶皱都隐藏着魅力,开创了建筑雕刻戏剧性叙事的先例。

第三,徽派建筑装饰美学的巅峰呈现。2000多个雕刻单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从门罩“百子闹春”到窗棂“渔樵耕读”,从梁芳“八仙过海”到雀替“梅兰竹菊”。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光雕法”:工匠们从阳光的角度调整浮雕的深度,使早晨不同时刻投射的阴影自然形成三维景深。这种将天文学融入雕刻的智慧令人惊叹。

3、建筑防御智慧活化石

与志诚堂相邻的思成堂,展现了徽派建筑“外柔内刚”的生存智慧。这座现存最完整的清代防御性民居隐藏了中国古代三座建筑中最多的一座:

首先是微型供水系统的创新。房间内0.35米口径的暗井,配合特殊的竹筒吸水装置,开创了中国古代民居最小的自循环供水系统的先例。

经现代测量,井通过毛细虹吸原理与地下暗河连接,即使在旱季也能保持1.8米的稳定水位。

二是防御系统的综合创新。由1.2米厚的糯米砂浆墙、隐藏的望孔和可拆卸的楼梯组成的三维防御系统,创造了太平天国时期被包围118天的纪录。专门设计的“回”形仓储系统,利用墙空间储存的大米,可供20人谋生半年。

最令人惊叹的是建筑中的“竹韵石语”。厅内一对高0.6米的竹石墩,采用原有的“影雕”技法,通过2832个不同深度的凿点,再现了义县青石竹节生长的自然纹理。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专家使用200倍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测,发现每平方厘米有56个人工雕刻,难以复制。

4、三雕技艺的当代传承

“徽州三雕”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数字化保护的今天,义县采用了“三维扫描” 传统师承双轨制传承模式。

以志诚堂为例,文物部门通过激光测绘建立了毫米级数字模型,当地工匠仍坚持用祖传的“72把雕刀”进行修复。

这种古今对话的传承,使当代三雕艺术焕发光彩:思成堂的竹雕技艺应用于新建筑装饰材料的开发,而“光雕法”为现代光影艺术提供了传统的智慧灵感。

当我们凝视志诚堂窗棂上两个世纪后依然生动的雕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刀斧雕刻的技巧,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永恒追求。

这些凝固在木砖上的时间,不仅是徽州祖先留给世界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文明“匠心创造”精神的最佳注脚。在机械复制时代,徽州三雕以其不可复制的温度,始终提醒我们,最动人的创造始终源于对工艺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真诚。

今天的卢村古建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游客可以沿着“三雕艺术走廊”线深入体验。

建议在深秋的早晨参观。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世界上第一座木雕建筑”的花窗时,投射在青石地面上的光影舞是古人“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艺术灵魂在当代的延续。

坐落地:安徽省黟(yī)县

结构:砖木结构

类型:住宅

时间:始建于19世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