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欧洲、阿拉伯)中,中国园林占有重要地位,它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中国园林展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这与西方园林注重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很不同。据记载,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它是供帝王狩猎、游赏的苑囿;汉代时出现了私家园林;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兴起了宗教园林;隋唐是园林发展的盛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园林建筑,并影响东亚地区;宋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成熟及高峰时期,这时园林大量出现,不论是皇家还是私家园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园林理论书籍《园冶》问世。
民居
民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基础,其内容丰富而多样。中国地域辽阔,民居建筑因各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约有40余种,可分为7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毡房和帐房、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类型的民居。中国现存的民居多为明清两代的遗存,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中国的民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那时的部落,聚族而居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民居的发展。它们多围绕宗族祠堂而建,突出家族、家庭的地位,同时也讲究吉祥安定,在选址、朝向等方面都受风水观念的左右。
南方天井院南方天井院通常是由四合院变形而来的合院式建筑,四周房屋连接在一起,中间是一个小天井。这一带冬冷夏热,梅雨绵绵,人口密集,因而房屋多建为二到三层,中留狭小天井以通风防寒。大户建房时,多将天井院左右、纵深院院相套,形成院落。这种类型的民居多分布于皖南和江西省婺源及江西中、北部地区。
西北窑洞
在中国,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而陕西省西北部的窑洞最为典型,主要有用石砌的石窑、用砖砌的砖窑和在土崖上挖出的窑洞,安上门窗即为土窑。土窑中有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挖入,成为若干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井,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窑洞上可以行人走马。
客家土楼
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由于受当地人的排斥.客家人形成了聚族而居.共御外敌的习俗,因而形成了形制巨大,墙壁坚固的土楼。圆楼是土楼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它一般以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圆楼的最中心处为家族祖屋,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使用共同的楼梯。除了独特的结构外,其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华丽精巧,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干栏式民居
其他建筑
中国古建筑类型众多,除上面六种主要类型外,还有如书院、会馆、桥梁、风景建筑、塔幢桥坊等其他类型的建筑。它们也是中国古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历代书院建造者把“天人合一”视为苦苦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书院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城郊,由讲堂、藏书楼、文庙、斋舍、园林及附属建筑物组成,并兼有讲学、藏书及祭祀三大功能。
会馆建筑的形式类似于祠堂,其一般由外地商人或手工业行会集资兴建。会馆建筑的形式类似于祠堂,一般由戏台、厢楼、正厅、正殿、后殿及其他设施组成,规模较大,装饰华丽,兼有祭祀、集会、看戏、居住等多种功能。
桥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运用聪明才智而架设的。中国桥梁建筑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中国桥梁建筑史至少有3000年了。建于隋代的安济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桥,代表了中国砖石建筑的发展水平。另外,侗族风雨桥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集桥、亭、廊三者于一体,既美观也实用。
风景建筑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历史发展相关。它们或有纪念意义,或有风水性质,一些著名的楼、亭、阁等便是其中著名的代表。
儒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精神主轴。儒学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建筑中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儒学提倡礼制。礼为治国之本,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宫殿庙坛等多种类型。
二、儒学主张君权至上,帝王是受命于天,是万民之主,故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以展现君权的至高地位。
三、儒学主张敬天,每朝都有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社稷坛及神农坛。
四、儒学崇尚“孝”,故有宗庙、陵墓等。
五、儒学认为中正有序,所以建筑平面布置方正而对称,形成了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
六、儒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有别,而建筑也严格按照等级建造,无论在开间、形制、色彩还是脊饰都不能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