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苏雪林:奉母之命成婚,为自由,婚后20年不与丈夫同寝

芹芹看国际 2023-03-01 06:54:14

1999年4月21日,一位102岁高龄的女作家,在台北香销魂散,孤独地走完了她曲折而又颇为传奇的一生。

她曾嫁人36年,有着妻子之名,但却鲜有妻子之实,几乎没有尽过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一生无儿无女。

一生与她相伴不弃的唯有两只笔,一只是执教的笔,一只是写作耕耘的笔。她教书育人,作品无数,可是婚姻却是万般不幸。

她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苏雪林。

01

苏雪林从小生长在一个富庶的大家庭里,虽吃穿不愁,但长辈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和裹脚等封建陋习,让苏雪林痛苦不堪。

在苏家,只有男孩子才可以去上学。于是,当哥哥们每日去学堂时,苏雪林内心尽管很渴望,但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乖乖地待在家。

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挡苏雪林求知的欲望。一有空,苏雪林就缠着哥哥们教她,还经常跑到父亲衙门府办的私塾去偷听。

就这样,苏雪林渐渐地能背诵一些国学经典了,也能读懂诸如《西游记》一类的名著了,尤其是小说里的故事,更是令她着迷不已。

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用文字,写出这样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苏雪林的一位叔叔从日本留学回来,她这才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叔叔开明、博学,处处透露着新思想,这让苏雪林异常向往;而苏雪林好学上进的劲头,也深得叔叔的喜欢。

于是,在叔叔的帮助下,苏雪林终于可以和哥哥们一起走进学校读书了。苏雪林也因此成为苏家第一个走进正规学堂的女孩子。

没过多久,苏雪林得知安庆省立女子学校招生,她向家中提出要去上学,可是长辈不允。

为此,苏雪林绝望得不吃不喝,几次三番以跳河自杀相逼,这才最终获得了家长的勉强同意。

1915年,18岁的苏雪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安庆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在校期间,她每日畅游在学习的海洋中,如饥似渴、乐此不疲,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状态。

4年的学习生涯很快过去,1919年,苏雪林留校在附小任教,可她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都待在小学校里,于是苏雪林再次跟家里提出,想到更高的学府继续深造。

然而,苏雪林的这个要求,直接在家族内部炸开了锅。

要知道,当时的苏雪林已经22岁了,在她那样的年纪,可算是大龄姑娘了,而且家里早已给她许配好了人家,哪里容得苏雪林如此“胡闹”。

苏家给苏雪林确定的未婚夫,是个五金商人的儿子,名叫张宝龄,据说张宝龄也是个爱学习的新青年,在当时,也算是门当户对。

可是对苏雪林来说,无论男方优秀与否,她连面都没见过,话都没说过一句,家里就要把她嫁出去,这无论如何也不是苏雪林心之所愿。

于是,倔强的苏雪林坚决不从,在抗拒无果,身心俱疲之下,苏雪林竟大病不起,徘徊在了生死的边缘。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病,居然带来了转机。家里人不仅不再逼她出嫁,还应允了她继续求学深造的要求。

02

1919年的下半年,苏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师从胡适、李大钊等人。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新文化运动一夜之间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苏雪林无一例外地接受着新文化、新思想的洗礼,成为“新”人的她无比激动。

在此期间,苏雪林的热情被激发,心中的想法喷薄而出。本就喜欢写作的她,更是按捺不住创作的欲望。

苏雪林决定用笔去描绘一个追求女性解放的“新”人,用新思想和新看法,为这个新世界涂抹上一笔新色彩。

于是,苏雪林便开启了她的写作之旅,她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揭露旧社会的弊病,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以期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他人。

与此同时,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苏雪林的心又不安定了。

她想到国外走一走、看一看,看看更大的世界,吸收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此同时,苏雪林还想要逃婚。

因为她压根不想结婚,也不想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可父母之命又不敢违,她想逃得远远的,永远不要回家。

于是,苏雪林偷偷考取了海外的留学生资格,成了首批留学法国的学生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

为了避免家中阻挠,苏雪林动了小心眼儿。

1921年秋,直到临行的前一天晚上,苏雪林才告知母亲她要出国留学。母亲虽有百般不愿,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由苏雪林而去。

然而,法国三年的留学生涯,苏雪林过得却并不舒心。

先是水土不服,异乡生病;后来,父母左一封右一封的家书催婚,万般无奈之下,苏雪林不得不妥协,同意先同未婚夫张宝龄通信沟通。

苏学林心想:张宝龄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也算是一个新青年,而且共同的海外留学经历,或许在交流的过程中,会让他们产生共鸣。

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苏雪林洋洋洒洒的书信过去,换来的却是寥寥的只言片语。

几番下来,苏雪林发现,她和张宝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和爱好,根本是鸡同鸭讲,而且,张宝龄除了专业学习之外,对其他的一概不感兴趣。

“难道这就是自己将来要嫁的人吗?”这令苏雪林很是痛苦,她不想将就自己一生的幸福。

于是,苏雪林写信给父亲,要求退掉这门婚事,可父亲在回信中,不仅狠狠地斥责了她,还要求她顾及双方家人的脸面。

其实,在留学期间,苏雪林也不乏爱慕者,她也曾在浪漫的表白下心动过,但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哀求,彻底打破了苏雪林的幻想,令她向往的浪漫爱情直接胎死腹中。

此时的苏雪林,虽逃到了法国,却依然挣脱不掉封建思想的桎梏,就如同捆绑在身上的枷锁,越想挣脱越捆得紧,越痛苦。

在婚姻问题上无法自主的苏雪林,最终选择皈依天主教,在祷告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03

然而,1925年,母亲重病在床,所剩时日不多,苏雪林不得不提前回国。

为了却母亲心愿,苏雪林遵照母命,嫁给了从未谋面的未婚夫张宝龄,开启了她心不甘情不愿的婚姻生活。

新婚之初,张宝龄在苏家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得体,苏雪林看在眼里,心里也感到了一丝丝安慰,甚至觉得:“或许这段婚姻并没有自己想得那样糟糕。”

婚后不久,苏雪林留下来照顾病重的母亲,希望能够弥补常年在外,未能尽孝的遗憾。

可是苏雪林的孝心,并未能挽救母亲的生命,病重的母亲还是撒手人寰,这个世上最爱她的人离开了。

苏雪林伤心欲绝,忍痛料理好了母亲的后事后,随张宝龄一起来到了上海夫家。

一到上海,苏雪林就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经朋友介绍,她谋得了苏州景海女师的中文系主任一职,并兼职教授东吴大学的古典诗词课程。

尽管,张宝龄的内心对妻子到苏州工作不太高兴,但他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只是对于刚新婚不久的夫妻俩来说,两地分居的日子,终归也不是长久之计。

后来,张宝龄寻找到机会,凭借他海外理工科留学的履历,应聘上了东吴大学理工科主任之职,来到了苏州。

一想到再也不用和妻子分开了,张宝龄高兴不已,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与妻子分享。

随后,苏雪林和张宝龄在苏州就有了一个新家,东吴大学特意拨出的半栋房子,名叫“天赐庄”。为此,同事们还调侃夫妻俩:寓意为天赐良缘,天作之合。

苏雪林非常喜欢天赐庄,她称这个新家为“地上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苏雪林渐渐地走出丧母之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写作之中。

工作之余,她便和张宝龄种种地、养养鱼,看看周边的绿水、柳树发出的绿芽,以及荷塘里的粉绿等等。新婚燕尔,其乐融融!

也正是在这美好的天赐庄里,苏雪林完成了她的散文集《绿天》。文章中,一颗颗真挚单纯的童心跃然纸上,清新、动人,可见苏雪林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绿天》一经问世,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曾入选当时的语文课本,作为散文经典来解读。

此时的苏雪林是幸福的,她甚至还会拉上张宝龄在地上转上几圈,而帅气的张宝龄也是非常的配合和享受。

用苏雪林自己的话说,她用一颗火热的心,渐渐融化了夫君那颗近乎冰冷的心。让不懂风情的张宝龄,逐渐有了那么些许的浪漫气息。

然而,这样堪称美好的日子仅过了一年,就变了样子。

04

为了能在苏州安一个永久的家,1927年,张宝龄花钱买下了苏州百步街12号的地皮,开始设计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在设计前,张宝龄没有跟苏雪林商量,也没有请专门的设计师,而是按照他自己的想象,运用他所学的船舶专业,愣是将房子设计成了轮船的模样。

1928年房子建造完成。从外表看,这就是一个狭长的船形建筑,然而,这却与苏雪林的预期完全不同,看着这个新房子,苏雪林欲哭无泪。

她觉得,这个房子里,没有一丁点元素是她参与的,住在这个船形房里,总感觉自己随时都在漂泊一样,无法安心。只有百步街的风景才给了苏雪林些许的安慰。

苏雪林总是喜欢置身其中,看河边垂柳拂风,品水中月色荡漾,听校园琅琅书声,除此以外,传来梵音的双塔寺,不远处可见的稻田,都是苏雪林平时的好去处。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船形的百步街12号的家里,苏雪林完成了她的处女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

此时,投身于写作中的苏雪林,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快乐无比,但现实生活中,与丈夫的冲突和矛盾,她终究还是逃不过。

当苏雪林对着明月,发出“月亮好圆”的感叹时,张宝龄会说“还是圆规画得圆”;当苏雪林赞美鲜花时,张宝龄可以从植物学角度讲一大堆原理。

对于如此大煞风景的张宝龄,苏雪林直接无语,她有时甚至都不敢相信,受过高等教育的丈夫,为何如此不解风情?

可是,当类似的情形再三发生后,苏雪林不得不接受一个异常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理工男的直线思维和文人的浪漫情怀,根本不同频。

张宝龄虽留过洋,但骨子里依然非常传统,在他的字典里,妻子就应当相夫教子。

而苏雪林是天生的反骨,从小就在为女子的权力抗争着,她喜欢的是自由自在,任我驰骋。

张宝龄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可是苏雪林不想生,致使他们结婚多年,都无一儿半女。

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去抱养一个,不过连抱养都分歧不断。苏雪林想抱养个女儿,可是张宝龄不但没有跟苏雪林商量,还直接就把侄子过继到了家里。

苏雪林再也无法隐忍,多年的不满情绪终如火山爆发,张宝龄也不甘示弱,猛力言语回怼。这是俩人婚后最厉害的一次吵架,也是最后一次吵架。

最终,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虽同居一屋,而不再同寝一床,从此成了陌路,他们的婚姻也变得名存实亡。

1931年,苏雪林经人介绍,来到武汉大学任教,一待就是18年。而张宝龄则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先后在江南造船厂及云南工作。

从此,夫妻俩各执一方,不再彼此打扰,没有背叛,也没有离婚。情感和身体上的彼此忠诚,似乎成了二人结婚以来,唯一的默契。

而彼此不背叛的原因,却是因为要顾及圈内的名誉和脸面。

05

1949年,苏雪林准备前往台湾,临行前,她写信给丈夫张宝龄,问他是否愿意与她同行?张宝龄又充分体现了理工男的特点,直截了当地仅回答了三个字:“不愿意!”

于是,这对原本就相隔甚远的一对夫妻,此时也只能隔海相望,到死都没能见上一面。

或许正是他们奇葩的婚姻状态,才造就了苏雪林一心追逐梦想的契机,让她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写作和学术研究上。

苏学林活到102岁,自十多岁执笔起,九十多年笔耕不辍,发表了50多部著作。直到去世前10天,她还出版了《苏雪林日记》,总算是呕尽了最后一滴心血。

反观苏雪林的一生,有悲壮也有遗憾。

悲壮的是,她思想前卫,不畏桎梏,为了梦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遗憾的是,她最终也没能追求到所谓的浪漫爱情,而是成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作者:丽人行-四谦

编辑:宣草悠悠

参考资料:

1. 《苏雪林简介》,凤凰网,2009-08-31

2. 《.苏雪林自传》,苏雪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3. 《绿天》,苏雪林,群众出版社,1999

4. 《棘心》,苏雪林,群众出版社,1999

1 阅读:478

芹芹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